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木文化琐谈之27:从绿化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及其综合利用(上)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9 6:26:14 | 【字体:小 大】 |
祈祷爱情泰剧去过农村的同志都说,近些年,农村的环境建设有很大改观,再不是“又穷又破,又乱又脏”的“垃圾袋漫天飞,大小便随地见”或者是“富得流油,脏得要死”的情景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城市绿地面积、农村种树面积、山区植树造林面积、草原返绿面积不断增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仅拿南京鼓楼广场一带来说,1990年代,如今的电信大楼门前都是一片房屋,1995年左右拆迁后,这里就被改造为广场。而鼓楼公园门前向南大附中一带,更是商铺林立,如今的鼓楼街、车站东巷就只剩下名字了:2000年以后,南京市下了很大的决心,拆迁胜利电影院周围,如今只有紫峰大厦傲视金陵。其余地方,绝大多数被改造成花园、绿地、广场。当年的鼓楼老住户只能望着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兴叹了。而近年来被南京人称道的小桃园、水木秦淮一带,当年的棚户区也都不见了,代之的都是一片绿树红花。绿地、公园成为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开放性场所,对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绿化水平也成为评判城市生态宜居的重要指标。
作为一名花木文化爱好者,我们在看到绿化工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绿化方面暴露出一些不科学的绿化思想,植物配置模式和栽植方式,出现了人与绿地、车与绿地相互争夺空间的问题,导致绿化在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方面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人、地、绿化三者之间的不和谐。
不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有绿无阴”、“有荫难乘”。 现在的很多绿化项目,流行种植大色块、模纹,追求快速见绿,大量采用复层、密植的的方式,大乔木下种小乔木,小乔木下种花灌木,花灌木下种植草坪、地被。树种得比苗圃还密,一棵挨着一棵,而且不少还种在绿地最里面,远离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成为奢侈,为什么?因为人们想乘凉却进不去这是城市绿化中的怪现象。而负责绿化第一线的人员却往往来自不懂绿化只知种花的临时民工。
现在流行的这种“立体效果图”式的绿化模式虽然有所转变,但“高、大、密、厚”仍是其普遍的栽植方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大量的“植物监狱”,“大树监狱”。花钱多不说,还违背了植物生长规律,从长远看,代价巨大,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具有历史沉淀和实用价值的绿化景观。
一些绿化高大上的小区,因为树木种植太密,每到夏季,病虫害就大暴发,管理人员天天手忙脚乱,大大增加了养护成本。还有些挤在一起种植了十几年的大树,生长极其缓慢,树势非常衰弱,难成栋梁之木,树木的生态价值大打折扣,也让城市缺少了一种历史厚重感。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规划者、管理者、从业者的高度重视。(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花木文化专业委员会梁根华供稿 、东部战区创作室主任吴国平摄影)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