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3手电筒5月立夏,温度持续上升,也正是蔬菜大量上市季节。一般来说,蔬菜大量上市,一般也意味着商品价格有下降的可能性。如何把握这市场出货量越来越大,价格又在逐步下降的机会,这是需要我们现场实操者必须要一定要有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
1、商品大量上市季节,价格波动较快,一般只会越来越来便宜。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促销品做到日清,不大量屯货隔天促销,可能会造成价格上的毛利损失。
2、蔬菜大量上市季节,市场会为超市在选择促销单品方面提供了多样性。这对于超市经营者来说,更有利,更方便操作。这也需要我们超市经营者在促销单品选择上做出大胆改变,要经常不断的改变。
3、蔬菜大量上市,也意味着市场上会不断的有应季新品推出。那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抓住时间上新促销。大价格策略上,上新促销会有更多的利润保证。
4、5月入夏,也是雨季。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持续大雨天气、台风天气(历史上5月份也有台风登陆的记录)等等。持续大雨等恶劣天气,市场上蔬菜供应量必定会减少,超市经营者就必须提前适量备货,这也是利润保证。
蔬菜大量上市,一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量的大小,我们可以考虑将不同的品类作不同的定位。
叶菜、调味叶类大量上市,价格敏感,全力保持价格优势,可部分低毛利或负毛利引流;
根茎类商品,这个季节容易发芽,如土豆,一般保留基本排面即可,如有促销,建议日清;但蒜头大量上市,可重点促销。
叶菜大量上市,一要做到品项齐全,空心菜、苋菜、油麦菜等等,陈列要突出,蒜苔大量上市,可作为引流商品操作。二要做到价格优势。
瓜果类,一般来说,需求量最大,销售产出占比较大是品类之一。重点单品有茄子(各地根据消费者喜好主推不同单品)、丝瓜类、黄瓜类、玉米等。
茄类,可根据消费者需求,主推1个单品即可,建议整个茄类单品不超过3个,品项太多,反倒增加顾客的选择难度。主推单品毛利可适当放低一点,正常单品保持合理毛利。注意保持商品新鲜,及时出清。
苦瓜、丝瓜、西葫芦等是季节性商品。其中西葫芦,苦瓜,丝瓜等可正常定价 。
其中常规需求比较稳定的是西红柿、黄瓜,操作中要注意天天低价,陈列可以选择阴面大 陈列,尽量不要做海报促销,避免价格忽高忽低,起到反作用。
新鲜玉米本月已经大量上市,可以堆头陈列,销售可灵活操作,一般建议按个销售,定价要有吸引力。在品种选择方面,建议不超过两个单品。
季节转换后,人们食欲也有所下降,特别是年轻女性顾客需求健康减肥的食品,我们正好导入紫薯和板栗南瓜,纤维含量高,低热量,陈列要注意美观性,组合陈列,并配合试吃。配合一些标识宣传引导最好不过了。
椒豆类已经逐渐上市,属于入季商品,线月份。椒类作为常规需求量较大的商品,按常规行情,价格会持续逐步下降。所以在卖场可以持续不间断主推。在单品选择方面,消费者需求多样,7、8个单品一般都不算多。
荷兰豆本月已经大量上市,价格合适,可以作为促销商品端头陈列。四季豆,长豆角现在产量还不稳定,进价较高,可作为结构性商品组合陈列,也可在周末时段进行促销。
在陈列上,也可以多一些花样。长豆角类似下面的打包操作,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白菜已经进入尾季,不要整颗在台面上陈列,建议分切包装售卖,可以作为结构性商品赚取毛利。西兰花,青梗花菜价格持续走低,可作为重点商品营销。
进入春夏季,温度升高,菌菇类品质下降,可以和椒豆类组合陈列。生鲜品类经营得不错的超市,可以做到品项齐全,单独陈列,偶尔做一下促销,也是可以的。陈列方式上,我们建议打包陈列。
在春夏季,根茎类商品多作为结构性商品。新入季商品新土豆,作为入季商品要保证价格优势,把销量做大。
重点商品新蒜已经大量上市,价格较合理,操作中建议抓卖,水洗蒜和独头蒜可正常销售。新花生毛豆也会有少量上市,作为入季商品可正常销售。
功效类主推秋葵、茭白和芦笋,特别是芦笋是抗癌之王,现在大量上市,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以及叶酸而且含硒量高于一般蔬菜,是非常好的健康绿色食品,可做功效性推广试吃。
仔 姜逐渐上市,很受南方顾客欢迎,仔姜鸭,仔姜炒肉丝,腌制仔姜等都需要它。
大蒜头会在5月下旬大量上市,定价合理,大量促销,这会带来销售额与毛利额的双丰收。
现顾客需求多样,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尝试去引导顾客的多样消费。如:
1、各类蔬菜分级销售。部分单品可以精加工打包,提升商品卖相,得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毛利。
3、引进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当然,此品类渠道的开发很重要,要注重品质源头的对接,售卖方式上要注意便利性,定量包装,节省顾客的购物时间。商品数要把控精准,商品定位要清晰。
4、有足够时间与精力的超市,在陈列上也可以追求多样化。时不时给顾客一些新的体验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当然,目前蔬菜经营还要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疫情。蔬菜作为重要的民生商品,我们超市经营地区一旦出现疫情,那么,我们就不能这么常规操作了。一是要坚决服从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保供任务;二是在定价策略上,严格执行各地政府的加价要求,一般加价不超过20-25%(具体可查看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