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皇后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日照绿茶的发展之路,便是从“南茶北引”开始,一代代日照茶人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的康庄大道。
上世纪50年代,曾任浙江省的谭启龙来山东任职之前,同志和他提到: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谭启龙到山东任职后便作出了在山东试种茶树的决定,拉开了“南茶北引”的序幕。当时还属于临沂地区的日照县,是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的地点之一。
1959至1965年,日照县开始从福建、浙江引进茶籽,相继在大沙洼林场、国营刘家湾苗圃试种,结果茶苗皆因冻旱而枯死,试种没有成功。
1966年,在沿海安岚公社的安东卫北山村和丝山公社的双庙村再次试种。其中,北山村种植了5亩,双庙村种植了3.7亩。第二年春天,成活了5亩,成活率达57%,日照“南茶北引”试种取得小范围的成功。由此证明,南方的茶树也可以在北方的日照成活。
1967年,日照县扩大试种面积,全县由之前的两个大队试种8亩7分,发展到14个大队种茶128亩,并推广了北山和双庙两个大队的经验。由于加强了管理,这一年,茶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
1968年,在往年种植的基础上,又扩种了11个大队,累计扩种345亩。此时,青岛、莒南等地茶树引种也取得了成功。
于是,同年8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山东调查组对山东省茶树引种试种工作进行了3个月的大面积调查研究。调查认为,日照县已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茶树的习性,土地适宜茶树的生长,应作为山东省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
日照县引种茶树成功且适宜种植茶树种茶有了科学的依据,并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认可,日照县的茶树栽培开始由小规模试种转为大规模推广种植。
当时,“南茶北引”对于日照人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年年遇到的“冻害”和“干旱”问题。茶树原产亚热带地区,喜温,喜湿,日照气候干燥,降雨偏少,冬季寒冷,茶树冻害一直是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那时日照县种植茶树的情况是“几乎可以算是一年一小冻,四年一大冻”,仅10年间,就发生过两次特大冻害灾害。面对新生事物,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这一时期尽管灾害不断,但是日照人民仍然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对付干旱、冻害两大困难的各种方案。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搭挡风帐,浇越冬水,施越冬肥,增强茶树自身抵抗力,来减轻冻旱给茶叶带来的危害,使得茶树由最初的试种到最终得以在日照扎根。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山东省商业厅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有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6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树可以在山东东南沿海大面积种植。
而今,日照已经成为淮河以北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山东省茶叶主产区,被誉为“北方绿茶之乡”。“南茶北引”已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南茶北引”,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其过程也见证了日照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每一片茶叶中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劳动人民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日照绿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