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夫主母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喜欢用“几斤”来表明物品的重量,很少有人会说什么东西“几百克”。
仿佛中国人生来就对“斤”这个重量有自己的体会,似乎不需要专门去学这个概念就能很轻易的理解。
我们经常能听到“运斤成风”、“郢匠挥斤”这样的成语,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成语的由来,为什么“斤”这样一个重量单位会被当成名词使用呢?
其实“斤”最开始是一种劳作使用的农具,类似于“斧头”或者是兵器里面的“斧钺”,因此“运斤成风”大致意思就是把沉重的斧头挥舞得带风,后来用来比喻非常纯熟的技艺。
“斤”字从最早的商朝开始演变,最开始的字形就像是一把斧头的模样,一直演变到秦朝才逐渐有了今天“斤”字的模样。
而“斤”从工具变成重量单位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作为货币的阶段,也就是“斤币”,而那时的货币都是以金属的实际重量来代表货币的价值的。
因此“斤”又进一步变成了表示重量的单位,西周时出现了一个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而和军事息息相关的就是粮草辎重了,如何给粮草称重就成了“司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司马斤”、“司马两”就是由此延伸出来的,那时的一“司马斤”相当于十六“司马两”,也由此产生了“半斤八两”这个说法,这个词现在也被广泛用来形容程度上差不多,不分上下。
“斤”从一个表示工具的名词变成重量单位之后也产生了新的释义,而后才有“斤斤计较”这样的成语诞生,在这个成语里面“斤”是作为重量单位出现的。
到了战国时期,有的国家用“釿”来作货币,以表示金属的重量,而“斤”就从“釿”演变出来。
但是“斤”本身的重量却没有固定,各个国家之间的“斤”也无法互相换算,当时天下百姓不但饱受战乱之苦,而且还为国家之间的货币互相无法流通而感到生活困难,甚至是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的货币都无法互相流通。
自周的礼法崩溃之后,天下苦百姓已久,尽管当时有明君,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能够一统天下,长期的战乱让百姓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众多,国家之间纷争不断,为了能够获取更多发动战争的资本,国家鼓励百姓用手工艺品去换取收入,从而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萌芽。
而商品经济的产生又促进了货币的发展,但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一方,各个国家的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也因此每个国家使用的货币不同,但总体都是以金属的重量来表示货币本身的价值。
比如韩、赵、魏三国大多数地区使用布币,齐、燕、赵的一些地区使用的是刀币,
周王朝的王都洛邑及周边地区和秦、赵、魏的一些地区使用的又是园钱,而楚国使用的却是比较落后的铜贝。
像这样混乱的货币制度,必然会导致混乱的交易状况,有些地区使用的货币质量非常大,就导致携带极其不方便,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甚至需要用马车把货币运过去,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使用不同货币的地区之间进行交易也十分麻烦,不但需要根据货币本身铸造的质量来衡量,而且还要参考各个地区的粮食价格,有时形状不同的货币用途也不尽相同。
这些形状质量不同的货币无法通过统一的汇率进行换算,只能单纯通过货币本身的质量来交换。
因此像“圆钱”和“铜贝”这样质量和体积本身就比较小的货币来说,和“布币”、“刀币”这样的货币进行交换的时候就非常不占便宜。
都说“乱世出英雄”,而卫鞅就生于战国时期的小国卫国,因被秦国国君赏识成为秦相,后被赐封号“商”,也就是商鞅,他当时在秦国推行了变法改革,其中就有度量衡。
之后秦始皇嬴政灭六国之后为了集权统治也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把商鞅推行的这一套统一的标准渐渐推广到了整个大秦,从此“斤”有了统一的标准。
然而这个所谓的“统一”也是相对于之前混乱时期而言的,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但是秦朝的“斤”和后世的“斤”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根据现代统一的标准来看,当时统一度量衡之前的秦国的一斤只有150克,而秦始皇时期的一斤要比先秦时期多100克。
到了王莽建立的新朝,一斤的重量又有了变化,从原来的250克左右变成了220克左右,之后的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则沿用了王莽的规定。
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因为又把天下统一了起来,因此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斤”的变化上就非常明显,隋朝的一斤相当于670克左右。
但归根结底“斤”的变化跟国家政治的演变分不开联系,隋文帝杨坚好不容易在乱世中稳定了大局,重新制定了“斤”的重量,然而却没有防住自己的后代。
隋炀帝杨广生性骄矜,性情残忍暴戾,视人命如草芥,对待百姓毫无怜悯之心,并且行事极为张扬高调,出行仪仗铺张浪费,奢靡至极。
再加上他又动用全国的力量修建了大运河,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就把国力消耗殆尽,以至于后来的货币铸造多为缺斤少两的“恶币”,与最开始规定的670克相去甚远。
直至隋将亡的时候,甚至一斤的重量已经变成了220克左右,从“斤”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
之后“斤”的重量就相对稳定下来了,从唐朝到明清,一斤大概相当于600克左右,而这时的一斤仍然是十六两。
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把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天朝大国”的幻想完全击碎了,英国的鸦片和货物源源不断流进了中国。
彼时国际上的度量衡已经自发统一了,而中国却和国外格格不入,在英国向中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在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度量衡的差异则给贸易带来了许多麻烦。
而中国也被迫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从前的那一套度量衡对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一直到光绪帝时期才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从清朝时期开始,中国国内通行的“斤”的标准就不得不随着历史的潮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一直到民国十五年时才颁布了《度量衡法》。
将一斤改为500克,一斤等于十两,然而法令的颁布和法令的推行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尽管这套法令比较有前瞻性,却没有办法完全在中国实际推行。
这也足以说明任何制度的调整和改变都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即便是小小的“斤”都没有办法拿出完全统一的标准。
“斤”漫长的演变一直到1959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完成之后才彻底定下来,国家正式颁布法令,将一斤定为500克,一斤为十两。
虽说这一规定与民国十五年时颁布的《度量衡法》相同,但那时的中国却没有能力推行,相差33年,中国的变化却已经翻天覆地,直到这时中国才有能力推行统一的度量衡。
一个小小的度量衡,横跨了从商至今的三千多年才终于定了下来,之所以度量衡的标准一直在变,“斤”的标准一直在变,是因为国家政权的不断更替,这也从侧面展现了我国的历史进程。
由于香港、澳门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归国的时间点比较晚,因此“斤”的标准和大陆不一样,台湾地区则是沿用日本的度量衡。
“斤”的演变不仅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生活风貌,而且也展现出了历史残酷的一面,这小小的数字里面凝结的是从古至今无数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是无数百姓血泪交织的一生,更是一部承载了中国从古至今岁月峥嵘的史书。
飘烟,被未来的风吹散到浩渺的世间,希望未来中国所有的“斤”都能够完全统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