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演员表初秋的晨光洒在江面上,数只白鹭在氤氲的雾气中翩翩起舞,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市民在休闲绿道上惬意地漫步……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9月7日至8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汉中,探寻汉中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发展密码。
碧流如镜、绿草如茵。如今,天汉湿地公园已经是汉中市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景区和市民“幸福园”。人们很难想象,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荒滩。
2008年,汉中统筹城市发展和汉江生态保护,提出了“一江两岸”构想,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由此起笔。
“天汉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汉江河道原生态植物,并种植了乡土适生的景观树木和湿地植物。”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谭宝军告诉记者,天汉湿地公园是中心城区和汉江交界的生态敏感区,通过加强水源涵养的“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工程,让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后汇入汉江,兼顾了资源、生态和景观效益。
目前,天汉湿地公园已建成“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慢行步道,岸线平方公里,生态岛屿219座,覆盖植物314种、鱼类30种、鸟类89种。
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人们正埋头工作。他们眼神专注,手指纷飞,根根藤条在经纬交错中逐渐“变”成了精美的藤编制品。
工匠使用的编织工艺,是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汉中藤编。
“一根根藤条变为藤具,需要经过蒸煮、剥皮、编织、打磨、上漆等20多项繁复工艺,好的藤编产品很难被机器产品完全替代,这就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司董事长陈良顺说,“公司目前有2800余名工人,当地群众可以进厂务工,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藤编产品挣钱补贴家用。”
目前,南郑区已培育了以良顺匠心公司为代表的非遗特色手工规模以上企业,招引了羌绣非遗工坊,发展藤编、竹编、棕编、扇编、草编“五编”企业4家、合作社8家,带动就业873人。藤编产业年销售额5000万元,带动295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助力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依托汉中藤编非遗技艺,汉中市形成了藤编、竹编、棕编、扇编、草编“五编”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和庭院特色手工业快速发展。
如何护好、用好这绿水青山?近年来,汉中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一链一策”壮大17条重点产业链,把“生态+”理念贯穿城市产业发展之中,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公司有4000户农户参与产品种植加工。”在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亚刚说,公司拥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1.5万多亩,使黑米种植成为洋县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作为著名的“朱鹮之乡”,2022年,洋县按照“功能集合、项目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整合成立了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投资16.51亿元建成有机产业综合服务区、产品加工区、食品仓储物流区,建成西北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在园区的支撑下,洋县把有机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组织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5万户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我们将把‘生态+’理念进一步融入城市产业发展,不断丰富宜游城市生态服务,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让城市更有序、更优美、更低碳、更宜居宜游,也让市民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汉中市委书记张烨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