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敏离婚11月22日是农历庚子年“小雪”,这一天三秦大地从南到北普降瑞雪,尤其是陕北高原还迎来入冬第一场大雪。
科技日报记者雪后奔赴陕北采访,源于榆林市佳县农民种出了亩单产1357市斤的谷子,惹得不少人总想一探“虚实”二探“究竟”。
佳县是科技部定点扶贫县,那里正常年份降水量仅380~410mm,且主要集中在盛夏酷暑,平均降水量只能满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需水量的一半,水份利用率低。受气候、地形、技术等因素制约,当地传统方式种植的高粱、谷子出苗不齐、病虫害较多,亩产始终徘徊在450公斤和200公斤左右。广种薄收是佳县粮食生产的缩影。
“测产数据出来,我深感到震撼,不敢相信啊!”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贫人物、佳县农业科技推广站站长尚武平说,得益于科技部佳县科技扶贫团2017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一项实用技术——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当年我们在佳县3个乡镇4个村试验示范1000亩谷子,选用晋谷29等优良谷子品种,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和2MB-1/4专用谷子穴播机新技术组织实施。秋收时节,经县农技站技术人员测产,1000亩渗水地膜谷子产量翻番,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
“人家(指县政府)免费翻地,免费发种籽,免费发肥料,免费技术培训指导,不间苗、不锄草、不追肥,种起来可省事,收的时候有订单还有保底价,家门口直接装车拉着就走,现款交易,为啥不种地!”金明寺镇王连沟村支书李补孝2017年至今坚持将自己10多亩地都用渗水地膜种了高粱和谷子,光种地一项,每年就有稳定可靠不薄的收入来源。
“今后再也不用考虑外出打工了,我们种地还比打工赚得多!”王连沟孟家山自然村50多岁的农民李守班,2017年种植谷子10余亩,因为用了渗水地膜技术获得翻番收成,其中一地块亩单产谷子1357市斤,名彻晋陕蒙甘宁,个头比前来视察的县委书记个头还高,加之其在村口兴办蛋鸡养殖,他家的小日子过得格外红火。
榆林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星创天地”,企业注册登记地在佳县,主要从事小杂粮深加工与销售。企业法人高维军对当地谷物加工原料品种繁杂而导致的质量不稳定感同身受,因此他对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统一品种种植的模式独有情钟。2017年他们与县内3个村签订了500亩种植示范合同,使用这一新技术种植谷子,实现平均亩产由上年的20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2018、2019直至2020年间,该企业坚持新技术引领扩张原料“地盘”全覆盖,目前拥有合作生产基地5000亩,自有生产基地2000亩。2018年在向王家砭镇豪子沟村基地发放谷物种子时,把本不应发放的老种子当成新品种下发。当年这一地块也遭受特大冰雹袭击,但最低产量仍未低于500斤。按照协议,企业用市场保护价收购了这批老种谷子,每斤亏损6毛钱。一位村干部与高维军事后开玩笑说。“不是老天“帮忙”,新技术让老谷子产量还大,你赔得更多!”
这家“星创天地”,吸引入驻小微企业3家、手工挂面加工大户42户、大学生创客32人,培育企业6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形成自主研发产品7个,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
方塌镇谢家沟村谢明全所在的谢家沟村,2018年种了4000亩高粱,占到村里耕地的40%,村支书谢万生风趣地说:“老百姓赚得起却赔不起,没风险的“买卖”凭啥不干!”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佳县老百姓从不了解、不认可到主动使用该项新技术,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佳县的谷子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不仅不愁卖,还能卖出好价钱。
2017年以来,科技部已将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推广到陕北、晋中北、宁南等更多干旱半干旱地区,累计示范5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公斤。示范推广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开辟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树立了一个“藏粮于技”的科技扶贫典型。该项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姚建民研究员因此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20年度“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