四川高考时间到2020年毕节100万亩茶园将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可带动3万人脱贫致富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少,贵州省毕节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更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彝族乌撒烤茶文化。
毕节市委市政府发布《毕节市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推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不仅培育了“乌撒烤茶”“奢香贡茶”等一系列自有茶叶品牌,也通过茶产业为“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根据该市规划,到2020年,毕节市茶园总面积将达10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可带动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乌撒,是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古称,位于贵州西部边陲的乌蒙山区,是以彝族居多的多民族人口聚居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古夜郎时代的乌撒烤茶,是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茶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乌撒烤茶是世界上最早的茶道,其制作工艺及品饮方式堪称“茶文化的活化石”。
“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这是威宁人的生活写照。这里的人,与茶共生,以茶为伴。“记得小时候,父辈们种完地,晚上都围着火炉喝茶,三五个人一起唠唠家常、讲讲田事。”在彝族文化研究者王继尧的记忆里,彝族人的生活离不开乌撒烤茶。
乌撒烤茶烤制方式独特,堪称茶艺一绝。“火盆、水壶、烤茶罐、茶盅、杂木炭,是烤茶的必备工具,缺一不可。”王继尧介绍说,烤茶罐是用贵州屋脊2890多米上的高原土特制而成,不仅能耐高温,最高可达摄氏七八百度以上,具有“保香气、不漏水”的特点。
乌撒烤茶的步骤分为备具、烘罐、投茶、烤茶、冲水、去沫、补水、分杯8大步骤,最特别的环节是烘罐和烤茶。烘罐是将茶罐置于烧旺的炭火上慢慢烘烤,讲究火工,要求茶罐整体受热均匀。茶罐烘热后,将茶叶放入其中,并不停地抖动茶罐,使茶叶在罐中不停地翻滚。
“不停抖动,目的是为了让茶叶受热均匀,干而不焦、焦而不煳,直至透出浓浓豆香。”王继尧介绍称,烤茶实际上是二次烘焙过程,烤过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汤会更香、更浓郁。
待茶香味烤出来后,趁热冲入沸水,茶罐口会泛起一层厚厚的白色泡沫,茶叶中的灰尘、煳沫也随莲瓣泛起,最后再经去沫、补水、分杯后,就可品饮了。品饮乌撒烤茶时,佐以威宁县自产的洋芋、荞酥、玉米花、荞麦面等地方特色茶点,与茶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可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乌撒烤茶作为威宁人的文化和习俗,现在已经成为毕节市茶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
香炉山茶园,位于威宁自治县炉山镇,坐落在乌蒙山之巅,平均海拔23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园。这片茶园不仅是威宁县最大的茶园,也是乌撒烤茶品牌推广的发源地。但谁也没想到,这片茶园竟与一位煤老板有着不解之缘。
1999年,年仅29岁的蔡定常在家乡威宁办起了煤厂,一开始就旗开得胜,财源滚滚。2003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蔡定常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转行做茶,种植高山生态茶。
“你脑子进水了吗?好好的煤炭生意不做,跑去种茶叶?”蔡定常的决定曾遭到家族的一致反对。“挖煤办厂是能挣钱,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风险大、成本高,还破坏生态。”蔡定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家人,在威宁种茶,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能保护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好生计,我必须要坚持!
但谁也没想到,为了这一句“坚持”,蔡定常足足付出了9年,才终于打开了局面。
在项目实施前夕,不懂茶的蔡定常只能前往各地名优产茶区观摩学习。在杭州,他领略了杭州龙井的名气;在福建,他看到了五夷山大红袍的风采……他兴致勃勃地走遍了大江南北,只为了那一份对茶的信念。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蔡定常回到家乡后,开始在香炉山大规模种植茶树。
大规模种茶,在威宁县并无先例,种植技术无从参考。为此,蔡定常从浙江科研所请来了10多位种茶专家,从茶叶的品种、技术、土质、施肥、周期等方面对茶园进行调整。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年高薪聘请一位浙江民间种茶高手,对炉山茶园的种植、管理、制作和技术进行培训,并引进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和龙井茶扁形制茶工艺。
凭着蔡定常敢闯敢拼的劲儿,加上毕节市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茶是种出来了,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茶园一度出现亏损。这时,蔡定常才意识到拥有自己品牌的重要性。自小生活在香炉山边的蔡定常,对烤茶情有独钟,作为嗅觉敏锐的商人,他意识到“乌撒烤茶”可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从烤茶罐到烤茶文化,再到茶艺表演队……蔡定常开始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来推广乌撒烤茶文化。从2003年起,蔡定常先后投入1500万元,终于在2009年乌撒烤茶试销成功后开启了盈利之路,蔡定常也从一个“煤人”真正转型成为一位“茶人”。
蔡定常的故事只是毕节市靠茶叶脱贫的茶农和茶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毕节市不仅大力培育现有市内茶叶企业,推动企业向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积极引进优强企业落户,助推茶产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毕节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让那些在外打工的毕节人能够在家落地生根、脱贫致富。”毕节市农业农村局茶叶办副主任聂宗顺坦言。2018年,毕节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毕节市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努力把毕节建设成为全国高山生态茶基地、高品质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出口茶原料加工基地,为毕节市“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村民杨明军,就享受到了茶产业带来的“福利”。今年38岁的杨明军,从小生活在海马宫村,用他的话来说,父辈们和他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家里的地只种种洋芋和包谷,再打打零工,生活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杨明军称,与他同龄的村民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在家里没有挣钱的路子,只能去外面讨生活。”
海马宫村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共981户,3763人;全村曾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计324户、1351人。这意味着,这个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户是贫困户。近年来,金海湖新区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进一步强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帮助农户脱贫的效果很明显。
据海马宫村驻村书记颜家禄介绍,农户与村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在前3年茶叶种植期,公司将支付农户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第4年,待合作模式盈利后,则按相应比例进行分红。“这种合作模式能给村里提供500个就业岗位,带动约700户、2800人实现增收致富。”
以拥有20亩茶园的村民杨明军为例,2018年,他与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种植茶叶协议》后,家庭年收入达到3万元,自己戴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终于摘掉了。用他的话来说,“跟着政府走,现在每天都跟过年一样,天天都有肉吃。”
根据《毕节市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毕节茶园总面积将达100万亩,产量达1.45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届时,将有3万人与村民杨明军一样,实现“因茶脱贫”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