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拉里揭秘弃卡卡小罗原因8月的傍晚,沿着潼湖湿地的堤岸边行走,只见夕阳染红了水面,绿草摇曳多姿,鹭鸟翩跹归巢,俨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象。人们记忆中潼湖的模样,又回来了。
潼湖湿地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受各种因素影响,潼湖湿地曾一度风光不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惠州及仲恺高新区以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潼湖湿地“生态保卫战”。
如今,在各界的努力下,潼湖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美丽蝶变”,湿地公园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优于IV类。
站在宝塔山上远眺,水泽茫茫,芳草萋萋,远山如黛,鹭鸟纷飞,潼湖湿地的如画风光尽收眼底。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潼湖湿地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西部,西邻东莞,北连东江,地跨陈江、沥林、潼湖、潼侨等4个镇街。平塘湖是整个湿地的核心,湖盆平坦,湖面开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潼湖湿地不仅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还有基塘湿地和水库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多样的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每年有近百种鸟类在此停歇和栖息。
2021年3月,惠州在潼湖湿地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的踪迹。彩鹮是一种色彩闪亮的鸟类,体型修长,羽毛栗紫色,鸟喙似弯刀,主要栖息在温暖的河湖及沼泽附近。在我国,它的数量比其近亲——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朱鹮还少,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曾一度宣布彩鹮在中国绝迹。
同年11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紫水鸡也出现在潼湖湿地,这也是惠州首次发现和记录到这种水鸟。由于除尾下覆羽为白色外,其余羽毛均为蓝紫色,紫水鸡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鸟”。它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只罕见于西南部地区。
这一个个鸟类与湿地亲密互动的故事,是潼湖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生动缩影。
据统计,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97科263属364种,其中陆生植物285种,湿生植物60种,水生植物19种;脊椎动物25目70科172种,其中鱼类41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6种,鸟类98种,兽类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黄胸鹀、彩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
与试点前相比,湿地公园范围内维管束植物增加8科23属47种,脊椎动物增加5目15科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6种。潼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可见一斑。
湖清、河畅、水净、岸绿,潼湖湿地的自然湿地景观正在逐渐恢复。而这背后,是长达近20年的保护与修复之路。
受到各种历史原因影响,潼湖湿地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湿地周边砖厂随处可见,隔几百米就有一根烟囱;畜禽养殖场众多,粪污就地排放;化学农药滥用,带来水体污染……
“以前湖面根本看不到水。”潼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工作人员郭翔介绍,过去潼湖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葫芦泛滥成灾,布满了整个湖面。潼湖湿地水质不达标,曾长期保持劣Ⅴ类。
修复湿地,刻不容缓。2004年,惠州启动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潼湖湿地“生态保卫战”自此打响。尤其是,自2017年以来,惠州以及仲恺高新区以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为契机,抢救性保护潼湖湿地生态系统。
据悉,2018年7月,规划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湿地面积10.25平方公里的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正式启动建设,按照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实行分区建设和管理。
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中,相关部门把潼湖湿地水环境治理作为首要任务,累计投入治水资金近40亿元,通过全面清理公园周边砖厂、畜禽养殖场,淘汰关闭重污染企业,实施绿色农业示范试点项目,打造人工湿地等方式,持续攻坚潼湖流域水体整治。
为了维护潼湖湿地生态完整性,当地还实施湿地公园水系连通系列工程,恢复河道水系畅通;实施动植物栖息地修复工程,修复受损鸟类栖息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设适宜鸟类生长繁殖发育的栖息地;实施生态浮岛建设工程,在入园河流交汇处建设人工生态浮岛1万平方米,种植兼备净化水质与景观功能的多种水生植物等。
2019年6月,仲恺高新区成立了潼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负责公园的管理维护工作,并设立公园巡护站,组建巡护队伍,每天定点巡护打卡。
“秋冬的时候,鸟类回来过冬,我们就重点防范非法捕鸟行为;春夏的时候,水生植物生长得快,我们的关注点就转移到水面上,清理水浮莲,劝阻保育区违规钓鱼……”潼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巡护队队长郑荣辉认为,巡护队员的工作就像小区里的安保人员,为潼湖湿地的每一位“业主”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经过各方的努力,潼湖湿地终于告别“湖不见湖、水体腥臭、鱼虾死亡”境况,逐步恢复往昔风采。目前,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水质已由劣Ⅴ类提升到优于IV类。
大保护,小开发,是现阶段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寻找到的平衡点。
根据规划,潼湖主湖面、潼湖东部天然草本沼泽,以及6条入园河流和2条出园河流的河流水面,属于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湿地保育区。保育区面积为713.2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60%以上。显而易见,保护和修复是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潼湖湿地生态系统状况不断改善,潼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也在探索建立湿地科普宣教体系,适当敞开门做保护。
“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湿地?”5月底,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科普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在科普馆讲解员的带领下,40名少先队寻访队员和10名少先队辅导员,完成了一次特别的湿地科普知识探索之旅。
作为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科普宣教体系的核心枢纽,科普馆主要分为“解读潼湖湿地”“大美湿地沙盘”“野生动植物知识科普”“离不开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链”等5个专题展厅。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公众讲述潼湖湿地故事、科普湿地知识,科普馆周一至周五免费开放。
目前,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建成湿地科普馆、自然课堂、宝塔山湿地科普基地等科普阵地,并打造了“湿地科普馆+自然课堂+监测中心+户外科普基地”湿地游学路线。在此基础上,管护中心还不断推动湿地知识科普活动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自然课堂”,向一年级学生发放“潼湖湿地有声地图”,向七年级学生发放“湿地科普体验包”,开展湿地保护基础知识教育。
未来,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还将推动湿地生态产品开发,打造潼湖湿地生态品牌。发挥潼湖湿地生态效益,以“市场+政府”的项目带动公园建设,邀请专业机构参与公园生态产品开发,优化公园建设方案,以最小的生态影响,提升公园周边土地价值,努力实现公园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