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是哪个国家的将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藏粮于技”正成为现实。为展现广袤大地农业现代化奔涌的新气象、新探索,更好地促进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央广网特别推出“强国看农业”系列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研基地,带您一起领略大美中国的农业新“丰”景。
秋风吹、硕果香、刺梨黄。金秋时节,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的刺梨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金果果”挂满枝头,山头绿地绵延,沃野鲜果飘香,农户丰收的朗朗笑声荡漾在刺梨蓬中。
“我们种下刺梨,一年只需要除两次草,不用再额外耗费精力进行管护,来年果子就能一个个挤满枝桠。”农户戴着塑胶手套,趁着说话的功夫,摘下的刺梨鲜果就已捧满双手,转身一掷,颗颗饱满的果子便溜溜入框,甚是喜人。
曾经,因土地贫瘠、破碎,近30%的土壤石漠化,一直困扰着贵州六盘水的农业发展。这个有着“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之称的高海拔山区市,因为刺梨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瓶颈得以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这个有‘维C之王’美誉的‘金果果’根系发达且耐旱,是抑制石漠化的‘先锋树种’,种植刺梨后,土壤厚度得以巩固增加,植被覆盖率也得以提升,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水土流失问题,既让土地‘含绿量’节节攀升,也让这份厚实的绿色‘家底’反哺了农民。”六盘水市农科院副院长胡秋舲介绍起刺梨时,如数家珍。
今年,六盘水市共有30万亩以上刺梨达到采收标准,初步估算,产量可达8万吨,预计综合产值可达8亿元以上。
“每年企业都会对采摘的刺梨鲜果进行保底价收购,我们只顾种植和采收,销路完全不用愁。”农户尹时晏说道,与企业间“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的丰收约定让种植户没有了后顾之忧。
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山地资源, “摸起来扎手”“吃起来养人”的刺梨摇身一变,成为贵州六盘水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之一,目前,全市种植刺梨面积达117.56万亩,已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主导企业生产的刺梨汁、果酒、果脯、口服液等系列产品覆盖全国170余个城市。
小小刺梨带来的发展变化,只是贵州六盘水探索山地特色农业的缩影。从“穷乡僻壤”到“绿色满仓”,近年来,贵州六盘水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明确以建设刺梨“千斤园”、猕猴桃“吨产园”、茶叶“万元田”“两园一田”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山地特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农户摆脱“唯粮是农”思维桎梏,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在陡峭的喀斯特地貌上种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因“山地”而制约,也因“山地”而破局。今天的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正通过开发山地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特色优势农产品“接二连三”迸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今天的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正通过开发山地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特色优势农产品“接二连三”迸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