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斯爱拍“竹子是全世界自然生长最快的天然原材料,没有之一。一天24小时最快能长高1.2米,为什么长这么快?因为竹子有它的植物智慧,每一个竹节都有一个分层组织,每一天、每一节都在长。”12月14日下午,浙江大庄地板董事长林海在“首届竹木户外制品服务生态保护地对接会”上称。当天上午,2018首届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博览会在成都开幕。
对此,中国竹产业协会秘书长孙正军表示,竹材是可持续、可再生的宝贵天然原材料,我国一直是竹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国,在竹材加工、技术研发和竹产品创新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些年来,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急剧下降,唯有竹材每年大概是3%在自然增长,可以说竹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也是唯一在一产、二产、三产都可以连在一起的材料,经济意义不可估量。”孙正军在对接会上致辞时称。
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满介绍: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409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1万亿元,17年间增长了6.36倍,超过了我国GDP增长速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
“过去钢筋水泥原材料紧缺的时候,都是用竹木,现在各种栈道、桥梁也在广泛使用竹木制品。”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地司司长杨超12月14日在对接会上表示,野外经常使用竹木制品,看重的正是竹木材料的耐久性、韧性和防腐性等天然特质。
中国林科院木材所首席科学家于文吉则表示,他系统统计过一组数据:2017年,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步道达到8700公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竹木绿色产品为主。“国内在用的户外材料主要有三种:防腐木、木塑和竹木,其中防腐木用防腐剂,会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中木材本身的特性导致防腐木的脱损也会非常厉害;木塑复合材料脆性大、韧性不足,高低温尺寸变化大,抗氧化和抗米分解能力较差;而用竹子开发的高性能材料,可代替和弥补前两种户外材料不足的矛盾”。
基于此,备受于文吉推崇的一种新型材料是竹钢。据他介绍,竹钢是以我国丰富的竹材资源为原料,采用定向精细疏解等先进技术制造而成的一种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候性、高持续稳定性和高环保型的特点。
竹钢的核心技术是,竹材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的工艺,不用去芯去黄,竹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目前,这项技术是我们国家完全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已用于生产42.5米长的风电桨叶。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组织应对美国‘301’调查,我们把竹子单独列出来,因为美国没有竹产品,并且我们有自己成套的知识产权体系。这项技术两次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点推广成果100项,2017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了低碳技术项目。”据于文吉介绍,竹产业在这项技术的推动下,现在生产类似竹钢产品的企业已经超过30家,2018年产能达到20万立方米,2019年产能有可能再翻一倍。
竹产业快速发展正是基于竹材取之不尽的特性。从事了竹材利用和研究近30年的林海表示,竹子不仅是纯绿色环保材料,而且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竹林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不用去种、去施肥、去撒农药,也没有生过火灾,砍伐以后能迅速再生长,越用越多,越砍越好。”他称,竹子放大1600倍的纤维缎面特征,不用化学的方法处理,不会腐烂。
“竹子是年年可砍,年年可用,关键它是低碳环保。我们每天生活衣食住行从某种意义上都离不开竹子。”江西省竹产业协会会长刘光胜介绍称,目前,全国有14个省有丰富的竹资源,统计显示,有600多万农民从事竹产业,江西今年为止有96万人从事竹产业,这个产业对脱贫致富、精准扶贫非常重要。
在对接会对话环节,刘光胜谈起竹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颇为激动;不过,针对当前竹产业发展中国家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他呼吁:下一步,在政策上、资金上和市场运作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美国林产业协会会长万辉在天然原材料选择上也是最推崇竹材,他分析认为,竹材长得快,从原料的生产周期来讲,竹材有优越性;另外,竹材生长周期短,纤维结构却很好。不过,他同时谈到,目前竹材运用在技术处理上仍有改进空间,比如防霉和虫蛀的问题,未来真正要让大家都接受竹材,还要做一些更细的工作,如怎么样减少变异。
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姚昌恬也表示,我国竹木林产品产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从整体来观察,产业还存在着品牌建设速度较慢,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区域性、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国内保护地发展,特别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需求。
对此,姚昌恬认为,下一步需做好四方面工作:持续推进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强化标准实施,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切实抓好产品标准的制订、修订和执行,要根据企业实际和发展需求、供给需求,因地制宜,加强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的标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品牌驱动,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时报》总编辑助理、总编室主任,分管华夏时报网、新媒体,长期任报纸头版头条主编、高级记者,关注宏观经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收藏趋势。2016年起,任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2012年-2016年连续5年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初选评委,2017年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中国行业报协会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暨 2021年度走基层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深海深地深空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北斗产业年产值达4033亿元,“奋斗者”号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
TA的更多的文章
新华社发声:一封了之、一放了之都要不得;专家:追溯时空伴随者要适可而止
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书面演讲 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