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妃三嫁夏日里,走进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只见芒果树漫山遍野,沉甸甸的芒果挂在枝头。为了帮助树枝承受住果实的重量,果农甚至搭建了专门的芒果树“支撑架”。
混撒拉村是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攀枝花的“芒果第一村”。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钢城”攀枝花,如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发展特色芒果种植,推动着乡村振兴。
6月10日,混撒拉村结满果实的芒果树吸引参观者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健 摄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小孩读书还要卖鸡、卖蛋。现在靠种芒果,家里过上了好日子。”混撒拉村村民李天翠说,她家种了60多亩芒果,每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不但住上了“小洋楼”,还开上了小汽车。
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特别适合芒果生长。村里有515户1856人,其中彝族人口占56%。“混撒拉”一词是彝语,意为“好耍的地方”。如今,村民们早已认识到,要过上好日子,可不能一味耍,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此基础上,攀枝花瞄准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攀枝花市副市长、仁和区委书记任礎军说,比如,当地针对干旱缺水、山地地形复杂等特点,构建了“一站四机三系统”。其中,“一站”即气象站,实时监测风速、雨量、温度、湿度等,将数据传送到农业大数据中心汇总分析。
“四机”即四种农业机械。以植保无人机为例,这段时间,果农们正在使用植保无人机来喷施叶面肥。果农们还在芒果林中安装了轨道运输机,其外形类似于游乐园里的“小火车”,用来运输农资、果实等,告别了过去的肩挑手抬。
“三系统”就是太阳能监控追溯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和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在混撒拉村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室,只见工作人员在触摸屏上轻轻点了几下,就能远程控制喷灌、滴灌等。
芒果树下,处处体现着果农的精细化管理。“你就看我们给芒果树搭的支撑架,除了能够支撑枝条,还可以让树木保持通风、透光,减少因枝条扎堆、摩擦引起的病虫害。”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说。
种植芒果,受益最多的是农民。去年,混撒拉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在全村515户农户中,60%的农户收入在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65户,占12.6%。
6月10日,在攀枝花市盐边县锐华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工人正在对芒果进行包装。新华社记者 陈健 摄
除了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在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的锐华农业冷链物流中心,一个个芒果经过清洗、灭菌、分选、包装等环节,从这里卖到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锐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方祥说,冷链物流中心有容量5000吨的气调库,能延长保鲜期30天到60天,在芒果成熟高峰期或采购价格适宜时采购入库贮藏,可以实现错峰销售,价格提高10%以上。
据了解,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优质晚熟芒果基地103.6万亩,并且成为国内重要的芒果育种基地,芒果电商年寄件量超过2300万件,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记者陈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