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隆平高科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11 6:39:29 | 【字体:小 大】 |
迅雷综合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自《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战略部署,种业振兴领域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2021年良好开局基础上迈出坚实一步。2022年农作物种子市场整体供需形势有所缓和,但品种需求结构分化,市场竞争仍然激烈,玉米和水稻的制种生产成本上升明显,粮食种植逐渐向规模化服务、订单农业方向发展。随着种业振兴行动和种业扶优扶强政策深入推进,国家对种业行业进行深化改革和深度调整,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促进种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集中整合资源;加快种业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加速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22年国家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振兴行动做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近两年关于种业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不断完善种业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逐步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及部门协调机制,为我国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2022年 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同月贯彻实施新《种子法》,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行为,对保护原始创新,遏制品种同质化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加快推进育种创新。国家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构建高效精准生物育种技术体系。2022年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2022年 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迈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质一步,加速推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落地。三是精准推进企业扶优。龙头企业是国家种业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是国家种业强大的必由之路。2022年 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遴选69家农作物种业企业,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推动解决种业龙头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为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四是深入实施种业基地建设。2022年 9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种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国家逐渐调整、扩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数量,持续推进甘肃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海南南繁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高基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公司是国内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子行业十年AAA信用企业”。在推进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中,公司被认定为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领军企业,并入选水稻强优势阵型、玉米补短板阵型、蔬菜破难题阵型、杂粮补短板阵型。公司还连续五届蝉联“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榜首,连续五年跻身全球种业企业十强。公司在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瓜果、杂谷、食葵、小麦等种质资源开发和育种创新方面业内领先,种业综合实力、品牌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居全国前列。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承袁隆平院士的创新精神,积极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持续提升科研创新效率、生产加工质量、品种推广效益,为种业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主力军作用。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以现代种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利用国内外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现代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农作物高科技种子及种苗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杂交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蔬菜瓜果种子、小麦种子、食葵种子、杂交谷子种子、油菜种子、棉花种子及综合农业服务等,其中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蔬菜种子为公司核心业务板块。公司种子生产和采购一般采取“公司+代制商(大户)”的委托代制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自制模式以及公司流转/租赁土地自办基地模式,其中委托代制模式和自制模式为公司目前主要的生产采购模式。委托代制模式,即订单模式。公司委托诚信度高、制种技术和组织能力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代制商(大户)进行制种。公司与代制商(大户)签署种子委托生产合同,代制商负责组织进行种子生产,公司提供亲本材料,提供生产技术方案参考意见,并安排生产技术人员对田间质量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待种子收获后,代制商将合格种子交付公司,经公司检验合格后按合同约定的价格将种子款支付给代制商。在委托代制模式下,如出现自然灾害、技术方案不当等情况影响制种产量,主要风险由代制商承担,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生产成本补偿。自制模式,即公司与村/镇基层组织及农户签订三方生产合同,基层组织负责当年生产面积落实、田间生产除杂、种子收购等关键技术与环节的协调与组织,农户负责田间操作,公司委派技术人员驻制种基地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与管理。种子收获后,农户将合格种子交付公司,并经公司检验合格后按合同约定的价格将种子款支付给农户,同时支付基层组织一定的管理费用。在自制模式下,如出现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风险主要由农户承担,公司会酌情进行补偿;如因技术方案偏差造成的减产,风险由公司承担。自办基地模式,即公司流转/租赁一定的土地,派出管理人员自主组织生产及管理工作,自办基地模式下的生产风险和收益均由公司承担。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农作物种子生产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企业、制种企业和制种农户探索制种流程商业化保险,对防范与减小制种企业和制种农户的生产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除少数区域或品种实行直销或省级代理外,公司的销售主要采用“县级经销商—乡镇零售商—农户”的分销模式,即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规定各级经销商在某一区域(乡镇、县、市)内代理销售公司的某些品种,该协议一般每个业务年度签署一次。公司主要采用收取预收款的方式来执行“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所有销售均以销售协议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并按照销售协议约定的销售内容和发货时间向经销商发货,对于少数合作时间长、信用等级高的经销商,公司会适度给予一定的授信赊销。公司主要通过物流公司发货,在产品发出并取得物流公司货运单时,产品风险已转移至各级经销商。对于部分品种或区域,公司按照约定的退货标准接收退回的种子,并及时进行拆包等处理,确保种子质量不受影响,超过协议约定退货比例的,经销商须承担一定的退货费用。国外销售方面,公司根据协议约定将产品报关、离港,取得提单后,产品风险已转移至经销商,不存在退货的情形。种业是农业“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当前我国种业处于深化改革阶段,推进现代化育种技术革新以及提升种质创新能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公司坚持“市场与产业导向、信息与资源共享、标准与评价统一、分工与协作明确”的研发创新工作原则,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要求,公司创新体系建立了各环节有序分工与紧密协作的流程化创新模式,创新平台覆盖生物技术平台、传统育种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并提出了“提升生物技术平台、夯实传统育种平台、完善测试评价平台、扩大研发队伍规模、统一多作物研发平台”的长期目标;与此同时,公司逐步加强基因编辑、转基因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研发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高公司育种研发效率。依靠商业化育种体系,公司保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持续输出,为公司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产品支撑。自主研发和体系化创新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也是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科技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以科技委员会为科研议事决策机构,统筹负责科研管理及研发布局,以总部研发中心作为执行推动部门,遵从一体化研发布局设计,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延伸创新单元,规范、完善种质资源管理平台,持续完善国内外科研基地建设。公司成熟的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覆盖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水稻研发以湖南为创新中心,依托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及各区域育种站,范围覆盖长江上游、中下游、华南及黄淮稻区;国际水稻研发以海南为窗口,辐射菲律宾、孟加拉、越南以及巴基斯坦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水稻种植国家;以南京南方粳稻研究院为基地瞄准南方粳稻区域,目前已进入研发成果稳步输出阶段。玉米以联创种业及玉米科学院为主要科研团队,总部研发中心辅助开展品种定位试验和制种及配套技术研究试验,面向东华北、黄淮海、西南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并积极与海外玉米研发团队联动,以国际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开发开展玉米产业国际化布局,目前种质资源交流和国际化穿梭育种取得阶段性进展。蔬菜作物中,各研发团队以主要推广区域(黄瓜、甜瓜、番茄、南瓜以天津、山东为核心,辣椒以湖南、海南为核心)为重点不断推出广受市场好评的新组合产品;“张杂谷”系列谷子、三瑞农科食葵为代表的非主要农作物研发板块,在河北、内蒙古等作物资源优势地区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属地科研模式。生物技术板块,目前公司在转基因玉米研发、基因编辑水稻、各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研发布局,在玉米转基因创新前端,公司已布局瑞丰生物、隆平生物、绿谷生物,在报告期内新增国丰生物等生物技术平台协同推进性状开发,后端以玉米科学院、联创种业为主推进品种转育,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团队与传统育种团队的协同,已初步建立玉米全基因组育种模型并开展应用验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团队通过运用基因编辑、性状标记开发等技术,在水稻资源创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育种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已基本实现关键信息线上管理,将进一步加快智能育种技术突破与应用。除建设良好的创新硬件环境外,通过积极引进业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制定并完善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公司已经打造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公司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及生物技术研发由一批知名专家带领专业科研队伍组建了具有领先优势的科研团队,包括“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和“全国劳动模范”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玉米育种专家王义波、蔬菜产业杰出人物马德华等,并与“全国人大代表”杂交谷子育种专家赵治海等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国内外水稻、玉米、蔬菜等专职研发及研发服务人员达457人,占公司总人数17.50%;此外,公司与行业顶尖院士团队及优势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已经建立的湖南省院士工作站基础上,2022年公司继续与万建民院士、曹晓风院士等团队扩大合作,开展基因与资源合作利用项目研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湖南杂优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保持深度合作关系,为公司持续构建领先的创新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报告期内,公司联合 9家科研院所单位共同组建杂交水稻创新攻关联盟,与20家优势科研单位建立玉米专项合作,旨在进一步加快主营作物的关键技术攻关,协同攻克、创制及培育一批突破性关键技术、种质资源及重大品种,夯实公司产业发展创新基础的同时,助力种业振兴并发挥重要责任。测试评价作为商业化育种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完成配组的植物新品种的组合品质、抗性以及适宜性等作出科学、及时的评价,公司在南方稻区建立了杂交水稻新品种生态测试网,在西南区、黄淮海区、东华北区等主要玉米产区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生态测试网,在一些重点区域建立了蔬菜、小麦、高粱、谷子、食葵等新品种生态测试网,对公司新选育品种、合作选育品种等进行国内、国际目标市场的品种适应性测试评价,确保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可以持续稳定地投放市场。依据已建立的高密度生态测试网,针对每年度配出的农作物新组合,公司制定了水稻新杂交组合不长于4年、玉米不长于7年、蔬菜不长于3年的“预试+区试+生态测试”的品种测试评价流程,水稻测试点科研系统应用逐步普及,信息化数据处理和采集的软件进一步完善,并将逐步实现智能申报品种审定和登记。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要求,不断完善和规范分工协作阶段创新流程,通过硬件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规范流程,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且有效进展,保障了育种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幅提升规模化品种创新水平。2022年公司及下属公司自主培育或与他方共同培育的8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水稻新品种43个,玉米新品种42个。水稻新品种中双抗品种实现突破,综合性状质量明显提升,27个品种品质达到部标二级以上。玉米品种类型实现全国主要玉米生态区全覆盖,高产、优质、特用新品种实现突破。新品种的审定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矩阵,为公司扩大优势区域、丰富产品线提供强有力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杂交水稻、玉米领域的产品竞争能力。公司水稻、玉米、蔬菜等品种基本上为自主选育,品种所有权完全归公司所有;部分与科研院所等合作选育的品种,其品种所有权为公司与合作方共有,各自权属比例通过合同约定。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种业种植业的披露要求1.2022年报告期内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72件,其中水稻75件,玉米70件,小麦2件,谷子3件,黄瓜13件,辣椒9件。2022年获得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04件,其中水稻34件,玉米60件,辣椒5件,甜瓜2件,谷子2件,食葵1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植物新品种权699件。2.2022年报告期内申请国家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外观设计2件;2022年获得授权专利2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件,授权外观专利2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有效专利95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外观专利9件。3.2022年度,公司制种产量为17,200.67万公斤,相比2021年度增加21.15%。水稻退货金额排名前十的品种的销售退回总金额为 10,637.63万元;玉米退货金额排名前十的品种的销售退回总金额为3,203.99万元。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种业种植业的披露要求公司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现代种业企业,是中信集团旗下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芯片”的高科技种业集团。公司陆续构建了“隆平”、“亚华”、“联创”、“湘研”、“德瑞特”、“巡天”、“三瑞农科”等企业品牌矩阵,并分别成为水稻、玉米、辣椒、黄瓜、谷子、食葵等品类的领先品牌,其中“隆平高科”、“湘研”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22年,公司第五次荣登“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榜首,子公司天津德瑞特、湘研种业入选“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同时,公司及旗下主要产业子公司分别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水稻强优势阵型、玉米补短板阵型、蔬菜破难题阵型和杂粮补短板阵型,“种业振兴主力军”形象突出,公司品牌故事与典型事迹先后获得CCTV纪录片《种子 种子》、CCTV“对话”栏目《种子!种子!》等一大批权威媒体关注报道,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美誉度。品种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是种业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攻关、种质资源拓展、对外开放合作,都将助力搭建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公司现已建设完成国内领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研发创新理念,水稻、玉米、蔬菜研发创新能力持续立足行业前列。目前公司育种体系在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分别建有12个水稻育种站、19个玉米育种站、8个蔬菜育种站、1个小麦育种站、2个谷子育种站和3个食葵育种站,试验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水稻、玉米等作物年组配数量超30万份,通过审定及登记的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品种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创新积累了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种质资源品系,可组织开展覆盖我国水稻、玉米大部分生态区域以及东南亚、南亚等水稻主要种植国家部分生态区域的大规模品种测试评价工作;公司创新品种资源储备丰富、优势显著,报告期内,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128个,其中公司有6个水稻品种、3个玉米品种、1个小麦品种入选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生物技术育种方面,依托瑞丰生物、隆平生物、绿谷生物、国丰生物等主体,开展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基因性状开发和转基因玉米品种转育,目前投资布局的生物技术平台已获得瑞丰125、浙大瑞丰 8、nCX-1、BFL4-2、CAL16等 5个转基因性状的安全证书。公司在湖南、天津、河南等地拥有多个国内生物技术实验室,依靠隆平高科长沙生物技术实验室、隆平高科生物技术(玉米)中心、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分子育种平台着力将分子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深化推进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模型的技术应用与优化。传统育种技术结合生物性状开发、种质资源创新、生物计算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在助力公司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公司研发创新水平和科研转化效率,规模化品种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科研进展及新品种生态测试网保持稳定,水稻测试网覆盖长江流域、华南及黄淮海地区,自主开展的国、省两级水稻绿色通道品种试验覆盖427个点次,有效测试品种286个次,参加各渠道国、省两级区域试验447个次。国际水稻测试网以三亚海外研发公司为主,以巴基斯坦育种站和菲律宾育种站为中心,面向东南亚测试筛选新品种,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进入国家区域试验品种33个次。玉米测试整合联创种业、河北巡天等玉米产业公司在西南区、黄淮海区、东华北区等主要玉米产区的生态测试网,形成了集团玉米规划化、网络化布局,自主开展绿色通道玉米品种测试383个次,各级试验共测试玉米品种419个次。小麦3个品种进入国家级联合体试验;蔬菜、谷子等测试体系在主产区依托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稳定开展新品种品比测试;黄瓜、南瓜、辣椒、食葵、谷子等作物完成品比试验、区域试验评价和示范试验共25,064个次。公司在长沙总部、各控股子公司所在地以及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地建立了高标准田间纯度鉴定基地,对生产繁殖的种子及时进行质量鉴定,确保公司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完善了从原原种—原种—商品种子—检验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的全过程的监控措施,建立了一支由科技专家—技术员—农民技工—质检员—栽培专家组成的质量保证人才队伍。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立了“双全双零”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文化。双全是指商业化育种体系——种子生产加工体系——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从文化、品种、研发、生产、加工、检测、营销、服务等全业务过程,要求做到“产品零缺陷、服务零遗憾”。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提升质量管控能力。公司内部执行的产品质量标准,普遍高于国家标准: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质量执行(纯度≥99.8%、芽率≥85%),高于国家标准(纯度≥99.5%、芽率≥80%);玉米种子纯度可达98.5%-99.3%(国家标准为96%-98%);黄瓜种子纯度可达98%(国家标准为95%)。严格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和引领业内的质量执行标准,提高了公司种子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报告期内,以水稻、玉米等主粮农作物种子生产为突破口,以提高种子生产水平为目标,以种子生产、加工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设计方向,逐步实现了杂交水稻种子、杂交玉米种子田间生产机械化,室内加工、仓储物流等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目标是建成对标国际、国内领先的种子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基地,开展全程信息化(智能化)制种技术研究、工厂数字化建模与工艺规划、种子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管理等,打通各业务节点之间信息孤岛,建成基于信息采集的制种(耕作、播种、授粉、收割)、加工、仓储物流及种子全生命周期、追溯信息检索等模块的数字化平台,形成数据互联互通的企业级种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报告期内,公司益阳水稻种子产业园顺利投产运营,种子装卸、周转、贮运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秉承绿色、环保、节能、实用的理念,以水稻种子生产加工的核心环节为切入点,通过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统一控制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水稻种子加工、仓储与物流产业园,进一步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公司依托强大的研发优势和产品优势,持续加强品牌梳理和区域整合,强化协同管理;加强品种投前测试,从严控制新产品投放,努力做到精准营销;发挥各个品种的优势,加强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合作;深化示范营销、会议营销等营销组合,持续创新营销模式并建立跨产业营销经验共享机制,各品类产品营销成效显著。报告期内,一是公司水稻产业架构不断推进与完善。公司梳理水稻产业发展战略与组织架构改革,从事业部改革、产品线布局、机制优化、外部开放合作等方面开创新局面。二是公司不断加强资源统筹和优化配置,秉承“全覆盖产品线”理念,全面强化品种管理工作。全面梳理产品细分市场布局,加强水稻、玉米品种生命周期及迭代管理,完善品种投放对接平台,开展产品定位与生产试验体系建设,做好品种科学投放与市场精准定位。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内重点在生产经营计划管控、生产政策体系管控、健康经营指标管理等方面用力,对外进一步优化经营品种和渠道网络,为品种转型升级奠定基础。由原亚华种业、百分农业、四川隆平、新桥隆平和优至种业五大产业主体整合的亚华水稻事业部已顺利实现融合管理,以更强的内部协同应对行业竞争,以新理念、高价值运作新品种。隆平种业、广西恒茂等产业主体加快品种转型,借助信息系统实施ERP业财一体化,同系列品种的产业协同进一步强化。四是公司持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毛利率和有效预防库存。安徽隆平建立了华东事业部、中原事业部和北方事业部等多个事业部,核心产品布局已具备发力条件,将销售渠道向“公司-种植大户”的扁平化销售模式转变。联创种业重点推广五大品牌新品种和SAVE营销模式,并布局东北市场;同时创新共享联创种业多品牌运作经验、德瑞特办事处销售模式和博洋9号直销模式,细化差异化营销战略,公司品牌营销水平和整体运作管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实现了公司对业务全面、高效的可持续管理。五是推进研发“自主选育+科企合作”双轨创新机制。公司在立足于自身研发持续强化基础上,大力开展外部合作,自育与外引相结合,汇集国内各生态区的优秀品种,丰富公司产品线。水稻产业方面,制定“强根基,补短板”策略,引进必要资源如水稻短生育期、优质稻不育系等,与公司先进商业化育种体系相结合,提高公司产品供给覆盖面,确保公司研发持续领先,满足公司紧缺类型产品市场需求。玉米产业方面,产业管理中心引进戴院士、荣院士等 60多位玉米育种家优良品种 423个,晋级56个,有力弥补了产业市场急需和科学院育种短板。公司加快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及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公司对生产繁殖的种子及时进行检测和质量鉴定,确保公司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公司开展了转基因制种技术研究并建立团队,完成多个转化后的玉米品种制种技术及各项生理指标的调查研究,为将来大面积制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生物育种制种的相关试验和生产活动都依法依规在国家和地方的制种管理部门进行了审批登记。2022年是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公司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抓住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机遇,加快内生增长及外延扩张步伐,深化组织管理变革,持续推进“十四五”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9亿元,同比增长5.29%。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推进和完成的重点工作如下: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整体向好,各作物产业板块综合毛利率提升0.65个百分点。公司始终注重财务健康与资金安全,兼顾流动性与资金成本的优化,连续三年保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超10亿元,截至2022年末达10.35亿元。资产结构优化方面,2022年末,库销比76.99%,降低4.69个百分点;应收账款余额4.58亿元,同比降低19.70%。负债结构方面,2022年末有息负债余额52.49亿元,同比减少0.47亿元,通过创新营销服务,合同负债余额增加4.19亿元,同比增长37.91%。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了水稻产业持续稳健、玉米产业快速增长、蔬菜产业稳中有升、小麦产业迅速上量、食葵和谷子产业保持高市场份额的目标。(1)水稻种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02亿元。2022年是亚华水稻事业部完整运作的第一年,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运作大单品的创新经营方式控本增效,实现营收5.5亿元,整合成效明显;广西恒茂紧抓优质稻发展机遇,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实现营收2.5亿元,公司借鉴其优质稻的“种粮一体化”模式,并将其与隆平种业组建为隆平水稻事业部;国际水稻业务提升了海外本地化的研发、生产比例,实现营收2.94亿元。同时公司以品牌运作改革为契机,加强产业协同,在“隆晶系”的优势基础上,促进以“玮系”、“臻系”、“冠系”、“昌系”、“昱系”等系列为代表的重点新品系迅速上量,集合优势资源扩大市场竞争力,为推行事业部制奠定良好开局。(2)玉米种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29.73%。随着玉米景气上行叠加强势竞争力,产业规模和业绩实现双丰收。报告期内联创种业、河北巡天的玉米种子业务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通过持续完善黄淮海、东华北等全生态区域的玉米科研、销售、服务体系,协同效应明显加强;精准定位品种投放和渠道管控,巩固核心市场并通过联创种业收购黑龙江久龙种业扩大东北市场的影响力。转基因方面,主要品种裕丰303、中科玉505、嘉禧100等品种已实现转育和制种试验。重要参股公司巴西隆平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品种创新等实现营收38.43亿元,同比增长60.84%,占巴西玉米种子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为国内外玉米穿梭育种、转基因性状应用、精细化管理融合奠定良好基础。(3)蔬菜瓜果种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6.99%。蔬菜瓜果种子持续稳健发展,品种优势体现。德瑞特推出高端黄瓜砧木、甜瓜博洋65及博洋96等系列优良新品种,实现黄瓜、甜瓜品种更新迭代;育成南瓜品类德成51、德成9号、6号和德成苹果等6个德成系列南瓜品种,即将面市销售。湘研种业朝天椒系列等主要品种推广面积稳步提升,JVS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价值营销和差异化品种提升毛利率,同时新建西北育种站,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公司蔬菜业务板块已形成黄瓜、甜瓜、辣椒、南瓜等重要品类的核心竞争力,商业化育种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4)小麦、食葵、谷子种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进一步做大市场份额。小麦产业发展迅速,安徽华皖全年营收突破2亿元,通过聚焦主导品种标杆市场打造、创新营销模式,实现快速增长。食葵方面,三瑞农科加强食葵领域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育种研究,成立了国内首个“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加强渠道建设和优化经营,克服国家粮食政策调控等不利因素影响,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实现逆势增长。面对谷子全国种植面积连年萎缩局面,河北巡天张杂谷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生产供应量质齐升、营销创新破局突围,杂交谷子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张青谷系列饲用谷种成功投放市场,填补我国谷子饲草品种的技术空白,开辟新的谷种业务战场。(5)综合农业服务及其他种子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其中,隆平信息建设和运营的“云上智农”在线学习平台,用户总数超过678万人,最高日活达10万人,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在线学习、在线服务的领导品牌;持续加大课程研发投入,通过开设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大讲堂、高素质农民专项信贷服务活动等培训活动,为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市场赋能。报告期内,隆平信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报告期公司及下属公司自主培育或与他方共同培育的43个水稻新品种、4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公司在科研品种审定、科技创新育种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水稻创新实力持续升级。(1)公司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臻两优8612(莲两优1号,低镉型)成为我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2)杂交中稻新品种炫两优3006成为公司“十二五”以来首个双抗优质新品种,公司主持选育的低糖早稻品种取得突破进展。报告期内,经科技部批复,公司与湖南省农科院、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首批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二是玉米创新生物技术高效运用。(1)公司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获实质性突破,充分利用GS模型推动杂交组合晋级率提升46.21%,实现遗传增益的增大。(2)完善转基因性状平台布局,新增参股生物育种技术平台绿谷生物及国丰生物;参股公司瑞丰生物的耐除草剂玉米nCX-1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报告期内,共有7个玉米品种完成农业农村部多点试验工作。(3)玉米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青储玉米联创青储116、LPB681将在粮饲兼用、籽粒机收等方面进一步拓宽产品类型、满足客户需求。三是蔬菜瓜果、杂谷、食葵等作物育种技术及效率齐增。(1)天津德瑞特育成德瑞特11等商品性、抗病性及丰产性增强品种且成功开发国内外第一份10K黄瓜基因PANEL,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黄瓜分子育种和分子检测奠定良好基础。(2)湘研种业单双倍培养技术规模化应用于辣椒育种,每年创新资源1000多份;选育辣椒不育系25个,为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种子质量奠定坚实基础。(3)河北巡天新品系再次扩大技术领先优势,绿苗抗病矮杆不育系AL2组配的张杂谷27号在国家谷子联合试验中位列第一,张杂谷29号名列前五。(4)三瑞农科育成高产、优质、抗性好,尤其是皮薄、籽仁香脆、长粒型食葵品种三瑞9号等一批潜力主推品种。报告期内,通过科研创新和产权保护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公司种业大数据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2022年示范项目名单;公司及子公司三瑞农科荣获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天津德瑞特获得蔬菜骨干信用企业及天津科技进步一等奖;湘研种业参与的辣椒培育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获得湖南省省长质量奖。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管理变革:一是推动高效组织变革,打通内部人才选拔与有序流动通道,优化组织管理架构和人员,打造管控权责清晰、人才梯队储备有序、治理机制科学合理的高效组织。二是通过ERP业财一体化,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提升人均效能。三是落实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的一致性,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及健康发展。公司围绕种业发展战略,持续聚焦农作物种业,通过“瘦身健体”专项工作组织制定与落实低效无效资产“一企一策”处置方案,加速优化资产配置。报告期内,杂交水稻益阳种子加工产业园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乐东县国家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即将投产,对于低效的生产服务公司进行优化;同时持续开展并购工作,加大内部产业整合力度。报告期内,通过参股正大种业布局西南玉米市场,收购德瑞特及广西恒茂少数股东权益使其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同时紧紧抓住生物技术产业化机遇,增加对瑞丰生物的投资,新增绿谷生物及国丰生物生物性状平台,着力将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公司立足于国家种业战略,提升品牌站位高度,通过各类媒体传递品牌价值。报告期内,新华社、人民日报、CCTV等中央媒体对公司报道共16次,其中央视财经拍摄的种业振兴主题纪录片《种子 种子》合计25分钟重点报道了公司水稻、玉米、辣椒育种创新等内容,累计传播量超2亿次,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实力及担当“种业振兴行动”主力军形象。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大单品运作,以玮两优8612为代表的重点新品种五上央视,凸显了好品种优质优价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公司影响力和品牌口碑。报告期内,通过党建组织活动、弘扬公司文化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是开展系列党建学习,通过开展《隆平大讲堂》专题讲座、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等方式多学并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二是组织主题党课活动,以《学习习历次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种业年轻人才队伍建设》为题推进组织优化建设。三是与中信集团、中信农业共同举办弘扬袁隆平创新精神暨杂交水稻创新攻关联盟成立会议,传承袁隆平院士遗志,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面对种业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重大战略机遇,公司始终以“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为使命,以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初心,在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公司将聚焦农作物种业和产业链服务,实行“3+X”品类策略,持续巩固水稻、玉米、蔬菜三个核心品类种业地位,通过内生外延发展并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力争2025年进入世界种业前五强,并成为世界优秀的种业公司。2023年度公司将紧抓种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聚焦种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化、系统化管理能力建设,为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发挥央企责任担当,助力国家种业振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提出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公司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信农业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作为央企,“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始终是公司的使命和担当,公司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强优势、补短板,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创新发展,持续巩固行业地位,建设世界一流种业企业。(2)实施研发创新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合重点领域的科研、人才等资源,进一步加强科企合作、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和保障机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增强研发骨干及管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自主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持续培育突破性品种。积极承接种业创新项目,严格规范使用重大专项资金,有序推进水稻、玉米等作物在研项目的实施,持续做好水稻基因编辑、玉米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的研发创新工作,依法、有序开展生物技术产业化试点、示范推广工作。(3)优化基地生产布局,提高供种保障能力。公司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湖南、福建、江苏、海南;玉米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小麦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制种成本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提升主要制种基地的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制种基地县企合作项目,优化生产基地和空间布局,降低制种成本,增加重点新品系的生产效益,保障总体产能和供种能力。(4)提升营销服务效能,强化市场开拓能力。公司强化水稻、玉米产业竞争策略专项研究,通过大单品、多品牌运作与示范效果持续优化销售渠道,利用直播等创新营销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其实现提质增效目的,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及品牌效应。同时加速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等杂交水稻市场,巴西玉米市场的技术服务合作步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5)推进低效资产处置,优化资源投入配置。一是加快非主业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和效益,进行瘦身健体和降本增效。二是分重点、有层次推进公司的产业并购,加快实施公司“十四五”产业投资并购规划,并以资本运作构建长期增长的动能;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增强各作物板块的融合发展和协同效应,提升种业市场份额。(6)打造国际化管理体系,提升产业运营效力。升级内控管理体系,国内外全面实行数据化经营管理、深度应用ERP系统工具,通过开展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定期经营分析,提升管理效率及水平;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减少汇率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加大内部产业整合力度,持续推动亚华水稻事业部、隆平水稻事业部、海外水稻事业部深化改革,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7)以党建为企业赋能,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主线,在党建引领下,紧盯战略发展目标,赋能生产经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干事创业风向标,营造奋发有为的文化生态,不断激发组织建设新活力,凝聚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十年是中国种业的黄金发展期,种业政策逐步释放利好,生物技术持续应用,种业市场不断集中,三重利好叠加,为种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力争早日成为一流的种业企业,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