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鞋城6月23日下午4时许,新邵县雀塘镇草塘村6组村民李新华接到远在广东深圳的儿子、儿媳的电话,他们又一次催促李新华和老伴罗耀求启程去深圳。
想着家里种的蔬菜没人管理,李新华想着法子推脱。儿子、儿媳马上不乐意了,并“生气”地说不过来电话就会打个没完。
看着儿子、儿媳这么“不讲理”,李新华心中却暖意升起:儿女孝顺,邻里和谐,家庭富足,这就是幸福生活。想到这里,她情不自禁地说:“我们的命运是国家绑在一起的,国家好了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一幸福年代。”
李新华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农村中小学老师。她与新中国同龄,并在今年5月24日(农历四月二十)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李新华出生于邵阳解放(1949年10月10日)前夕,思想进步的父母希望女儿以后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一份力,于是起名“新华”。
李新华父母都是人民教师,家中情况比农村要好一些,但也是经常很难吃饱饭。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饥荒时,一家四口只能共享一小饭碗米饭。这让当时的李新华身材单薄。
1966年,李新华带着弟弟一起上山下乡,到了新邵县花桥公社田心大队(现在属寸石镇田心村)当知青,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挑煤炭、插秧种田、喂猪挣工分。通过努力,她很快从一个农活菜鸟变成了一个“挣工分”能手。
1970年,李新华与罗耀求组成家庭。结婚之时,罗耀求家已经断炊,还是用李新华积攒下来的粮食解了围,撑了半年时间。罗耀求家房子很小,李新华两口子就和婆婆一起挤在一个通间房内,起居极为不便。
也正是在那一年起,李新华也迎来了人生转折点。那一年,她结束了知青生涯,进入教育系统,成了家乡附近的一位学校工友,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28.5元。随着工龄的增加,她工资也越来越高,到了上世纪80年代,她每月的工资也增加到了80多元,到1999年退休之际,月工资则增加到1000多元。
与此同时,颇有经济头脑的罗耀求也搞起了副业,办过碾米场、承包过村里的拖拉机。因为学会了电工知识,还被电力部门聘为村里的电工。
夫妻俩携手共进,让李新华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起来。1984年,他们盖起了一栋二层的四扇红砖房,结束了一家三口挤在狭小的通间的历史。1986年,罗耀求、李新华两口子有了自己的孩子。
生活越来越好,李新华认为是自己搭了国家的福。于是,她觉得应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李新华的工作职责是为全校师生煮饭、烧水,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当时,李新华所在学校,师生人数最多时,达到80人,一个人要为这么多人服务,相当辛苦。但是她毫无怨言,反而觉得可以用这个机会,去完成父母给自己起名时交待的任务。
为确保师生按时吃饭,李新华每天凌晨4时得起床准备烧火做饭。为保障师生洗澡用水,每天她要去数百米外的井里挑上10多担水。有时,一些学生忘记带米、带菜来学校,她就会叫上他们到自家吃。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陆续有了自来水,做饭也更加方便,李新华才从繁重的体力活中得到解放。
1999年,李新华在50岁时退休。当时,她儿子尚在县城读初中,她就利用这个空档去县城陪读,直至儿子考上大学。
不知不觉中,20年过去。这段时间内,李新华的儿子读完了大学,在广东深圳找到了一份老师的工作,并成了家。 与此同时,李新华的退休工资也“水涨船高”,增加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是刚退休时3倍。
家庭收入的增加,让李新华很多梦想得以实现。2013年,她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番,让这栋有30年历史的的房子焕然一新。“房子敞亮了,人的心情也舒坦。”
2016年,李新华和丈夫在儿子、儿媳的陪伴下,一起去了北京旅游,并在广场看了升国旗仪式。“到北京玩玩,看一看广场升国旗仪式,是我多年的夙愿。当亲眼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的心无比激动,当时我就在想,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我和新中国同龄,我和国家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国家经历了从落后到富强的过程,我自己也经历了贫穷到富足的过程。我衷心的祝愿国家越来越好,希望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来越美!”李新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