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虏的缉毒警什么是装裱?装裱是指对书画的装饰,这种独特的传统工艺,早在1500年前的晋代就已经进入萌芽阶段。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自晋代以前,装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禙。”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装裱行业兴盛,出现了诸如明人周嘉胄所著《装潢志》等装裱专著,《历代名画记》中《论装禙裱轴》是最早论述装裱的文章。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装背、装褫、装褙、裱褙”等,但“装裱”一词是在众多称谓中最为通用、易懂的名词,也是以上术语的统一称谓。装潢更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社会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完整的艺术门类。
一幅书画作品,大多都书写或绘画在易破碎的宣纸及绢上。这些材质轻薄柔软,不易保存易于破碎,又因墨色的胶质作用会出现皱褶不平,断裂,折痕等。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只有经过托裱画芯,使之平贴。再根据书画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色彩更加丰富突出,更能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显示出用笔的气势,墨色的神韵,层次与意境的体现。衬托出章法布局的巧妙构思,领略其书法墨迹及丹青妙笔,而且能更好地延长书画的使用寿命。装裱技术是中国高雅、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保护修复行之有效的传统特殊技法,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诞生与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完整的艺术门类。所以说中国的书画装裱修复艺术不仅能保护书画,还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书画装裱的规格大小不一,有横、竖、单幅、双幅(对联)、多幅(屏式),根据这些不同的规格,设计出不同的装裱形制和装裱款式。按照画件的形体规定的式样称为形制,如轴、卷、册三大类。根据字画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称为款式。装裱的不同款式又称品式或装式,即在同一形制中,也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名称。
立轴的装裱品式有10余种,可分为条屏、独景屏、通景屏、对联。它在装裱形式中最为普及,也是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有宋式(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从用料上可分为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绫裱、锦裱、仿绫纸裱、色宣纸裱、绢裱、半纸半绫裱。从配色上可分为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因人们对书画作品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为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形式。
立轴的装裱根据墙面的高低,画芯长短的比例要求而定,上有天杆、下有轴头或地杆,可以自上而下悬挂起来供人观赏。通常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中间的幅度宽大而且长的大幅字画称为“中堂”,立轴也可称为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
宣和装又叫宋式装、罗汉堂,它流行于宋朝的鼎盛时期,因徽宗宣和年号而得名。宣和装的主要特点是天头上镶裱两条惊燕带(亦称绶带、寿带、垂带、燕带),古时将两条带子缝制在天头上,带子在微风下拂动,主要用来驱吓燕子,避免飞燕落在天杆上留下粪便污染裱件,属吉祥之物,也是立轴装裱形制的代表之一。作为皇宫内府收藏书画的御用装裱形式,它具有典雅精美,美观大方,画面紧凑突出,用料富丽堂皇,尺寸整齐划一的装裱风格。用此种形式装裱的书画,看上去非常的淳朴,同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裱件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形制。惊燕的配比方法按照宽度比例1∶3.3,意思就是裱件每宽一尺,惊燕宽3.3分(这是古代用市尺测量的方法),驚燕的粘贴大都与隔水间距一线,可以二色裱或三色裱的形式装裱。
宣和装的用料、用色较为讲究,画芯按照6∶4的比例分为上下隔水,玉池用绫,上下隔水用黄绢,古铜色绢圈,湖色绫天地头装饰,隔水高33~40厘米,天头高66厘米,地头高40厘米。装裱的构件由绳带、天杆、天头、惊燕、绢边框、上隔水、边、画芯、局条、隔界、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组成,从配色上可分为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
一色裱适用于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以上的画芯,1米以上画芯正面只装有两条边和天地头,颜色可选用花绫、绢、锦绫中的一种颜色作为镶料,镶料的比例为6∶4,左右两边的宽度根据画芯的大小裁剪,画越宽边越窄,画越窄边越宽。如一幅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来影响裱件的美观,一色裱也是最为简单的品式。
二色裱又称两绫裱、分色裱,也有人称为“镶玉池”。一幅裱件可采用两种颜色的镶料进行装饰,长度是宽度的2倍以下的画芯,如四尺、五尺、六尺的三开幅画面和六尺十字开。三尺幅面以及大小为斗方形制的画芯,都适宜二色裱,画芯由两条边,隔水,天地头组成,上下隔水的比例为6∶4,边和隔水的颜色要根据画芯的颜色进行搭配,色彩上要有区别,这样装裱出来的裱件才显得画面层次分明。在二色裱装裱过程中如果要贴惊燕,大都与隔水间距一线毫米,惊燕的长度等于天头长,也有贴到天头三分之二处,下端有云头、平头等不同样式。惊燕颜色与隔水颜色相同,如隔水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惊燕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性。在现代装裱中也有将惊燕整体贴上去或不贴惊燕的做法。
三色裱又称三绫裱、分色裱,是在二色裱的基础上另外在隔水和天地头之间分别加副隔水。上下副隔水的宽度为6∶4,副隔水的颜色应该比隔水的颜色要深,此种装裱适用于斗方式或横宽式画芯,圈与天地头之间加隔水。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水的颜色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画色彩较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水、天地头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层次感。如果圈框颜色深天、地头色浅,这样会使欣赏者感到空旷。
条屏最早从宋代开始流行,把书画裱成条幅来装饰壁面。由于画芯狭长,为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故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称“条屏”(屏条、条幅),四幅并排悬挂称“堂屏”“四季屏”或花鸟四屏,古时候称为墙围子,即成套的立轴,只是中间不安轴头,人们认为这是由壁画演变而来,或是由唐代屏风画演变而来,有独景屏和通景屏两种。
(1)独景屏:顾名思义就是单独绘制的作品,屏条的内容既独立而又相互衔接,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为内容的四条屏。也有以书法作品、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六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条屏的规格一般是三尺小条或四尺对开,每一组最少四条,配色上多为一色裱。装裱要求其长短、宽窄、色彩、材料均一致,装裱尺寸一般比立轴、条屏稍短,画芯由一色花绫镶料装饰,边宽3厘米左右,天头高25~30厘米,地头高15~20厘米,裱件由绳带、绳圈、天杆、天头、边、画芯、地头、地杆组成。这些不同条数的屏称为“一堂”,就是一套的意思。屏条的挂法是并排悬挂,为了不露出墙壁,中间的每幅作品地杆都用平头的仿古锦包封,而左右两边的条屏外端地杆各安装一个轴头,显得对称美观,也有四条屏都不安装轴头的装裱式样。
(2)通景屏:也称集景屏、连屏、海幔,是由几幅或十几幅尺寸相同,笔意和构图跨幅贯通相连的画或字组成。配色多为一色裱,装裱程序与条屏一致,合挂在一起展现出画意和文意的整体连贯性,形成一幅画墙,大多适用于装裱巨幅山峦河川的风景画。装裱要求裱件的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天头高40厘米、地头高26厘米,裱件由绳带、绳圈、天杆、天头、边(耳)、画芯、地头、地杆、轴头组成。中间相邻的距离只显露一线,不用镶边,不能露出墙壁,只是在首尾两条屏的外端镶加耳(边框),首尾外端装轴头(也可以不用装轴头)并排挂在一起,这种形式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如果不装轴头,两端用色锦封头,可显示出画面的完整,效果壮观。
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称门联、字联、书联、对子。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都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很普遍了,到了明代,人们才使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现代所见的春联,到了清代,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对联种类繁多,可按用途、字数、技巧、位置、联语等区分,人们常见的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十言对联,对联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芯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组合而成。有四尺对开、三尺短对、七尺三开等规格,四尺对开最为常见。边宽3厘米左右,天头高24~30厘米,地头高16~20厘米,不用轴头两端用锦包封,由绳带、绳圈、天杆、天头、边、画芯、地头、地杆组成。配一色绫镶料装饰,这样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左右悬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卷类的品式可分为横披和手卷,而手卷中又有横卷、长卷之分,是由古代书籍的竹简形制演变发展而来的,而横披的款式是由横卷演变而来的。
横披又叫横幅,是国画装裱中的一种形式。将一幅竖短横长的画芯装裱成左右装杆系绳,解决了只能展阅而不能悬挂欣赏的矛盾。横披的装裱通常为一色裱,画芯一般不会很大,一幅四尺横幅的书画装裱作品,其上下两条边料可各取7~8厘米,左右两耳各取30~40厘米,正面为绳带、绳圈、上下天杆、耳、画芯、上天边、下地边、边袢(助袢),背面为背纸、包首、签条、搭杆,背纸一般用二层宣纸,包首用绢宽度为25~30厘米,横披的镶料上宽下窄,配色比较随意,一般为香灰色、中灰色、中米色。
横披另一种装杆款式叫月牙杆,也称“合页杆”,即在左耳上装两根直径3厘米的月牙形杆,右耳上则装一根,左耳应比右耳略长3厘米,卷收起时,左耳两根合成一圆杆,如同画轴一样,卷紧不折就不会伤及裱件。横披在装裱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规则画芯如折扇、团扇、椭圆形画芯,通常采用二色裱,二色裱时左右两耳的下料各取25厘米左右。
手卷也称横卷、长卷、卷轴、卷子等,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和书画装裱最早出现的一种装潢形式。手卷是一种不能张挂,而是边舒展边欣赏的横长状书画作品,其宽度不大。手卷体积小,便于携带收藏,但在所有的装裱形式中是结构最为复杂、装裱难度最大的一种款式。手卷的结构由卷心、引首、拖尾组成,一幅收藏价值较高的书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就宜以手卷品式进行装裱。手卷装裱的长度一般不少于8米,长的能达到20米以上,它的高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不适合悬挂,只可舒卷。
手卷主要由天头、副隔水、隔水、引首,隔水、副隔水、画芯、隔水、副隔水、题跋、拖尾将画芯连接而成,背面有包首、签条等组成。天头一般用深色绫绢镶料,主要起到保护画芯的作用,引首采用冷金纸或仿古笺纸镶成,用来题写手卷名称,中间是画芯,与作品两头相连的是隔水,隔水在书画作品装裱过程中起到一个层次分明的分界作用。后有拖尾用染色或白色宣纸装裱,是留给鉴赏者用来题词的。拖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增大手卷轴心圆周,手卷拖尾轴心粗大,可使画芯卷起时弯度缓和,有利于保护画芯。手卷全部卷起时,露在外面的是用仿宋锦制作的包首,还有米贴(楣杆)、八宝带(扎带)、骨别子、轴头。手卷的轴头非常特殊,用0.5分的薄片,分別嵌入手卷的托尾处,轴头的用料十分讲究,手卷的上下边镶以绫绢装裱为通天边。手卷在装裱过程中还可采撞边式手卷、转边式手卷、包(套)边式手卷三种格式,它们的区别在于边的处理。
册页的品式可分为推蓬式、蝴蝶式、经折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形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册页又称“叶子”,起源于唐代晚期,完善于宋代,在唐朝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阅读起来十分不便,费时费力。册页解决了长卷翻看和单幅画页的保管问题,且采用传统装帧形式。册页一般取偶数,每页称作每开,少则为四开、八开、十二开,多则以二十四开为止,有横、竖两种形式。册页的装裱以纸、绫、绢等镶料装饰,在册页款式中除大小规格、长方或正方规格外,还有左右翻阅式和上下翻阅式。左右翻阅式叫“蝴蝶式”,也称为开板式,适用于竖式画芯和纨扇,画芯为一色镶料,上下边按6∶4的比例划分。上下翻阅式叫“推蓬式”,其形制大多为横长方形,适用于横幅书画或折扇,画芯也为一色装饰,裱件的规格需按照画芯的实际情况确定。画芯的尺寸按照左右相等,底边略宽于左右,分心1∶3。经折式是一种早期的装裱形式,多用于装裱经书、法帖,古时宫廷常用此种形式制作“奏折”,也称折子装,适用于竖窄条画芯,这种装式可以将尺寸各异的画芯同时装在一册上。
册页的装裱形制要根据册页画芯来决定,成本的册页其前后各有两开空白页,称为副页,用于题写字和保护画芯所用。成本册页一般可采用木板、红木、楠木、樟木等作为封面与封底,其作用是保护册芯。如果用草板纸做封面、封底,一般采用锦、绫绢或布糊面做材料。一本完整的册页在封面都要贴签条,而签条的位置需要根据册页的横竖形式来决定,签条的尺寸根据册面规格来确定,签条宽度是册面宽的1.5/10,高度是册面高的8/10。推蓬式的签条贴在册页中上部,而蝴蝶式、经折式的签条贴在左上方。
镜片又称“镜心”或“画片”,是近代出现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该种款式与早期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于一种类型,同时也借鉴了西洋画的装饰形式,一般悬挂在会堂、厅堂、居室等地方,既可供人欣赏,又起着装饰的作用。
镜片的装裱是在画芯四周镶嵌绫、绢边后,直接覆背不转边不装轴。晾干后,裁掉废边装在镜框内观赏,也称镜框画。镜片有竖式和横式两种,横式上边略宽于下边,两耳的宽度相同。竖式左右两边相同,上下镶料的比例是6∶4或5∶5,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书画装裱款式。镜片的装裱虽然灵活方便,但是从收藏角度来说有所不便,从延长书画寿命传世方面看还是采用传统的立轴装裱为宜。
斗方是国画界的常用术语,也是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之一,指一尺或二尺见方的书画或诗幅页,民间年画中亦有斗方的体式。斗方的尺幅较小,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最常见的是2市尺见方的尺幅,它的幅面大小就是4平尺,这种尺幅是用一张四尺整宣(2市尺宽、4市尺长)沿长度方向对开而成的。一尺见方的小斗方,又称为“小品”。
装裱工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今天已经进入全盛时期。字画装裱的工序繁多,而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在装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装裱艺术如今技术纯熟,经验丰富,越来越受到书画界朋友的喜爱。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经过装裱师的妙手以及精湛技艺的展现,突出了造型美、结构美和裝饰美,展现出高雅的艺术形式和广泛的实用价值,直觉审美得到提升,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如果把古代装裱的优良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书画装裱技艺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