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莹颖简历江陵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唐代,江陵地区手工业取得重大发展,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唐代江陵地区的手工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分工较以往更为细密,并呈现出了多层次、多品种、商品化的繁荣局面,在纺织业、造船业、制茶业、酿酒业、漆器加工业、冶铸业及食品加工等行业成就突出。除规模宏大的官府手工业外,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以及个体小规模的手工业在市场中则表现得更为活跃。
江陵地区纺织业的产生历史悠久。纺织业作为人类最早发展的手工业门类之一,伴随着人类对衣着的需求就已经开始。而江陵地区纺织业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当时葛、麻这种藤本植物纤维以及蚕丝这种天然蛋白纤维就已经开始被荆楚地区原始居民所利用了。在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彩绘陶纺轮。在湖北松滋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出土了一件石刀,刃薄而均勻,窄长形。它只能切割细薄的物品,其形状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打纬刀相似。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纺织技术已趋于成熟,纺织水平居各国前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和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绢、锦、罗、纱及刺绣精美绝伦,其染色技术也相当精堪,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图案中的虎是用朱红和深灰两色硫化亲染成的丝线绣成的。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保存着极好的染色牢度和色彩。
秦统一后,虽说江陵地区包括纺织业在内的手工业基础受到削弱,但远未达到被摧毁的程度。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江陵一带的汉墓中,就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纺织品。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统一,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生产技术能够迅速交流与传播,为江陵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两大特点:一是纺织业生产比较广泛,二是纺织业技术普遍进步。而就江陵地区的纺织业而言,可分为葛麻和丝绸两大类。
伴随着丝麻纺织业的发展进步、还附生了一大批手工业者。《太平广记》记载荆州城有“以细针为业”的手工业者。表面看是江陵私营纺织作坊雇佣织工佣织以及出现了从事缝细以维持生计的手工业者,实际上也是唐代手工业商品化趋向的加强的一种写照。
一方面由于唐代对外贸易的兴盛,需要大量船舶航行;另一方面因国内各地物产交流和贸易也多利用自然的江河,这样遂使船舶制造的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逐渐成为唐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隋唐时期,江陵沿江且周边地区河流密集,区域内水运网络已基本形成,与全国内河航运相沟通,又与陆运相接,各地经济交流迅速活跃起来。无论是漕运、盐运、水运、商运以及私人商旅都十分兴盛。交通航运的发展,对各类舟船需求量激增,刺激了江陵地区船业的兴盛与发展。
唐代造船手工业,除了大的战舰和一些大型船舶由官府船厂营造以外,大部分船舶都是民间制造。唐初,高祖李渊命河间王李孝恭,督开府将军李靖,与许绍合兵讨伐萧铣的江陵水战中,萧洗军与唐军动用战舰数以百计。唐代中期,淮河流域的造船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除官方造船业外,民间造船业也十分兴盛。漕运的发达,也带动了私人造船业的迅速发展。私人商旅在民间造船业的支撑下,才得以发展。武则天时期,行驰运输于江河湖海中的船只数量众多,不可胜数,贩卖蜀麻吴盐的商船,游弋于大江之中,穿梭于峡谷之间,来去自如。
在唐代以前,没有制茶业,制茶业是唐中期以后新兴的手工业。中国古代虽然有茶,却多为丧祭时的用品。尽管“先秦时楚人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但也只局限于上层社会,然而江陵地区的人们将这种生活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
汉及西晋、南朝在南方已有饮茶之风,即便是入唐以后,南北之人逐渐形成了饮茶的习惯,但所饮之茶,仍多采自野生,且未经过加工制造。到了中唐以后,饮茶之风渐广,带动社会需求,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开始出现了人工种茶,但是由于人工种茶还未发达时,野茶之量供不应求,种茶和制茶遂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工业。江陵地区的茶叶种植与茶叶加工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催生和发展的。
唐代中后期,江陵地区已发展成重要的产茶地,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陆羽《茶经》列有个产茶州,江陵地区就是其中之一。按陆羽的分类,荆州所产茶应该处于中上游的水平。江陵地区的茶叶虽未列入朝廷贡品,但名气依旧很大。
起初茶为人们广泛饮用的,却不被人注意,当茶叶制造和贩卖兴盛以后,茶的利益才为朝廷所注意,开始把它作为税收的重要来源。
茶税的加重,严重阻碍了制茶叶的发展,同时也导致私茶商贩武装走私以逃避政府的重税。杜牧为黄州刺史时,就曾指出江陵地区私茶商贩走私严重,得益于茶叶的高额利润,以及江陵为代表的南方地区茶叶产量较高,因而南茶北销一直较为流行。
江陵地区醜造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述了江陵地区的一些饮酒习俗。酿酒业在唐代的发展较为曲折,时而禁酒,时而榷酒;时而垄断官营,时而开禁征税。但其他地区未作限制。
民间私醜的现象却也无法杜绝,因而江陵地区的酿酒业在唐代依旧能够持续活跃和兴盛。此外,唐代江陵粮产的富足,也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唐代江陵漆器业得以传承与发展。先秦楚国时,荆楚漆器就已闻名天下,楚国髹漆工艺的技术、方法及漆器彩绘等都相当先进。而汉代是我国漆器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的高峰,也是荆楚地区继春秋战国后漆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漆器,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荆楚地区的漆器都是上上之品,以西汉早期居多,江陵凤凰山汉墓分别出土漆器九十余件、一百六十余件。
东汉以降,随着性能较漆器更为优越的瓷器异军突起,漆器制造业的规模便日渐萎缩了。然而,漆器在传统深厚的荆楚地区并未绝迹,荆楚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非但没有失传,反而向更为精进的方向发展,只是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到瓷器的强大抑制。
唐代,荆楚地区的漆器制造业仍然沿袭着魏晋以来的小规模、高规格的发展模式,经过近千年的持续技术积累和发展,荆楚地区的漆器生产应该更为成熟和进步,其生产中心在江汉平原和襄州。就目前发掘的考古资料来看,在今荆州市监利县的一座唐代砖石墓中,出土了八件漆器。这八件漆器虽然仅在内、外表分别髹红、黑漆、无任何饰纹,但其胎体除一件漆勺是用整木雕成外,其他七件都是釆用一种全新的工艺制造的。这种工艺即圈胎。
其做法是采用零点二厘米的杉木条,一圈圈卷制成器形,外裱麻布,然后髹漆。这种工艺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卷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髹饰录》中“棬榡”的工艺范畴。而圈胎漆器代表的正是唐代漆器工艺制造的极高水平。
同时,江陵冶铸业也取得重大进步。武德年间,李孝恭出任荆州大总管时,也曾在江陵“创立铜冶”,百姓因此受益。提高了当地的矿冶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直至唐末,高季兴以江陵为都建立南平国,为了生存,往往向其他大国进献珍品。
唐代江陵地区的食品及药材加工业发展迅速。“相、澄、橘、稗(棉)、乌梅”为果品,“白鱼、糖蟹”为水产,“栀子、贝母、覆盆、石龙两”为药材,这些产品都需要经过人工加工才能上贡朝廷,而其中部分产品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每年腊月制作,还赶不上来年的朝廷祭祀,可见江陵胎白鱼制作工艺之复杂,这也注定它很难在市场上推广。
每年腊月制作,还赶不上来年的朝廷祭祀,可见江陵胎白鱼制作工艺之复杂,这也注定它很难在市场上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