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艳白领写工作日记不稀奇,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写日记却并不多见。记者去年底在新沂市采访时发现,从平地育种到离田销售,合作社的蔬菜拥有了详细的“生长档案”,菜农的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沂市苏合农产品销售联合社理事长李慧,前几天就通过自己的“蒲公英社区”向菜农打招呼:“超市的领导明天来看咱地里的菜,大家都把‘种菜日记’准备好!”
这种日记,在农民嘴里不叫“生长档案”,他们更亲切地把它们称作“种菜日记”。翻开农民周士芹今年的黄瓜“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10月29日,人工栽培,面积2﹒3亩,施有机肥;11月10日,喷水促苗;11月15日,除草、浇水、施肥……
“合作社对俺种菜要求高,种苗不能随便买,得合作社自己繁育;不准用有毒农药,只许打生物杀虫剂,如芝麻油、烟叶油,实在不行,我们就要捧个脸盆到田里捉虫;化肥不让用,最好全部施畜肥,连人粪也不准用,除草剂更不能打,只有扛锄头下田。”周士芹告诉记者。
小小“种菜日记”,让瓜菜种植、生长过程变得透明起来,他们的“品春”牌黄瓜因此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在周边市区建成净菜超市两个,在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了销售专柜,并与西安等地超市、淮阴蔬菜食品加工厂及附近的部队及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签定长期供货合同,年购销农产品600万公斤以上,成交额3000万元以上,社员平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去年清明节,菜农徐洋的土豆上市了。可当他兴冲冲地拉着土豆到市场叫卖时,发现同期上市的土豆已经很多,价格早就从3月中旬的每公斤10元跌至每公斤4元。
“要是能提前几天种就好了。”回家后,徐洋赶忙拿出日记本查找土豆的播种时间,发现这批上市的土豆是前年12月23日才种下去的。找到了原因,去年刚进入12月,徐洋便开始关注起天气来。为了方便读取大棚里的温度,细心的他还在每个大棚内悬挂了一个温度计。去年12月6日中午,大棚内温度显示为15度,再结合天气预报情况,气候条件已经非常适宜。第二天,他便比前一年整整提前半个月种下种子。“今年,我的土豆上市早,每亩能挣一万五千块。”徐洋兴奋地说。
“种菜日记”,让农民积累更多的经验,也让更多的农民成了“土专家”,不少返乡的年轻人纷纷来请教“致富经”。
新安镇黄墩村村民徐宏选今年32岁,从2007年起他的“种菜日记”就详细记录下每天的工作:棚外的天气、棚里的温湿度,干了几个小时的农活,几点通风,6年来都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种地,他们虽没有经验,但更看重效率、尊重规律,我们这些老人的笔记就成了他们的‘参考书’。”徐宏选向记者介绍。
通过“种菜日记”,同村的村民黄孝文已成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不仅自家大棚搞得“有声有色”,还去别的镇村做技术指导。目前仅是黄墩村,就有20多名土专家被新沂各镇及周边县市聘为技术员,人均年薪3万元。
如今,新沂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记“农事日记”,更加注重记录“市场日记”。和过去操心生产相比,徐宏选现在更关心市场行情和各种果蔬价格的变化。他的“市场日记”中,每一批卖出蔬菜的支出与收入都记录得详详细细,既方便进行成本核算,也便于调整来年种植的蔬果种类和种植规模。
用数据串起来的经验,已超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范畴。据新沂市农工办统计,目前,全市农民已有1000多人次走出去当起技术员,足迹遍及10多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