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萨网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21号),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共同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和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持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突出农业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坚持完善制度、强化调度、严格督导、注重绩效等多措并举,确保有限财政支农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2022年,全市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播栽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前列,肉牛羊、茶叶、土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增长明显,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16.84万人,10.45万户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4049元、增速13.2%,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经验被省委办、省政府办通报肯定,全市财政支农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我们总体认同您针对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提出的建议。现针对5项具体建议答复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乡村振兴局、省委农办、财政厅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21〕77号)提出,建立健全“资产家底清楚、类型界定合理、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规范、监督管理有效”的扶贫项目资产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加,形成的资产数量也逐年增多。2022年,按照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统一安排部署,对财政投入形成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后续管理“回头看”。我市总体采取租股结合盘活现有资产,指导管好用好到户类项目资产2.2万个,持续运营好经营性资产6610个,开展衔接资金政策落实情况全覆盖自查,各类经营性资产通过利益联结带动8.5万户脱贫户实现增收,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成效明显。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切实把乡村振兴摆在财政支出的突出位置,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全市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实际投入74.03亿元、增加1.15亿元,其中中省市县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75亿元,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分别达到58.44%、56.11%。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严格执行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由县区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任务需要,结合筹集到位资金规模,编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支持项目和金额,对应设置绩效目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弱项,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安全、高效。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新生产力的代表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近年来,全市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4500余家、家庭农场1万余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起,培育组建了一批全产业链效益显著、联农带农成效突出的联合体,建立健全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带动农户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全市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653个,纳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9.5万人,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6960.18万元,同比增长15.73%。全市组建产业化联合体16个、特色产业全链集群发展协会5个,苍溪县、剑阁县、昭化区在四川省率先组建家庭农场联盟,入盟家庭农场218家,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占比达59%,农产品电商销售占比达32%,广元黄茶销往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大中城市,苍溪红心猕猴桃远销欧盟、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我市特色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以及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通过把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环节委托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既保持了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又解决了部分农户没人种地、年轻农民不愿种地或种不好地等问题,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立足我市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特点,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9135个,年均托管服务土地面积400万亩次以上,金融机构对产业的贷款余额达550.7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产地预冷能力快速提升,静态库容约达万吨以上,农产品鲜品上市时间平均延长90天以上,农产品损失率减少15%以上,鲜品错季错峰销售价平均提高20%以上。我市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典型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有效降低了生产环节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我市高度重视惠农补贴政策落实,把及时兑现发放惠农补贴资金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围绕调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积极性,各县区结合资金到位和种粮实际情况,严格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及时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补贴资金发放到位,确保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一是严把“核实关”,深入各镇对补贴政策、流程进行业务指导,就补贴面积进行核对,确保耕地面积准确无误,将核实数据、补贴发放情况在本村进行公示,确保群众了解粮食补贴的相关信息。二是严把“信息关”,加强对农户姓名、身份证号、“一卡通”账号、耕地确权颁证面积等基础信息核对,引导将户主确定为固定补贴对象、将社保卡作为固定收款账户,针对户主变更、卡号新办等情况及时督促办理信息更新手续,确保粮食补贴能及时、准确、高效发放到卡到人。三是严把“程序关”,按照“村级登记和张榜公示、镇审核、区级核定、及时发放”的流程,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强化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格落实补贴公开公示要求,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惠农补贴资金准确发放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围绕“1345”发展战略,立足贯彻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坚守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把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坚持投入与产出并重,严格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同时,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充分用好贷款贴息、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乡村振兴基金等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引导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大投资”,切实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如有其他建议和意见,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