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重生之宇破混沌徐特立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早逝,9岁时,遍尝人世艰辛的父兄从牙缝里挤钱送他去读私塾,明代忠臣杨椒山感情充溢的遗嘱、清初学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对儿时的徐特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六年后因无钱辍学而随和尚学习禅宗。
18岁时徐特立决定教书与学习同步进行,但他放弃了八股文,而是阅读《湘学报》、《湘报》等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那类针砭时弊、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为康梁的信徒。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参加清政府考试,虽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还是因为无钱放弃复试,但换来了各处学堂争相聘用,生活无忧。此时的徐特立已有舍小家,为国家的宏远理想,考入宁乡速成师范,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907年,愤于清政府对内腐败,对外屈辱,徐特立给学生做报告讲到痛心之处,热泪如倾,愤然断指血书“驱逐驼虏,恢复中华”,写完当场晕倒。“抽刀断指”的壮举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在黑云压城的湖南参加起义,湖南光复后,徐特立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但黑暗无比的官场让他感到绝,他辞职回到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幻想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
徐特立将自己的月薪与庶务等人一样定为20元,为节省开支每逢假日回家,都要步行往返80公里回到乡下家中,但他却舍得接济穷学生,曾买蚊帐送给田汉,为烂脚学生打水洗脚上药等关心学生之事是家常便饭,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主席、蔡和森、田汉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更加迫切。1919年9月,42岁的他毅然赴法勤工俭学,是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期间,曾到比利时考察教育半年,到德国考察了4个月,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正是他始终能在时代的激流中居于前列的根源。
徐特立为了理想从不为口腹折腰,在法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反对中法反动派的活动。国内军阀政府为了笼络他,想给他一个每年有1000块大洋薪俸的公费名额,他对此嗤之以鼻,仍在钢铁厂勤工俭学。
1924年夏,他怀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改进家乡教育状况的迫切心愿回到湖南,继续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他不但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怎样做人,把求学与爱国有机地统一,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但现实让他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于是积极投身农动,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动讲习所主任、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7年4月公开叛变革命,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徐特立感到只有才能救中国,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利诱,50岁时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员离开了,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1928年,徐特立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随。后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回到赴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他为使劳动群众更快地识字,便将在苏联研究拟定的28个拼音字母推广到教学中。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十分落后的山村学校竟率先推广符合世界潮流的拼音化文字,感到极为惊讶,并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大书特书了徐特立的这项事业。
1934年10月,57岁的徐特立与董必武一起参加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总是将瞿秋留给他的一匹好马让给伤病员骑,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此间,面对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不管是亲朋还是故旧,他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宣传党的政策,但只招待茶水而从不管饭。两年间只花了5块钱请法国记者吃了顿便饭,他终日身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徒步在城中奔走,也因此被省主席张治中的门卫拒之门外。
1937年2月1日,延安各界庆祝他60寿辰,毛主席写信祝贺,称他是“服从党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1947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为徐特立举办70岁生日贺寿活动,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临徐老居住的窑洞“暖寿”、吃“长寿面”。毛主席特意做了一个寿糕,并在寿糕盒子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字。朱总司令题词说称”当今一圣人”。中共中央在致信中称他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1日,徐特立登上城楼,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他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已可颐养天年,然而他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发表了《在教师节谈新民主主义教育》等系列文章,对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育的本质、宗旨、对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表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志愿。
解放后,徐老始终保持勤俭的作风。他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他只有一双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动时才穿。
1950年春,中共中央在香山召开中央供给部干部会议,毛主席小心地搀扶着徐特立上主席台,并亲自为他泡茶、倒水。当徐老作完报告、全体人员起立退场时,他又端起徐老的杯子,将剩下的茶水一饮而尽。
毛主席曾说:“ 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杨开慧之父) ,一位是徐老。”毛主席不仅把他视为自己青年之师 , 而且把他视为终身之师,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字里行间,充盈着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和挚爱之意,更是对徐老一生的最高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