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魅社发展生态低碳茶,正是要将绿色、低碳、生态茶产品的“含绿量”转化为品牌“含金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践行绿色生产,倡导低碳生活,为达成“双碳”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茶带雨香,龙井翠绿。”徜徉浙江杭州西湖,于湖光山色间,品一杯香茗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茶香源自良好的产地环境,反过来也为产地的环境增色不少。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青山碧水间,有200多亩茶园与众不同。这个茶园里不止有修剪有型的茶树,更有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杉树、桂花树高低错落,掩映着一排排茶树,自成一派层峦叠翠的自然风光。
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孙业良对这片茶园情有独钟,“2022年5月21日,我们获得了生态低碳茶企认证,这是全国首批。”他言语间带着自豪。
在今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包括龙冠实业在内的全国首批51家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携生态低碳茶产品参展,一经亮相,就引起业界关注。这是国内首批进入市场、经过认证的低碳茶叶产品,而茶叶也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系统打造的低碳农产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战略目标。在农业产业的诸多门类中,茶产业被视作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不仅在减排固碳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有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生态低碳茶,正是要将绿色、低碳、生态茶产品的“含绿量”转化为品牌“含金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践行绿色生产,倡导低碳生活,为达成“双碳”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那么,茶叶为何能在生态低碳的路上先行一步,什么样的茶才是生态低碳茶,生态低碳茶的效益究竟怎样,这一认证又将如何影响茶产业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生产企业。
不同于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即使不在采摘期,茶园几乎一年四季也是绿油油的。
肉眼可见的绿色之外,绿色生产、环境友好这些内涵更为关键。喝茶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生态、绿色、低碳、有机的茶叶近年来备受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茶业大国,茶园面积及茶叶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茶业绿色底蕴更加鲜明,具有发展成为低碳农产品的基础和条件。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已达60%以上,在所有作物中位列第一。
“一般情况下,茶叶无论是在种植端还是加工端都有一定的碳排放,这就要求我们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运用多种措施进行固碳和减碳。”孙业良对生态低碳茶的生产要求了然于胸。
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碳中和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研究者以3个示范茶园为例,核算了茶叶从种植、加工、储存、运输和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确定茶叶碳足迹。其中,加工和种植环节碳排放较高。
2022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简称全国农技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启动茶产业碳排放研究,调查了18个省36个县共240家茶企茶叶生产中各个环节碳排放的情况。初步结果显示,种植环节碳排放占比50.5%,加工环节占比29.4%。
另外,调研结果表明,茶叶种植环节具有明显减排潜力。采用生态低碳茶技术的企业茶园碳排放下降了61%,完成生态低碳茶认证的企业茶园碳排放下降73%。
记者了解到,当前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质量安全隐患、生态环境退化等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由此,在“双碳”的战略目标之下,天然具有生态属性且产业基础较好的茶产业,生态低碳就成了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就是在2021年,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等单位在充分研究当前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开始联合研发推广生态低碳茶技术体系。
该体系以生态茶园为基础,全面系统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力求实现化学投入品减施高效、生产过程环境友好、茶叶产品优质安全、生态低碳价值有效转化。
“生态低碳茶作为一个新型茶叶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最突出特质就是生态和低碳,目标就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农技中心园艺处副处长冷杨告诉记者,在“双碳”战略和“两山”理论的背景下,生态低碳茶旨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助力茶叶品牌打造,促进茶园碳汇交易,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记者拿到经过认证的一款生态低碳茶产品,乍看起来,它与市面上其他茶叶并无二致。但是包装上由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发放的“生态低碳认证”标识,表明它的“前生今世”不一般。其实,生态低碳茶的“工夫”远在“识”外。
据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介绍,生态低碳茶就是以茶树为核心,通过科学构建和管理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创造适宜茶树生长、环境优美的茶园生态系统,综合运用一系列固碳减排技术措施,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碳固定,降低茶园管理以及茶叶加工过程碳排放,最终获得优质、安全、低碳,且通过专业机构认证的茶叶产品。
相较于常规茶园,生态低碳茶园给记者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树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绵延起伏青山间,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浏园生态茶园里,一垄垄青翠的茶树与一排排浓绿的防风林错落有致。炎炎夏日置身其间,溽热一扫而光,令人倍感神清气爽。
“日照地处北方,茶叶越冬休眠期长。我们茶园采用生态防风林模式,解决北方茶园冬季防风防冻问题。”浏园生态茶园负责人刘波说,茶园对生态保护十分重视,一方面通过绿色生态、有机栽培提高茶叶品质,另一方面种植生态防风林防冻的同时也保护茶园环境。
浙江安吉县宋茗白茶有限公司的茶园同样是“长”在森林里。公司创立于2007年,开辟的白茶基地已逾3000亩,还通过订单农业扩展基地5000余亩,辐射并带动了周边近千户农户。
“我们最早做茶园规划的时候,还没有生态低碳茶这个概念。但公司对自身发展要求一直较高,无论是长远的开垦种植,还是后续茶园管理,实际上都非常契合生态低碳茶的理念。”宋茗白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卓超说,建茶园的时候,看着优美生态环境和生态林,不忍破坏,决心全部保留下来。到了2016年,公司开始在茶园种植多种树木,当年种植的红豆杉、银杏还有金钱松等如今都变成参天大树,林下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生态低碳茶生产丰富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卓超说,单是施有机肥这一项,就对增加茶叶香气很有帮助,“茶叶的色、香、味、形都更好一些”,他对生态低碳茶园里产出来的产品非常自信。
深谙饮茶之道的人常说,喝茶喝的是自然气息。茶树沐浴过的朝阳,饮过的晨露,吹过的清风,洗礼的雨雪,伴着鸟语花香、悠悠蝉鸣,当这些意向融入生态低碳茶中,喝茶人便与自然有了接触。
生产生态低碳茶是一项涉及生态茶园建设、固碳减排技术应用、专业机构认证的系统性工程,生态低碳的理念贯穿了产、加、销整个链条。
王积军表示,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等单位,利用中国茶产业联盟平台,积极促进生态低碳茶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紧密衔接,构建推广生态低碳茶生产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是指导各地建成了一批生态茶园;其次是初步集成了一套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为发展生态低碳茶奠定基础。”王积军介绍,以技术集成为基础,全国农技中心还建立了一套生态低碳茶标准体系,编制发布了《生态茶园建设指南》等系列标准,为科学建设管理生态茶园和生产生态低碳茶提供了遵循。
孙业良全程参与了公司的生态低碳茶认证工作。他感慨,生态低碳茶需要多项茶园建设配套技术和完善的管理标准体系,茶园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曾经的茶园并没有这么多绿化树木和生态林,变化就发生在最近几年。他们扩大种植树木,增加生态林面积,让生态林面积不小于茶园总面积的10%。茶园采用绿色病虫防治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固碳的同时也减少碳排放。
农业行业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指南》和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规范》对生态茶园建设及生态低碳茶生产过程中的茶园环境管理、土壤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例如,茶园远离工厂区、垃圾场等污染源;近5年内未发生过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茶园生态用地面积宜占茶园总面积的10%以上;化学防治次数不超过2次/年;采用以草控草、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控茶园草害,不得使用化学除草剂……
每年10月开始,宋茗白茶种植基地都会在茶树下覆盖约10厘米厚稻草,总共有三四千斤,就像给茶树盖上了棉被。卓超说,他们2019年开始在茶园实行秸秆还田,不仅可以给茶树保温,还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投入,进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这样覆盖有很多好处,因为稻草盖得比较厚,杂草就不会长出来了,省去了人工除草或者化学除草的环节。”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李鑫介绍,不同的生态茶园会采用不同的模式来抑制杂草生长。例如,一些茶园采用在茶树行间种夏大豆、种冬油菜的模式,还有些茶园在茶树行间种植白三叶草等绿肥,以草控草,增加土壤肥力,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生态低碳茶在固碳减排技术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品种方面,目前选育出了“中茗7号”等耐贫瘠茶树品种和低碳高产品种。在技术方面,研发了茶园精准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减少化学肥料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在茶叶加工方面,数字化精准加工技术和生物质燃料的广泛应用,都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系统地打造生态低碳茶,离不开生产端的“苦练内功”,也离不开消费端的价值实现,特别是要将生态低碳的理念有效传达到消费端,权威认证是关键一环。
“认证的本质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生态低碳茶的认证,希望能为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绿色茶产品消费的需求,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茶农持续增收致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强介绍,生态低碳茶不仅对认证主体负责人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较高要求,而且认证程序要求严格,土壤、产品都按照国家相应标准进行严格检测,不能超标。认证时会派专职审核员对茶园环境、生产条件、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核,综合评定后才发放证书,取得证书非常不易。同时,取得证书后续监管也从严管理。
记者了解到,首批取得生态低碳茶认证的51家茶叶企业分布在全国16个省份,低碳茶园认证面积有3万余亩,这在全国数千万亩的茶园面积中所占比例非常有限,但生态低碳茶认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发挥认证赋能的作用,一方面,从生产端引导行业加快集成一些可持续的生态低碳茶园种植模式;另一方面,在消费端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培育生态消费市场,从而实现生态低碳茶的系统打造,切实带动茶产业低碳生产、绿色发展。
2023年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发布的《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茶产业在减排固碳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茶园化学投入品使用量下降,单位重量茶叶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龙冠茶园的研究显示,茶园生态系统每公顷(每15亩)每年可固碳8.9吨。因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从而防止土壤板结等问题的发生,维护土壤的健康状态。通过茶园绿色防控措施的持续实施,龙冠茶园2年内未发生茶园虫害大爆发。
“茶园生态系统每年都可以实现固碳减排标准,还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壤健康状态,长久来看,能给茶农带来更多收入。”孙业良说。
记者了解到,龙冠茶园开展绿色防控,能节省30%的化学农药投入成本、35%的人工成本;加上茶叶加工环节的能源消耗降低8%以上,据测算,最终茶叶的生产成本能降低10%左右。
将生态低碳茶的“含绿量”真正转化成“含金量”,除了在生产端下功夫,还要在消费端做文章。
为了让生态低碳的过程可知、可靠、可感,龙冠实业搭建了生态低碳茶园智慧管理平台,不仅直接服务于生产管理决策,助力达成茶园精准防治、节本增效和生态低碳目标,而且能将茶树生长、采收、质检、加工包装情况等数据整合形成追溯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示给消费者,确保茶叶品质可追溯,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目前认证过的生态低碳茶刚上市不久,还未统计纯粹的生态低碳茶销售情况,但是我们很看好这个产品,对生产生态低碳茶还是很有信心的。”孙业良表示,期待销售方面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在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石佳也把目光投向了茶叶生产。
在当地茶叶协会的帮助下,石佳号召村民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茶园面积有1806亩。合作社一开始就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种茶,2022年茶叶销售额实现500万元,成功让486个绣娘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今年5月,七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通过了生态低碳茶认证。“目前我们仅仅是把生态茶园建好了,茶园内部道路和厂房也都建完。但是想要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必须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石佳表示,接下来计划发展旅游产业,鼓励村民一起种茶,由公司兜底收入,建成旅游文化小镇,持续增加村民收入。
通过发展生态低碳茶,用生态低碳属性赋能茶叶品牌,把产品“含绿量”转化为品牌“含金量”,促进茶园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拓展茶—文—旅等多种服务功能,建设绿色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茶产业,不失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道讲究茶融天地人于一体,中国人饮茶,更注重“品”茶,茶叶的品质尤为重要。而生态低碳茶不仅满足消费者对于茶品的需求,更是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目前来看,生态低碳茶体系基础扎实,开局良好。但作为新生事物,体系的完善、技术的落地、市场的认可必然有一个过程,而且生态低碳目标的达成本来就要坚持“长期主义”。
冷杨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快研发和推广生态低碳生产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茶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网络和碳足迹评价体系,如加强茶园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茶园碳足迹监测系统等,为推进茶园碳汇交易奠定基础。
“生态低碳茶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低碳茶园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胡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加快生态低碳茶园技术示范与推广,建设高标准的生态低碳茶园技术示范园,引导周边茶农参观学习。同时,邀请茶叶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加强宣传和培训,推动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和实施。
卓超提出,要加大生态低碳茶的示范推广力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从整个产业发展看,我希望可以引导专业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多做示范推广和对比,让农民看到确实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我们带动农民一起做并且长期去做生态低碳茶。”
“生态低碳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已经做了生态低碳茶园认证,后续其实还要再延伸到茶叶加工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我希望能实现碳排放碳交易,能够让高排放企业购买我们的指标,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更有动力。”孙业良希望政府层面相关主管部门加大推广认证力度,让生态低碳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进而提升经济效率。
在王积军看来,要充分利用生态低碳茶园美好环境,拓展茶产业在文化教育、休闲体验、旅游康养等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发展二三产业。茶产业发展须坚持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道路,以生态低碳茶为抓手延链、补链、强链,建设绿色高效富民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
目前,首批51家生态低碳茶企业认证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谋划,力争真正地系统推进生态低碳茶发展。下一步,在产业应用层面,将探索在浙江安吉等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基础比较好、相对有生态优势的地区推进生态低碳茶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在技术支撑方面,将推动建立科研推广协同机制,共同推动生态低碳茶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集成生态低碳技术体系;在市场推广上,积极与头部电商平台对接,不断强化生态低碳茶推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我们目前只认证了600亩生态茶园,距离理想面积还有差距。”卓超对于企业发展充满期待,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发掘安吉白茶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以生态低碳茶为主体的农业休闲产业,致力将公司所有的3095亩茶园全部申请认证,把生态低碳茶产品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