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众网径山茶宴因诞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而得名。它原本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径山茶宴体现禅意、茶艺和礼仪的完美融合,包括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十多道仪式程序,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径山茶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月18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径山茶”第四届美美与共云茶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日本茶道界,盛传着这样一则公案:一日,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祖的村田珠光在京都大德寺用自己喜爱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时候,他的老师一休宗纯(即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原型)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村田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茶汤泼洒一地,顿时清香四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棒喝”,村田珠光丝毫不动声色,泰然自若地说:“柳绿桃红”。一休宗纯对村田珠光这种深邃高远、超然物外的茶境给予高度赞赏。后来,他把自己珍藏的大宋高僧圆悟克勤颁给弟子、日僧虎丘绍隆的“印可状”(类似毕业证书)墨迹,传给村田珠光,作为参禅了悟的认可和茶道传承的信物。
从此以后,村田珠光将这幅体现禅茶一味意境的法宝悬挂在茶室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创立了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草庵茶”,并做了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改革当时流行的书院茶会、云脚茶会、淋汗茶会、斗茶会等,创立了日本茶道。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高僧赴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参拜祖庭,上演一幕颇具禅茶意味的日本茶道,以表达认祖归宗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其后两国重启的佛教文化交流中,人们得知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是源自古代径山寺的一种饮茶礼俗——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朝国一禅师法钦云游至径山,在五峰环抱的凌霄峰下开山结庐,植茶供佛。一时间,禅风茶风相互激荡。
当时,江南许多寺院都开山种茶,用于供佛、待客、自奉。寺内设有茶堂茶寮,专供招待施主、举办茶会,辩论佛理、品尝香茶。茶堂置备有召集僧众饮茶时所击的茶鼓和各类茶器具,设有专司烧水煮茶、奉茶待客之职的“茶头”,山门前还有为香客行旅施茶供水的施茶僧。
禅宗在讲授义理、启发真知、接引僧俗等方面有一系列独特的做法,尤其是临济宗,其教学与禅修方法五花八门。而与茶有关的,当数“赵州茶”最为人津津乐道。
相传,赵州禅师从谂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答云:“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答云:“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一句“吃茶去”,成为禅门千百年来参不破的公案。其实“吃茶去”只是一句“口头禅”,也是一种以茶参禅的“方便法门”。
唐代茶风主要流行于禅林僧侣和上层社会,其形式主要有以茶会友、以茶入礼的各式茶宴茶礼。禅僧茶事就是以茶供佛礼佛,或饮茶、打坐、参禅。士林交游、雅集时的茶宴茶会,则往往选良辰美景,以茶代酒,辅以点心,请客作宴,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皇家宫廷茶宴,如《宫乐图》描绘的宫女茶宴,也是一种饮茶演乐的娱乐雅会。而民间往往把茶礼与祭祀相结合,以茶为奠,吊慰亡故先人。到五代十国时,还出现了以茶宴饮、结社聚会的组织,时称“汤社”。
两宋时期,茶风炽盛。宫廷有曲宴点茶、君臣唱和之例,士林有点茶品茗、斗茶竞胜之乐,禅院有禅僧参禅供佛、结缘檀越之规,庶民有市井宴饮、游艺斗试之俗,甚至最高学府太学也流行讲堂茶会,可谓是太学生的“茶会沙龙”。
治国无能的宋徽宗赵佶精于茶事,不仅著有《大观茶论》,还常亲自点茶,赐宴群臣。现存描绘宫廷茶宴的《文会图》,相传就出自他手。北宋户部尚书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生动传神地描述了徽宗的点茶“绝活”:“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黄庭坚的传世行书《茶宴帖》,堪称描述宫廷茶宴的书法绝品;范仲淹一曲《斗茶歌》,道尽“林下群豪先斗美”的大宋茶风。
北宋高僧宗赜修订的《禅苑清规》,严格制定了当时包括礼仪性、事务性、日常性、居士茶汤会以及接待朝臣、权贵、名士等尊贵客人时的各种茶会礼节。
在代相传习中,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典范的径山茶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法事样式和风格特征。一是依时如法,二是主恭客庄,三是清雅融和,四是禅茶一体。它不仅在我国禅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礼俗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而且在茶艺、书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以及茶具、饮食、服饰、家具、匾额、插花等方面,都创造出经典范式,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径山茶宴因寺院的衰落而逐渐式微,但随着临济宗杨岐派的流播和发展,开始走出山门,走向社会,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到了近代,率先在上海与商界洋行的商务洽谈相融合,形成商务礼仪性的茶话会,并演变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聚会和社交形式。
佛教在唐代诸宗并起,到宋元时期,禅宗独大,尤其是临济宗大行江南,流播东瀛,其中的杨岐宗和大慧宗杲“看话禅”一枝独秀,其根本重地就在径山寺。
当时,径山寺高僧辈出,禅风大盛,吸引不少慕名入宋参访的日本僧人。据史载,北宋随海舶商船入宋、名留史册的日僧有20多人。其中僧人成寻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入宋,两度来杭,遍访名刹大德,吃茶参禅,又获州府廊檐下“点茶”招待礼遇,到市井坊巷“处处吃茶”,堪称一次体验大宋茶风茶礼的禅茶之旅。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是人口百万、商贸繁盛的大都会,以径山寺为代表的江南禅院,迎来“遣唐使”后第二波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其中有据可查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有100多人。不少日僧学成回国后弘化一方,开宗立派。在日本镰仓、室町幕府时期出现的禅宗24个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宗。到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13派都出自径山杨岐宗。
如日本碾茶、茶礼的首传人圆尔弁圆,他入宋求法,在径山寺嗣法高僧无准师范席下。学成回国时,他带回了径山茶种子,栽种在故乡静冈,并仿照径山茶碾制方法,生产出“碾茶”,即后世著名的“宇治抹茶”。他还将径山寺的茶会礼仪传入所住东福寺,订入《东福寺清规》,将饮茶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一套肃穆庄重的饮茶礼仪,称为“茶礼”。
再如把中国茶典、茶道移植日本的南浦绍明。他入宋后,在径山寺师从虚堂智愚,不仅勤修禅理,而且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及僧堂茶事仪轨,归国时将一套茶台子、茶道具和多部茶典带回日本。晚年移居京都传播茶礼,被其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后来,大德寺茶礼传至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基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宋末元明清间负笈东渡弘法的诸多中国高僧大德,如宋元鼎革之际的兰溪道隆、无学祖元等,他们在日本禅院僧堂的生活中大量移植茶礼——如张挂名家画作和祖师墨迹,摆设宋瓷花瓶,用“天目碗”点茶。元初赴日的清拙正澄还专为日本禅林制定精简版《大鉴清规》,小笠原贞宗据此创立的“武家礼法”,与茶堂规章共同成为日本茶道的两大源头;明末清初前往日本的径山寺第九十代住持费隐通容的弟子隐元隆琦,在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开创黄檗宗,传播理学和煎茶道,独创“普茶料理”(素食点心)等,堪称临济禅径山派和茶宴礼法东流日本的余绪……
时至今日,日本的一些禅宗寺院,如东福寺、圆觉寺、建仁寺、建长寺等,仍然保留着一种在开山祖师忌日点茶供奉的仪式,名为“四头茶礼”。在日本京都大德寺以及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收藏的《五百罗汉图》中,形象展示了南宋时期禅院僧堂生活和法事仪式及点茶吃茶情景。
径山临济禅传灯东瀛,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禅宗大兴,深刻影响了近世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和风格特征。在美学、文学、书画、建筑、园林、陶艺、饮食、茶道等众多领域,无不留下江南禅院、径山禅僧的历史记忆。可以说,径山寺是日本禅宗的发祥地,对日本禅宗、禅茶文化发展,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