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武神塔八卦三七是云南的道地药材,很多药都含有这个成分,但三七种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种了一茬后这块地几十年内就再不能种了,导致三七种植扩展到了很多地方,甚至到了省外。通过多年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攻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在人工林下累计种植已达1万多亩三七,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杜绝农药化肥,大大提高了三七品质。
三七是重要的药业资源,被李时珍称为“金不换”,以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而为人所熟知。云南是三七种植大省,文山三七更是闻名于世。朱有勇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朱书生说,三七有严重的连作障碍,连作障碍简单的理解就是植物适应自然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植物在一个地方生长时间长了,养分被消耗,且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分泌物导致土壤微生物失衡,病原菌积累,不利于植物下一代生长。
经过多年探索,朱有勇团队对三七种植技术改良确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土壤改良,通过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养分等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这个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科研人员还在寻甸建立了“车间式”的实验基地,也取得了成功。可最大的缺点就是成本过高,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另外一个方向是让三七回归山野,在林下开展三七种植,回到它原本生长的地方。可哪有合适的林地来种植呢?
在这两难的境遇时,转机出现了。2015年,朱有勇团队来到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走访调研,指导澜沧的脱贫攻坚工作。在这里,他们找到了适宜开展林下三七种植的林地——退耕还林之后的人工松树林。
不同于20多年前农民尝试的林下三七种植——简单地打个洞,把三七种下去让它自生自灭,一下雨就积水,三七就会腐根。朱有勇院士团队运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及三七生长发育与林下自然生态环境相耦合原理,尝试让三七回归林下。
下雨天,给三七“打伞”——遮塑料薄膜,避免三七叶上形成水膜,孢子在上面萌发侵染造成病害。松树的分泌物、淋溶物影响林下的微生物,促进三七生长、提高抗病害能力。三七种植产生的微生物与松针腐解产生的微生物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效果。一系列的技术让三七顺利回归到林下,还杜绝了农药化肥的施用。
那么,在林下种植三七怎么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朱书生说,经过这几年的实验种植,林下三七种植同样存在连作障碍,只是周期从原来的二三十年缩短到两三年。解决办法是采取三七与其他喜荫药材轮作或药-菌轮作。在会泽,形成了三七+食用菌轮作的循环体系,菌包里大量的有机质、微生物可以起到加快土壤修复的功效;而在澜沧等地,由于食用菌市场小、交通不便,便用黄精、重楼、白芨等同样喜阴的中药材同三七轮作,因地制宜地制订方案发展林下三七种植。
经过多年探索、示范,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等地开展的林下三七种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范。6月11日,由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牵头完成的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3项地方标准正式颁布。
至今,林下三七种植已累计推广一万亩左右,据透露今年还将继续在昆明、红河、普洱等地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