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士气的诗词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创下新高,如何将这些粮食及时、安全地收储到库,做到颗粒归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储粮科技的进步,让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更具潜力。
记者近日在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现场看到,在粮食储存环节,节粮减损更智能了,粮储“智慧仓”、AI粮管家、巡检机器人等“黑科技”集体亮相,为减少坏粮风险、降低储粮损耗出谋划策。
藏粮于技,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中国“粮”方。5月27日,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江西南昌启动。记者在现场看到,粮储“黑科技”大显身手,让粮库内的粮食住上“低温仓”,拥有了完整的数字“健康档案”。
粮食丰收后,进入粮库,保鲜至关重要。不少参展企业在“低温、低氧、低能耗”绿色储粮技术上下功夫,带着升级版的粮食“智慧仓”来到活动现场。
一款零碳“5S”低温粮仓系统吸引不少人驻足。无锡康城七恒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经理徐佳妮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能令粮仓全天、全年保持在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智的环境状态下。以温度举例,系统可将粮仓的温度设定在15℃—20℃,相当于将粮库打造成一个“会智能呼吸的保温箱”。在减损方面,能将粮库的损耗率降至0.2%/年以下,平均减少0.6%的粮食损耗。
在减损的同时,粮食“保温箱”也在尽力压缩粮食的储存成本。“据测算,每吨粮每年的能耗费用约为3至5元(每吨粮每年消耗5至10度电),对比常规的低温粮仓,我们这个系统可以节约70%—80%的能耗。”徐佳妮说。
进入粮库后,粮食要“体检”。在活动现场,不少科研机构、企业为粮食打造数字“健康档案”。河南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许德刚对记者表示,在粮库中,过去部分病害粮食难以被识别、去除,如患上赤霉病的小麦。如今,检测技术不仅可以精准定位病害粮食,还可以为其“治病”(即降解),在最优条件下,降解率能达到91.2%。
如今的粮库也有了24小时巡航“站岗”的“智能保姆”。在活动现场,不少企业带着平房仓散粮机器人、AI粮管家等“黑科技”亮相,争相为粮库的智能化升级提出方案。
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把相应的AI算法融到摄像头里,然后将摄像头装在粮库里面,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比如,系统发现有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有人在粮库里面跌倒等等,都会发出预警提醒。”
AI粮管家的存在,相当于给粮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目前,这套系统对各类行为监测的准确率都在90%以上,如对粮库内明火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9%、吸烟检测准确率达到97%等。”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在粮库里工作的机器人也是活动现场的主角。郑州工大粮安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平房仓散粮智能出入仓机器人较为吸睛。该公司经理刘永超向记者介绍,这款机器人融合传感测量与电子控制技术,内置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粮库内自主行走、自动避障。
资料显示,平房仓是我国粮库的主要仓型,其仓容约占国家总仓容的80%以上,主要特点是储存量大、储存面积广。刘永超表示,平房仓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舱内作业粉尘浓度较高。在这种条件下,愿意来平房仓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平仓机器人是零人工作业,粮库保管员只需在智能终端上点一下控制按钮就能实现全自动平仓。
刘永超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平仓机器人进入粮库后,每个粮库的作业人员由4至6人减少到1人,可节省人工成本60%以上。每个粮库每年能节省人工成本40万元至80万元。
数据显示,全球约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被损失掉。“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开展粮食节约行动,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储粮等技术,加快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江西省储备粮永修有限公司副经理何应深告诉记者,公司所有仓库(23栋)均采用绿色储粮技术,实现了低温、准低温储粮。
“所有仓库都使用了储粮‘四合一’技术(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氮气气调技术和谷物冷却机降温、空调控温储粮技术),综合计算,均摊到每吨粮上的储存成本是在下降的。”何应深说。
相关数据显示,“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被普及应用,大型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储藏周期粮食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我国粮食仓储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同时,全国已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全覆盖。我国粮食储存环节损失损耗数量大幅下降,损失损耗率明显降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在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粮食产后收储保质减损与绿色智慧仓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检测监测及标志物预警、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应急救生食品创制与关键技术、应急物资物流仓储调配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支撑了行业发展。
在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方面,企业仍是推动“黑科技”创新的主体。刘焕鑫表示,在兴粮兴储方面,要让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各类涉粮企业在任务提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唱主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载体作用。
日前,记者在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看到,粮油产品和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在市场方面,糙米、全麦等全谷物产品悄然兴起,有望成为健康消费新主角;在产业方面,粮油企业由精细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谷物的利用率在升高,被浪费的部分在减少。全谷物概念风头正盛,粮油市场升级战正在打响。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粮油产品的种类花式更新,正在从精米白面向粗粮谷物转变。在活动现场,多数参展企业将荞麦、全麦、高粱等全谷物系列产品摆在较为显眼的位置。
“消费者要求粮油产品越来越健康,我们旗下的糙米、荞麦、玉米、高粱米粉销量都不错。”江西五丰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与普通大米做成的米粉相比,含粗粮谷物的米粉富含更多维生素和矿物质,既健康又不容易发胖。这些产品还出口到海外,销量也不错。”
何为全谷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说,一粒种子由外壳、种皮、胚乳和胚四部分组成。全谷物是指谷物籽粒在去除诸如外壳等不可食部分之后,包含胚乳、胚及种皮三个完整的解剖学结构组成部分的谷物产品,如糙米、全麦粉及燕麦、荞麦等各种全谷物杂粮类。
“我国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发展全谷物产业’,启动‘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就是要鼓励消费者增加全谷物的摄入量,倡导饮食健康化,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当下,购买全谷物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全谷物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谭斌说。
在活动现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摆起了热气腾腾的食品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会把谷物做不同层次的剥皮,比如小麦、糙米,经过加工,谷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能够被保留在食物中。剩下来的麸皮或者米糠也可以再利用,成为面包的原料。谷物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被利用。”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引入全谷物概念,有利于解决粮食资源浪费、营养损失的问题。我们每年加工的小麦、稻米数量较大,如果更多的谷物主食以全谷物替代,其带来的节粮效应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全谷物产业,推动全谷物消费,从而进一步实现节粮减损。”谭斌说。
记者在江西九江谷稼米业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所有的生产线都是全谷物产品加工生产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况利军告诉记者,公司一直采用适度加工的模式,出米率明显提高。以大米举例,与普通加工模式相比,公司可多出一两百公斤大米,利润也在提高。
况利军进一步解释道,适度加工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加工步骤,从而保留粮食更多的营养物质。在确保大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得到保障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当下,适度加工模式正在被更多的粮食企业采用。武汉轻工业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相关的稻米油加工技术已在益海嘉里(哈尔滨)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湖北天星粮油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和应用,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5.89亿元、新增利润1.07亿元。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也提出,国家推广应用粮食适度加工技术,防止过度加工,提高成品粮出品率;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调控粮食不合理加工转化。(马嘉)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