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黑火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均气温15 8℃;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2 7%,是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该县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2015年,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均气温15.8℃;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2.7%,是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该县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2015年,该县认证有机和有机转化茶园5000余亩,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湖北省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平均海拔763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1.9%,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丰沛,光热同步,雨热同季,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等特点,有利于茶树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目前全县投产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10.3万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9万多亩茶园获得有机茶认证。
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平均气温21℃,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24mm,平均相对湿度72%,森林覆盖率为74.7%。2014年末,全县无系良种茶园面积8.63万亩,生态茶园15.5万亩,有机茶园转换1.4万亩,绿色食品认证0.9万亩。
湖南省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多变,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有“小昆明”之称。目前,该县获得有机茶园认证8000亩,无公害茶园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4万亩。汝城茶产业的崛起,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还推动了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加速了汝城绿色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进程。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年均气温17.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回温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5%。茶区土地肥沃,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且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使景宁县具有种植茶叶的天然优势。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4.3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面积达4万亩,占全县茶园的95%以上。
江西省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贡江上游。该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茶树的正常生长,具有茶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北部乡镇拥有大量的宜茶山地。遵循可持续战略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茶企业为龙头,以名优茶生产为重点,宁都县在扩增产业规模,实现茶叶产业化生产规模经营上正在迅猛发展。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68天。纳雍土层深厚,自然土壤肥力较好,有机质和含氮量都在中等以上,极宜茶树生长。近年来,纳雍县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纳雍县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闽浙两省交界处,虽地势较高,但居东南凉湿之地,温暖少寒,降水较多,垂直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境内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针对县情实际,该县确立了“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闽东北高山生态优质乌龙茶生产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量1241.4毫米,分布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年均日照1763.1小时,日照率44%,年均无霜期222天。近年来,商城县瞄准50万亩茶园的总体目标,茶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昭平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桂江中游,县域面积3273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9.8摄氏度,年降雨量为2046毫米,无霜期在310天以上,曾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等荣誉。围绕“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昭平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把昭平茶打造成为“生态立县”的重要产业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