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池被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七成。今年,全国秋粮面积达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万亩左右。在部分地区暑期经历了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的挑战下,今年的秋粮收获来之不易。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重中之重。在秋粮丰收的重要时刻,农业银行抢抓农时,以优质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全力保障秋收时节“颗粒归仓”。
秋风拂过,稻浪滚滚。在“中原粮仓”河南,金秋时节,随处可见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收获稻谷600余万斤,比去年多了50余万斤。”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问津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欣喜地说。陈贵权表示,这一切离不开农业银行的帮助。
据介绍,为了保障粮食丰收,农业银行河南分行推出了一体化链式金融服务模式,丰富“法人+普惠法人+个人+农户”信贷产品包,为秋收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京山市是湖北省辖县级市,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23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91.36万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7万亩。京山桥米飘香全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驰名商标。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宝桥米”)是京山桥米生产企业的代表,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湖北“一袋米”工程主体企业。在国宝桥米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正忙碌运作着,将新鲜稻谷加工成颗颗米粒。
“今年秋收,我们预计收购稻谷约41.4万吨。随着市场环境的回暖,粮食收购价格也比去年要高一点。农行对我们公司和供应链都有长期授信,贷款很快就批下来,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提款,弥补流动资金缺口。”国宝桥米相关负责人彭永洪说。
十月的东北平原,大豆摇铃,玉米成堆。在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秋收正如火如荼展开。
仇庆红是黑龙江省抚远市二道河农场的一名种植户,今年种植水稻452亩。谈起前期台风引发的汛情,仇庆红表示:“垦区内都是高标准农田,雨水能迅速排出,水稻没有倒伏,今年秋收有保证。”
黑龙江省每年用于粮食收购的资金需求量巨大,农业银行黑龙江分行组建重点粮食企业服务团队和粮食经纪人数字化金融支持团队,强化粮食收购资金保障。同时,该行各县域支行成立“助力秋收”服务队,宣传惠农政策,把金融产品送到农户家门口。
高标准农田是稳粮增收的保障,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也是农业银行服务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走进稻香村、浜北村等32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规则的田地、伸向远方的沟渠、阡陌纵横的机耕道,这里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部片区高标准农田样板区。
“东部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海门区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主要涵盖土壤改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排灌沟渠工程、农用输配电工程、林业工程等。”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建成后,每亩土地的使用成本将从此前的1450元降到低于1300元,亩产将从之前的2050斤提高到2300斤,高标准农田的实施能够使当地农民每年亩均收入提高300余元。
然而,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农业银行积极跟进项目承建公司需求,多方协调,为项目提供了银团贷款1.9亿元。
目前,该项目已从农业银行获得了1.45亿元的资金支持。这笔资金不仅打通了项目进程的堵点,也为顺利实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袤的青藏高原,青稞飘香迎丰收。在西藏拉萨曲水县德吉村村民普布次仁的10余亩青稞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普布次仁忙着收拾脱粒后的秸秆、装运青稞,满脸幸福的笑容。
“今年我从农业银行贷了15万元,购买了收割机,再也不为秋收发愁了。”普布次仁说。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银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从青稞产业的良种培育、生产种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青稞的秋粮收购、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精准配置金融资源,助力高原青稞“颗粒归仓”。截至9月末,该行粮食安全领域贷款余额174.41亿元,较年初增加42.59亿元。
类似的“秋收图”也出现在南京。连日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大家积极抢收抢运水稻等农作物。
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业银行江苏南京六合支行提早谋划秋收支农工作,优化金融服务,丰富产品种类,并主动对接属地农业农村局、金融办等部门,开辟秋收支农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确保各类支农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农户手中,全力保障辖内秋收有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