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总裁矜持一点进入秋季,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天气格外凉爽,昼夜温差更大了。在可镇福如东村,一座座冷凉蔬菜大棚排列整齐,棚内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时下正值冷凉蔬菜成熟上市之际,棚内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忙碌着,一派繁忙景象。
武川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天然条件,特定的气候奠定了冷凉蔬菜非凡的品质,冷凉蔬菜成为了武川县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武川县依托可镇、耗赖山乡“两大载体”,聚焦稳量、提质、增效“三大要求”,以莴笋、西蓝花、洋葱、香菜和娃娃菜等蔬菜种植为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有机为主线,分期分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冷凉蔬菜生产基地,有序扩大种植面积,逐步打造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示范种植基地。
近年来,可镇福如东村把冷凉蔬菜种植业当成农民致富的新引擎。村党支部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当家菜”。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合作+农户自种的经营化模式,在西城丰自然村建成了195亩冷凉蔬菜育苗种植产业园,规划大棚100座,努力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目前,已形成一茬四批的育苗种植与大田种植一体化模式。
“以前一个中棚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是1.5到1.8万元,现在建了大棚后,收入预计能达到3万元左右,效益很明显。”福如东村党支部书记郝树平说。
走进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长满绿油油蔬菜的大棚旁,还有正在育苗的大棚。2015年返乡创业的高玥荣,正在棚里细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要点。从起初的100亩到500亩,到后来的1000亩,再到现在的2500亩。9年的时光里,高玥荣开辟了武川县规模化冷凉蔬菜种植新天地。
“起初我们只有娃娃菜和甘蓝两个品种,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有莴笋、生菜、水果苤蓝、黄金勾豆角等十几个品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高玥荣说。
作为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如何能够更好地为首府“菜篮子”工程作贡献,高玥荣每天都在大胆创新。她革新了传统畦田种植模式,改变为新型起垄膜下滴灌冷凉蔬菜种植模式,同时施肥方式也从单施化肥,变为有机、化肥、生物菌肥、氨基酸肥、水溶性肥综合配套施肥技术,除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外,其他肥料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她还引进改造耕整、播种、收获机械,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引进穴盘播种器,实现精量点播,既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也节约了种子成本;在育苗棚安装微喷设备,实现苗床科学灌溉,还注重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让工人掌握一整套育苗、移栽、管理等技术。
今年,作为武川县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武川县委、县政府的产业规划,在合作社原有基础上,广泛引进新技术和更高层次人才,同时注册了内蒙古绿川冷凉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冷凉蔬菜发展的龙头企业。现在除了拥有核心技术的耗赖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今年,高玥荣又在福如东村建立了冷凉蔬菜育苗种植产业园,现已完善建成了67座育苗大棚,20座用于育苗。
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续几年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引进中国农科院院士团队入驻合作社,组建了冷凉蔬菜院士专家试验站,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将该合作社作为技术研发推广基地。
“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后山高老大’商标。冷凉蔬菜其中的3个品种(娃娃菜、莴笋、生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高玥荣兴奋地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引进示范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增加种植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开拓销售市场、引进初加工包装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多种方式提高产业效益,增加企业经济实力,带动更多农民投身到冷凉蔬菜种植产业中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进。”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举报电线网上举报:emsp;网站技术维护传真电线接诉即办(投诉热线
进入秋季,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天气格外凉爽,昼夜温差更大了。在可镇福如东村,一座座冷凉蔬菜大棚排列整齐,棚内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时下正值冷凉蔬菜成熟上市之际,棚内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忙碌着,一派繁忙景象。
武川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天然条件,特定的气候奠定了冷凉蔬菜非凡的品质,冷凉蔬菜成为了武川县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武川县依托可镇、耗赖山乡“两大载体”,聚焦稳量、提质、增效“三大要求”,以莴笋、西蓝花、洋葱、香菜和娃娃菜等蔬菜种植为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有机为主线,分期分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冷凉蔬菜生产基地,有序扩大种植面积,逐步打造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示范种植基地。
近年来,可镇福如东村把冷凉蔬菜种植业当成农民致富的新引擎。村党支部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当家菜”。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合作+农户自种的经营化模式,在西城丰自然村建成了195亩冷凉蔬菜育苗种植产业园,规划大棚100座,努力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目前,已形成一茬四批的育苗种植与大田种植一体化模式。
“以前一个中棚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是1.5到1.8万元,现在建了大棚后,收入预计能达到3万元左右,效益很明显。”福如东村党支部书记郝树平说。
走进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长满绿油油蔬菜的大棚旁,还有正在育苗的大棚。2015年返乡创业的高玥荣,正在棚里细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要点。从起初的100亩到500亩,到后来的1000亩,再到现在的2500亩。9年的时光里,高玥荣开辟了武川县规模化冷凉蔬菜种植新天地。
“起初我们只有娃娃菜和甘蓝两个品种,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有莴笋、生菜、水果苤蓝、黄金勾豆角等十几个品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高玥荣说。
作为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如何能够更好地为首府“菜篮子”工程作贡献,高玥荣每天都在大胆创新。她革新了传统畦田种植模式,改变为新型起垄膜下滴灌冷凉蔬菜种植模式,同时施肥方式也从单施化肥,变为有机、化肥、生物菌肥、氨基酸肥、水溶性肥综合配套施肥技术,除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外,其他肥料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她还引进改造耕整、播种、收获机械,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引进穴盘播种器,实现精量点播,既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也节约了种子成本;在育苗棚安装微喷设备,实现苗床科学灌溉,还注重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让工人掌握一整套育苗、移栽、管理等技术。
今年,作为武川县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武川县委、县政府的产业规划,在合作社原有基础上,广泛引进新技术和更高层次人才,同时注册了内蒙古绿川冷凉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冷凉蔬菜发展的龙头企业。现在除了拥有核心技术的耗赖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今年,高玥荣又在福如东村建立了冷凉蔬菜育苗种植产业园,现已完善建成了67座育苗大棚,20座用于育苗。
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续几年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引进中国农科院院士团队入驻合作社,组建了冷凉蔬菜院士专家试验站,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将该合作社作为技术研发推广基地。
“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后山高老大’商标。冷凉蔬菜其中的3个品种(娃娃菜、莴笋、生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高玥荣兴奋地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引进示范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增加种植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开拓销售市场、引进初加工包装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多种方式提高产业效益,增加企业经济实力,带动更多农民投身到冷凉蔬菜种植产业中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