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哥张吉勇新华社哈尔滨9月27日电(记者王建)70年前,北大荒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一片蛮荒;70年后,这里被开发建设成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供1亿多人口一年的口粮。
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1947年,一批来自延安、南泥湾的军队干部率部在北大荒建立了第一批农场。1958年,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
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在北大荒博物馆,有一面松木墙纵贯一到二层。远看,是泥土一样的颜色,走近了,上面镌刻着1.2万多个名字。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
1955年,时年20岁的天津市青年杜俊起告别父母,加入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夏天沼泽遍布,蚊虫成群,冬天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艰苦的环境让人恐惧。”杜俊起回忆说,一次寒冬中他和队友们去黑龙江江边运木材,到了地方一烤火,耳垂立刻起了大泡,就像挂着两个大铃铛,后来才知道,要用雪先搓搓再烤火,就不起泡了。
向亘古荒原要粮,艰难程度常人难以想象。在北大荒初拓的年代里,甚至有过一亩地里播下33斤种子,最后只收获26斤半小麦的酸楚。
经历70余载春秋,北大荒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把这里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粮仓。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1995年突破100亿斤,2005年突破200亿斤,2009年突破300亿斤,2011年突破400亿斤,去年达到421亿斤。
70余载,北大荒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从原始到最先进的跨越。“过去种地是‘小四轮’,灭虫是小药壶,收割是小镰刀。现在种管收都是大农机,灭虫是飞机航化。以前十几天的活,现在几个小时就干完了。”黑龙江农垦勤得利农场种植户崔立德种了30多年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他有深刻的感受。
金秋九月,正值秋收季节,北大荒处处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在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的沃野上,一台先进的收获机械正在卫星导航的指引下进行玉米收获,这台庞然大物驶过的地方,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脱粒等一次性完成。
据了解,这台联合收割机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收获机械科技,每小时的作业面积近40亩,且能同步完成脱粒,记录收获玉米重量、水分、收割面积等信息。
现代化先进大农机的隆隆声,奏响了北大荒丰收曲。在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种植户孙德强的玉米地里,一台“钢铁侠”正来回穿梭。在车身上,有一个接收信号的装置比较显眼,这是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智能数据监控和传输系统。
孙德强说,有了卫星定位导航,把作业地块的经纬度数据输入系统,设定后,即可实现自动驾驶,这样夜间也可以不间断作业,一台收割机24小可收割1200亩。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北大荒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七星农场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有耕地面积122万亩,其中水田105万亩,是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七星农场场长彭荣君说,七星农场每年生产的商品粮有15亿斤。
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海一望无际,平整、密实如金色的地毯。该地号占地面积1.43万亩。七星农场职工陆向导和同行驾驶着收割机,正在万亩大地号收获水稻,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一展现代化、高科技的铁甲雄风,确保了颗粒归仓。
据了解,2018年黑龙江垦区拥有各类收获机械3.5万台,截至2017年年底,黑龙江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8.2%。
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北大荒70余年沧桑巨变,从亘古荒原蜕变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为中国人端牢饭碗做出卓越贡献。目前,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4300多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商品粮调出量约占中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