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视郭德纲按照我部印发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工作方案》和农业农村部“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对接会议安排,日,种植业司派出由杨礼胜副司长带队,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参加的调研组,深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林芝市察隅县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在每个县实地走访了个村和部分农户,了解产业发展情况,针对有关问题开展技术指导,与区市县农业部门进行座谈会商,就产业扶贫下一步工作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西藏自治区和有关县市综合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出在南木林县发展马铃薯产业、在察隅县发展茶叶产业,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前期工作基础较好,脱贫效果初步显现。
(一)南木林基础条件好,马铃薯产业发展有支撑。主要是两个方面。产业基础好。日喀则市是自治区粮食和马铃薯主产区,2017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4.88万亩、产量27万吨,均占自治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的60%以上。当地自然环境适宜,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无污染、病虫害轻,南木林县“艾玛土豆”获审核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科研力量强。以日喀则市农科所为依托,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选育出“艾玛土豆1号”脱毒种薯,在南木林县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试点,亩节种150斤、节本约170多元。较强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察隅土壤气候环境佳,茶产业发展有潜力。林芝市察隅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我们实地调研的下察隅镇为亚热带地区,海拔1900—2000米。环境适宜。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石元值研究员讲,西藏地区的高海拔、无污染保障了绿色有机产地环境,当地土壤pH值偏酸适宜茶叶生长,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内涵物质积累,是发展高品质茶的优良地区。政府重视。林芝市易贡茶场是西藏自治区首次种植茶叶的地方,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来抓,正在制定《西藏林芝市茶产业发展规划》,计划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三)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增收,农民脱贫有成效。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日喀则市马铃薯平均亩产3500斤以上,其中南木林县马铃薯平均亩产可达5600斤,亩均经济效益达4200元,较种植其他粮食作物亩均增收1400元左右。察隅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2017年政府以边境小康村产业建设配套资金,会同企业每亩各投入9000元开展茶园建设,农民流转土地获得每亩600—1000元的租金,在没有收获效益前每亩给农民3%(540元)的前期投资返利。同时,察隅县作为中印边境,按照“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要求,西藏自治区专门为边境的农民安排了边境补助。在各类资金和补助下,察隅县力争2018年实现脱贫。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会同当地农业部门同志,认真研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既有缺技术、缺人才等内在不足,也有市场价格低、销路不畅等外在困难;有规划不科学、生产不标准等眼前问题,也有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等长远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研判、分类指导,切实加以解决。
(一)南木林马铃薯产业“难度大”,稳面积调结构降成本是出路。调研中,我们发现西藏马铃薯产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扩大面积有难度。马铃薯适宜区为土壤深厚、有水源的河谷地,在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可开发用于马铃薯种植的耕地面积有限。二是扩大市场有难度。目前白俄罗斯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129公斤、居世界第一,西藏人均消费马铃薯量比白俄罗斯还要高,增加内部消费的可能性较小。从周边几个省份看,相邻的四川是我国马铃薯第1大省、云南在全国排名第5,考虑到西藏地区马铃薯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也很高,拓展外部市场的空间也不大。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庞万福研究员建议,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面积的同时,适当增加早熟和晚熟品种,错开上市高峰,提高种植效益。另一方面要搞好成本控制,努力将脱毒微型薯生产成本控制在每斤0.2元以下,推广运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节本增效。同时,充分利用西特的高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一季早熟马铃薯+一季高山蔬菜,增加农民收入。
(二)察隅县茶产业“零起步”,科学规划标准种植品牌带动是关键。2017年,察隅开始发展茶叶种植,面积2400亩,计划扩大到10000亩。针对目前的生产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定位不够清晰。石元值研究员讲,茶叶作为多年生作物,在起步阶段,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现在看,既有绿茶品种,也有红茶品种,如果在产业定位上缺少顶层设计,既不利于形成优势产业带,也会给后续种植带来问题。二是规划不够科学。目前,只有海南的阿曼陀茶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参与察隅县的茶园建设和种植,虽然公司在前期土地平整、给水灌溉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区块设计、道路管网、排水工程、茶旅融合等园区规划上还有较大欠缺。三是种植不够规范。公司负责人宋昊告诉我们,目前茶园生产管理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属于是“零基础”,本地农民没有生产技能,300多个工人都是从四川来的,缺技术的现象比较突出。自治区农技中心书记陈志群说,目前察隅茶叶发展的情况是“聚焦扶贫、围绕一产,完成任务、短期见效”。在扶贫压力下,当地重生产、轻规划的倾向明显,而生产中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又很突出,迫切需要加强帮扶指导。调研组在走访调研沙琼村、塔林村时对栽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
此外,西藏人民保留着淳朴厚道的传统,不论是政府引导,还是专家建议,农牧民都乐于接受;但受特殊历史、文化习俗、自然条件等影响,西藏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主观意愿不强。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援下,西藏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西藏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才科技支撑弱;特殊的区域位置,保卫边疆任务重;复杂的民族情况,安定维稳压力大。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长期帮扶,用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力量,共同发展好、建设好西藏。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与自治区农牧厅一道,共同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措施建议,切实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一)示范带动,提升南木林马铃薯产业。重点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品种选育。结合西藏地理气候条件,选育和引进优良早晚熟鲜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在引种调种时,一方面要搞好试验,确保品种适应性;另一方面,目前西藏尚无检疫条件,要加强条件建设,在引种时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严防病虫传入,保护好西藏这一片净土。此项工作建议由种子局会同科教司、种植业司落实。二是建立核心区样板项目。结合种植业司实施的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打造马铃薯生产核心区和样板田,在马铃薯生产核心区示范推广早熟品种+双膜覆盖等标准化技术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制作技术明白纸,领着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此项工作建议由种植业司会同科教司、全国农技中心落实。三是加强机艺融合。在核心区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推广应用机播、机收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此项工作建议由农机化司落实。四是搞好产销衔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精淀粉、水晶粉丝、淀粉降解环保快餐用具,推广“西藏薯宴”,不断提升加工能力和贮藏保鲜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增产增效。此项工作建议由市场司会同加工局落实。
(二)加大帮扶,打造察隅茶产业。落实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在西藏考察对接援藏工作时提出“林芝茶叶种植达到10万亩”的要求,加大帮扶力度,将茶产业打造为自治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新高地和亮丽名片。重点是四个方面:一是搞好顶层设计。目前《林芝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已有一个初稿,要组织专家,会同当地细化实化产业发展规划,对产品定位、品种选择、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为打造“西藏好茶”品牌指明方向。此项工作建议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落实。二是创建标准样板。结合种植业司实施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制定茶园建设规划,明确水、田、路、渠建设工程样式,创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提供样板。此项工作建议由种植业司会同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落实。三是加强技术培训。自治区农牧厅要在2018年培训计划中作出安排,以林芝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构建“专家团队—技术带头人—种植户”的生产技术体系,逐步培养本地茶农。此项工作建议由科教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落实。四是组织企业对接。协调茶产业联盟,组织一批企业进藏。自治区和林芝市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拿出政策,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此项工作建议由种植业司落实。
(三)瞄准市场,拓展西藏蔬菜产业。专家发现,目前西藏蔬菜生产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以拉萨为例,旺季蔬菜供应能力约70%,淡季供应能力不到60%。为此专家建议,拉萨、日喀则等作为旅游城市,旺季蔬菜消费量大,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结合现有项目,加大设施蔬菜生产,增加市场供给。一是科学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周边设施蔬菜,科学选定日光温室标准,高标准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二是绿色生产,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微滴、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是提质增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平台,率先将“三品一标”蔬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加强质检技术人员培训,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为藏区人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供应,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此项工作建议由科教司会同种植业司负责,蔬菜产业体系具体承担。
“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临夏举行104个贫困县推介优质农产品,现场签约超12...
农业农村部召开“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对接会强调优化政策供给 强化措施落地为“三区三州”打好...
“三区三州”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产业扶贫座谈会强调准确把握新阶段产业扶贫新形势新要求...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业农村部党校)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