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豪泳茶农来来往往,挥汗如雨,茶厂机器轰鸣,一派忙碌。黄睿站在茶农和工人中间,像个经验老道的普通农民。
黄睿今年33岁,他接手父亲的茶厂6年,销售额以每年200万元的规模递增。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者到地方产业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当地乡亲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2006年7月,黄睿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站,是去女友所在的成都工作。但他知道父亲的心思,每次回家,当了一辈子茶人的父亲都会念叨,“年轻人外出打工不算大本领,真有本事应该留下来,把这满山的茶叶变成宝,让周围的乡亲一起富。”装聋作哑了小半年,黄睿总算下了决心,女友也决定随他回到桃源农村。
“父亲年纪大了,我们当子女的如果不接班,他一辈子的心血可能就没了。”黄睿的家乡位于桃源县茶庵铺镇上高坪村,当地农民家家户户世代种茶,黄父上世纪70年代创办茶厂。“我家中兄妹4人,父亲当年辞去工职下海办厂,就是为了供我们读书。”对父亲,黄睿很敬重。
万事开头难,黄睿从学徒开始干,他先后到浙江、云南等几个有名的茶叶基地参师,向茶农学习,向专家取经,通过近2年的摸索,这个茶叶门外汉才摸出些门道。他不仅掌握了茶叶的生长习性、栽培技术,还摸清了几种名茶的市场行情、经济效益。
2009年,黄睿正式接管父亲的茶厂。“印象很深刻,我全面接手经营时,父亲给我的存折本账户上只有1200元流动资金,外面还有50多万元的欠款。”
“说实话,当时心里挺没底的,对市场不了解。”黄睿回忆,自己第一次出手就差点砸了。“跟着别人做了600斤绿茶,成本都是好几万,可是个把月过去了,也没有人来收,自己也没有销路。”黄睿有点慌了,绿茶的季节性很强,如果储存不当,一旦过季就快速贬值了。
怎么办?他找到了当地一位70多岁的资深茶人彭老求助,彭老二话没说,毫无保留地给他出招,引荐他去找在省茶叶公司的熟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去长沙寻找销路。这个主意救了他,省茶叶公司的负责人看了黄睿带去的样茶后,当场拍板全部收购。“价格也特别好,比我心里的底价每斤还高出70元。”真是喜从天降,柳暗花明。从这年开始,双方持续合作到现在,收购规模不断增加,最高峰是2014年的8000多斤。
厂里生产的绿茶不愁销了。但绿茶只有初春一季,夏秋两季的茶叶怎么销?为了让茶园更大程度地发挥效益,他把目光投向了黑茶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黄睿遇到最大的难处是资金。“特别是春季收鲜叶时,每天需要20多万元的现金,满负荷日夜不休,从体力到精神的压力都特别大。”他回忆,在最艰难的时期,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帮助几乎是雪中送炭。2010年,掌握到国家对中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后,他到县人社部门申请了3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并得到了人社部门无偿提供的1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他用这笔资金,进一步规范净化了茶叶加工流程,并与国内两家大型茶叶公司建立了稳固的供需关系。
问到他做生意有什么诀窍?不善言辞的黄睿说,他就一个想法,先老老实实地把茶做好。“做生意要精明,但不能奸诈,质量才是生存之本。”黄睿说,作为原料供应商,他要在众多的茶厂中抢夺市场,除了茶叶的质量过得硬,最重要的还要有诚信。
要想做好茶叶生意,必须生产和销售两手硬。2009年,胸有成竹的黄睿首先从基地建设抓起,他承包了村里的几百亩荒地,全部培植成优质茶园。短短几年,黄睿将家中的茶园规模扩大了5倍,优质茶园达到500多亩,建立起基地+加工+农户的模式。6年来,茶厂每年以200万元的销售规模在递增,现在年销售额过千万元。
市场越做越大,销路越来越畅,找上门的客户也越来越多,黄睿的茶叶基地越办越红火,在黄睿的带动下,村里涌现出一大批茶农。“种茶的社会效益大,一千万的产业销售,至少有八百万是投入当地,地方和农民能受益。现在农户每种一亩茶,至少有上万元的收入,给老百姓能带来确确实实的好处。”黄睿开心地说。
有政府支持的好政策、有茶山的优质资源,呆在山里也能赚大钱。现在是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需要稳打稳扎打好基础,对未来,黄睿信心满满,满怀憧憬。“要一手稳定供应,一手抓品牌建设。”黄睿说,未来,打造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是他心底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