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石秋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松山湖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活力。
相聚大湾区,新年新精彩。日前,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第三期)再次启程,来自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30多名大学生记者相约松山湖,实地感受并记录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探寻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走进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燕岭湿地,迎面扑来大自然的清爽气息,举目四望满眼绿意,耳边夹杂着孩童的欢笑和虫鸣鸟叫声,呈现出一幅十分惬意的生态景象。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曾是一片洪涝频发、河水污浊的地方。过去的十多年来,在东莞市及松山湖的不懈努力下,这里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实现了污水变清流、脏臭之地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水是黑、臭的,像墨汁一样黑,同时臭气熏天。”谈及十几年前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期时的景象,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博士吴鹏举如此表示。
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地6.51km2,由燕岭湿地、中央岛群、月湖、大圳埔湿地、下沙湿地等部分组成,这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松山湖生态园片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地势低洼,过去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污水汇集区、垃圾堆放区和高压线走廊区。吴鹏举形容十几年前这片区域是:洪涝频发、污水横流、垃圾成堆,逐渐沦为人人避之的厌恶之地。
“东莞于2006年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由原来的非环保式发展转化为生态发展,转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吴鹏举谈到,解决生态问题是推进东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治水是解决生态园片区的的核心部分。为了解决水治理的问题,采取“生态优先、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环境修复策略,通过外部截污、清淤扩渠、循环补水等措施,结合污水处理厂和尾水再生利用系统,在6个镇区间构建多功能绿色水系。
燕岭湿地位于松山湖生态园的片区的西北角,在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中处于核心作用。这里紧邻处理周边镇污水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建有全国最大面积水处理人工湿地工程,经过多重净化的达标排放的尾水进入整个湿地公园。燕岭湿地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功能是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高效成功的保障。这里拥有一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反硝化池,预先处理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后,向整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植物池配水。后面的垂直流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再通过河渠的“水下森林”进一步净化,净化后的水用于后面湿地的生态补水和绿地浇灌、道路冲洗、工业用水等。
这样,燕岭湿地的三级净水系统最终使地表劣Ⅴ类污水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实现污水由“浊”变“清”、循环再生利用。
“水生态是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解决好,没有水生态作为一个支撑,没有把动植物搭配好,可持续能力也很差。”吴鹏举表示,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也是污水治理的“有效武器”。
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各种鸟类也用翅膀为燕岭湿地“投票”。经初步观察,这里现观测到的鸟类100多种,还有维管束水生植物超过60种。
此外,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使燕岭湿地公园成为了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每逢节假日,市民朋友在此散步、露营、钓鱼,享受绿意带来的独特心境。
“我们全家都喜欢在周末来这放松心情,一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二来体验一下松山湖生态治理的成果,身为东莞人我们很自豪。”住在附近的居民向女士说。
燕岭湿地公园是松山湖乃至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缩影,这片区域经历了湿地功能退化、恶劣到治理、修复的全过程。随着生态治理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吴鹏举也多次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燕岭湿地将环保建设和公园绿地建设有机结合,在节省用地的同时,还实现了环境保护,有效解决用地紧张的难题。
对于下一步的环境治理工作,吴鹏举建议,一是优化人工湿地配置,进一步提升水质环境质量;二是解决生态入侵问题,维持生态平衡;三是注重景观重修,提升游客体验;四是大力推广自然教育,让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享受生态发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