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狂妃央广网西安9月4日消息(记者陈锵)走入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文谢村方园果业的种植园,40亩的猕猴桃树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
“这种是徐香,现在还有点生,9月份就熟透了,口感特别好!”身高1米81的董超猫着腰,一闪身就钻到一棵树下,熟悉地介绍起来。他小心地捧着一颗毛茸茸的还没成熟的果子,眼里透着期待果实成熟的光,那目光里,还藏着他对这一园子猕猴桃的自豪。
2014年12月,24岁的董超从部队退伍回家,就业问题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年轻人有的是闯劲,董超也不例外。“只要肯干,怎么都不会饿死!”董超信心满满地走进社会,可却无精打采地走回了家。学历不高、工作经历缺乏,四处碰壁的董超无奈只能接受父母安排,带上安全帽,成为了一名绿化工程的管理人员。
2020年7月的一天,一则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清查整改的消息改变了董超的想法。父亲创办的眉县方园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保留还是注销?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脑海回荡。雄心壮志在董超心中再度燃烧。
“我想搞搞水果种植!”董超向家人宣布了这一决定。于是,董超成了村里合作社的理事长,白色安全帽变成了一顶草帽,伴着他一头扎进了充满风险挑战的农业创业之路。
“开始光交‘学费’了。”提到董超创业,妻子李涛还是有些嗔怪。创业初期,没什么经验的董超凭感觉选择了当时火爆市场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园的一大半都种了葡萄。原以为会大赚一笔,可没想到“阳光玫瑰”没多久就碰到了“阴天”,行情连年走低,加上种植经验不足,董超赔了个彻彻底底。
这时,李涛拿出了自己的10万元积蓄作为丈夫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董超重新调整思路,就种家乡盛产的猕猴桃。“在部队想当个尖兵,你得先把技能练精。农业创业你想搞出名堂,那就得先把农民当明白。”这次他选择了从种地开始研究,2022年,取得高级职业农民证书的他开始了第二次挑战。
及时跟进市场调研,深入研究土地气候,栽培多型优秀品种,引入水肥一体化设施大棚,建设4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园……日夜操劳让董超的脸晒黑了一个度。
满园的硕果带回了收益,更让合作社在2022年被宝鸡市评为“优秀合作社”,2023年荣获“省级示范社称号”。董超凭着韧劲和钻劲实现了转型,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标杆。
在董超的示范园里工作的,大多都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摘个果子、装个箱、除除草,主要给大家有个挣钱的路子。”董超解释道。老人们的工作不算繁重,也从来不要求赶工,但工资却比外面果园只高不低。
“我是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我应该回馈这里。”董超笑着说。”在董超的经营模式下,这些“老员工”们也都认真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当我自己家的地种!”61岁的老人孙会平提到示范园,笑得合不拢嘴,那里不及是他赚钱的工作地,更是他老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首先是存储运输,再者就是销售方式。”水果易坏,董超不想果园只是在当地领先,他要让他们的猕猴桃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领鲜”。
“三农流量扶持”“新农人计划”等等一系列利好措施让董超打开了网络销路。之前的冷链仓储物流再度扩大,从原来的省内直达不断向周边辐射。“现在已经能够实现全国3日内到达,”董超介绍时,透着满满的自豪。他拿出自己的“小创意”,一张印制着猕猴桃宣传图的提货卡上,除了基本的品种地址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背面的二维码和密码涂层。“手机扫描二维码,刮开涂层,输入地址和密码,直接邮寄到家。”
这是董超的故事,也是陕西新农人的故事。扎根乡村,热爱土地,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讲述着辛勤劳作的陕西故事,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人不负田,田定不负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未来的日子回越来越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