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嫁逃妃斗冷王作者简介:刘永平,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甘肃省西和县兴隆乡麻池坝村人。政协陇南市一、二、三、四届委员,中国绿色时报通讯员,北京植物扦插研究会会员,陇南市林学会会员,西和县林学会秘书长,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西和县委党校课外辅导员,西和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现任西和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造林绿化、林技推广、调查规划、森林经营、资源管理、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等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市厅级鉴定验收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成果30余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 20篇。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次,市级以上表彰奖励6次。
飞播造林,是模拟林木天然下种、采用飞机在宜林地上撒播林木种子的现代化造林方法。它对于人力不及、荒山面积大而集中地区,多、快、好、省地实现灭荒绿化,意义特别重大。我国飞播造林从1956年开始试验,1959年在四川凉山首获成功。甘肃同属早期试验省份之一,从1958年开始到1964年的七年间,共实施飞播造林试验面积25万亩,均因技术和管护两方面的原因,试验以失败告终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林业建设的振兴,以及全国其它省份飞播试验的相继成功和技术经验的不断成熟,飞播造林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肯定成效的同时,把飞播造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国土绿化的重要途径纳入了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飞播造林的开展。于是,我省又从1979年开始重新恢复飞播试验,连续三年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江洛、麦积、左家林场试验飞播造林7万多亩,由于地类和树种选择有误 ,试验仍未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原天水地区林业局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多点试验工作。此时,西和作为陇南山地的代表类型列入了飞播试验县份,相继开展了飞播造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初的十年间,先后在香山、瓦罐庙、白草山、尖山、桃木嘴、乱石山、马家大山、绵岭湾、雷家坪、猿嚎山、云裹山、青崖梁、马圈沟、焦山梁、水关子、萝卜山、老人山和朱山梁等18个播区,开展了飞机播种造林和人工模拟飞播,累计造林面积达25多万亩。播后通过长年封、补、抚、管结合的营林措施,目前所播地段均郁闭成林,现已形成以县境西部香山、中部横岭山和北部萝卜山三大山系为骨架,辐射12乡47村的跨乡连村新型林业基地,使县域森林覆盖面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灭荒绿化达标的进程,彻底地改善了县域森林地理分布均衡的状况,充分地发挥了森林潜在的巨大效益,有效地保障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在长期的飞播实践中,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取得了丰硕技术成果,积累了丰富飞播经验,为全县造林绿化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为了回眸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再现我县林业建设的辉煌,本人作为至始至终参与飞播造林的见证者,有责任和义务把全县开展飞播造林的始末作以回忆详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林业史上的沧桑巨变,以激励后来者记住为全县飞播造林做出奉献的人们。
回顾多年飞播实践过程,西和飞播造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试验研究、应用推广、巩固发展三个阶段。
(一)试验试点阶段(1981—1984年):在西部土石山地的香山山系进行。1981年秋,甘肃省林业厅把原天水地区所辖的西和、天水县和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列为全省飞机播种造林试验单位,开展试验工作。任务下达后,时任县林业局长的李文舟同志,一面向县委政府及时汇报,一面和副局长刘建国、朱惠卿、杨克栋展开酝酿,他们面对突如其来而从未听过和搞过的飞播造林,心里都泛起嘀咕。不搞无法向上交代 ,要搞却忧心忡忡。顾虑之一:用飞机播种造林,对于贫穷落后的小县西和来说,确属破天荒的新生事物,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子可寻,工作开展困难重重;顾虑之二:平时县上开展常规造林工作,技术人才都非常奇缺,更何况是用飞机播种造林,在技术上能否拿的下确实是一大难题;顾虑之三: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不同,飞机在天上飞,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言而喻,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责任非常重大。面对这些疑惑,作为主抓这项工作的副局长刘建国同志,在取得县委和政府的支持后,立即在全系统调兵遣将,时下,担任玉泉林场技术员的我,工作不到一年便抽调到县局,和技术员马尚宏、赵明二同志一道,在县林站站长张光荣同志的带领下,开始进行飞播造林试验的播区踏查工作。从此,西和县正式拉开了飞播造林工作的序幕。
为了科学合理地选择飞播造林试验播区,我们三人在多方搜集飞播造林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按照飞播造林的技术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适宜飞播造林地域的大排查。通过细心查阅全县荒山分布集中地区的图面和文字资料,初步拟定把香山周围作为飞播造林试验区域,并到现场验证了其净空条件、自然环境和社经状况。经反复分析论证,播区最终确定在县境西南香山东侧、原河口公社冯茂、李坪、刘沟、河口四个相邻大队连片荒山区域,向天水地区林业局编报了试验实施方案。1982年春,所报方案获得地区林业局批复,并来函抽调我和赵明二人参加全区飞播造林航标测设工作,我们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经营科林广春工程师的率领下,先后和天水县、左家林场所抽同志一道,完成小陇山林业局左家林场灵官殿播区和天水县苏城公社银关河播区航标测设任务。在熟练掌握勘测设计的技术操作要领之后,随即开展我县香山播区的外业勘测设计工作。县上为配合设计工作开展,专门成立了由副县长蒋仕杰任组长、林业局长李文舟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林业局下设由分管副局长朱惠卿、林业站长张光荣为正副主任的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工作。由于领导亲自带队蹲点,地区委派的林广春工程师亲临指导,我和赵明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所抽调的李清举、赵小林、冯元、杨勤应等工作队员一道,开服重重困难,精心测量计算,严密操作打点,经过月余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香山播区外业勘测设计任务。之后,由林业局副局长杨克栋带领我和冯元到小陇山林业局完成内业设计工作,向省厅提交了《西和县香山播区飞播造林作业设计》。设计作业面积10022。8亩,用种量5286.5公斤。其中:飞机混播油松、云杉和沙棘7554。6亩,用种量3741。5公斤;人工点播油松和华山松2468亩,用种1545.0 公斤。飞播作业由省民航局用运五型飞机承播。飞播作业于1982年6月18日实施;人工点播由副局长朱惠卿领队,我和赵明技术指导,抽调玉泉林场职工吴七斤、侯管业、刘元石等同志为现场员,采用每亩333穴整地密度,对播区边缘农田零星叉花不宜于飞播的地段,于6月下旬发动河口周围群众完成。
实施作业结束后,为了巩固飞播成效掌握飞播造林规律,县上及时成立了香山造林站,调任剡俊为站长,安排我驻扎香山主要负责飞播造林试验效果的观察。在此期间,我在配合站长全力抓好播区常年封护的同时,在播后秋季和翌年春季组织人员采用随机抽样定点实测的方法,冒严寒,顶风雪,实地布设3M x 3M固定样地163个,全面细致地调查了当年出苗和翌年成苗效果。从调查结果得知,所播树种不论是出苗还是成苗,均以油松效果最好,云杉效果较差,沙棘表现不良;播区出苗率达到20 %,成苗情况为98%,成效株数每亩有1067株。并通过对样地调查成效效果的系统归纳和论证分析,由我执笔向省地林业主管部门上报了《香山飞播造林出苗和成苗效果调查报告》。报告从飞播树种林学特性和播区立地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出苗和成苗效果,初步总结出提高飞播成效的基本措施,为后续开展飞播多点试验提供了基础资料。所报飞播造林成效,经省上按国家飞播造林质量评定标准核查,质量评定为“良”, 由此验证了香山飞播造林的成功和试验所取得成效。
香山飞播造林试验成功后,1983年春,省地下达飞播造林多点试点计划,县上又增补何有明、卢义信、刘品玺、陈科、安福来、刘存厚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副局长刘建国、朱惠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试验设计与施工作业工作安排刘存厚、赵明和我具体负责。尔后,在副局长刘存厚带领下,我和姬国栋、赵明一起,在洛峪镇和蒿林乡交界的瓦罐庙、何坝镇和姜席镇交界的白草山两个播区展开试验工作。瓦罐庙播区设计施工由我具体负责,张成喜、剡學峰、赵荣杰等为队员;白草山播区设计施工由姬国栋、赵明、杜长江具体负责,赵小林、李续良、杨勤应为队员;两播区共设计播种面积20227.3亩(飞播11158.8亩、点播9068.5亩),总用种量(飞播5529.4公斤、点播5214.5公斤)。其中:白草山播区,播种面积7739.1亩(飞播4693.5亩、点播3045.6亩)、用种量(飞播2346.7公斤、点播2451.3公斤);瓦罐庙播区,播种面积12488.2亩(飞播6465.3亩、点播6022.9亩),用种量(飞播3232.6公斤、点播3462.7公斤)。飞播作业于1983年6月2日进行,点播作业按设计每亩666穴的整地密度,瓦罐庙播区点播由剡俊负责我技术指导,白草山播区由陈科负责姬国栋技术指导,于6月中下旬全面完成作业任务。整个作业结束后,县上为了便于加强管理,将两播区划归香山造林站统一经营管理,并在充实管护力量的同时,将香山造林站更名为香山林业站,加大了对香山播区的成效观察和新播播区出苗调查力度,具体安排我蹲点,组织李永红、安鸿斌、剡学锋三同志,负责定期观察记载试验工作,通过对瓦罐庙129个样地和白草山124个样地的布点调查,全县第二次飞播试验又取得优良成效。
1984年,省市又安排继续多点试点,县上成立了由王友生、辛心田、刘存厚、朱惠卿、陈科、赵尚文、赵明七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设计与施工指导由我承担。我率领技术员董西和、工作人员王二石,马来顺同志,在苏合和石堡两乡交界的尖山,选择播区进行试验设计,设计播种面积27768.8亩(飞播23417.7亩、点播4351.4亩),用种量15402.7公斤(飞播10250公斤、点播652.7公斤),飞播于1984年6月11日作业,点播在6月中下旬完成。播后移交苏合乡经营管护,试验成效再次取得优良成效,飞播成效相继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试验试点阶段累计飞播5.8万亩,年均两万亩。1984年11月,省林业厅对全省1979—1983年16个播区进行成苗调查,唯独西和瓦罐庙和白草山播区飞播质量评定为“优”,居全省之首。尖山播区出苗和成苗效果,通过我们布设120个样地调查,效果表现最好。为全县大面积推广飞播造林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总结推广阶段(1985—1994年):随着飞播造林试验试点的成功,飞播成效相继受到国家省地有关部门的好评。因此,为了全面弄清不同类型区的飞播造林效果,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和全面掌握飞播规律,全县飞播造林工作由试验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总结推广阶段。此期间,由于自己所学林业、心系林业,并作为技术骨干至始至终全程参与了飞播,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敬责,所以把平时飞播的点点滴滴铭记于心,不未计个人得失,长年艰辛积累资料,坚持自发调查研究。通过对试验试点阶段各播区飞播设计、实施作业、出苗效果、调查成效的系统整理,应用数量化理论,对试验试点播区535个样地调查成果资料,深度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从播区选择、树种设计、航标测设、播量确定、播种时间、地空配合、模拟撒播和经营管理等八个方面,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和成功经验,技术成果曾先后受到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的肯定和认可。1988年,本人所撰“飞播造林出苗效果调查分析”论文,在市级《陇南科技》杂志第一期发表;1989年,“飞播造林出苗效果分析”论文,在国家级《林业科技开发》杂志第四期发表;1990年,由我主持开展的“飞播造林试验研究”课题获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全国北方飞播造林技术协作会在天水召开,会议通过飞播经验总结、交流和评比,我县飞播成效被评榜首,会上省林业厅还授予了西和“全省飞播造林先进县”的荣誉称号,姬国栋、赵明和我三人也评为“全省飞播造林先进个人”。同时,由县上提交的“西和县飞播造林工作总结”,我所撰的“飞播造林试验研究报告”以及“油松飞播区中华鼢鼠生态习性观察和防治方法研究”论文,董西和撰写的“飞播造林间苗移栽补植试验”的论文,作为会议交流材料参阅,并在省级《甘肃林业科技》杂志(甘肃飞播造林专辑)公开发表;同年,我所撰的“西和县飞播造林技术总结报告”,又在甘肃民族出版社发行的《甘肃长江流域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全文刊登;1995年,我所撰“西和县油松飞播区中华鼢鼠习性观察与防治”论文,在国家级《森林病虫通讯》杂志第三期发表。
与此同时,随着飞播技术经验的全面总结成熟,县上历届领导高度重视飞播造林,林业主管部门长年坚持接力狠抓,强力推进成果应用推广,相继在局长姜文珍、朱惠卿、宋双全三位领导的带领下,在继续推广扩大飞播作业面积的同时,对难以开展飞播作业的小面积荒山,因地制宜地采取撒播、点播、补播人工模拟飞播的方法,围绕已播播区向周边辐射,整体扩大播种面积,更进一步地提高造林成效。先后在苏合乡境内的绵岭湾,兴隆、马元乡接壤的桃木嘴,马元乡境内的乱石山、马家大山、雷家坪五个播区推广实施飞播作业10万亩;在洛峪乡境内的猿嚎山、云裹山,何垻、洛峪乡接壤的青崖梁,长道、石堡乡接壤的山坪梁,十里乡境内的马圈沟、水关子梁,石峡乡境内的焦山梁,稍峪乡境的萝卜山,马元、晒经乡接壤的老人山和朱山梁等10个播区,实施人工模拟撒播9万亩,使全县飞播实施范围由原来土石山区的西部香山山系,拓展到了东北和中部的石质山地,新增飞播面积19万亩,使飞播造林面积每年以2.5万亩的速度扩展,从而为实现全县灭荒达标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巩固提高阶段(1995年以后):随着全县飞播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巩固提高飞播成效,促使飞播区域早日成林。全县从上到下,每逢飞播结束,把平日播前的造管并举,转换为播后的管造结合。并从机构建设、经营措施和管护机制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飞播成效的逐步显现。一是在机构建设上,始终坚持播上一片林、留下一班人、建立一个站、长年搞看管的工作思路,播后陆续在飞播集中区域的香山、苏合、兴隆设立了三个飞播管理站。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解决编制,落实队伍,配备人员30余人;二是在经营措施上,林业部门坚持把播区经营与国家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地还林、公益林建设等重点工程相结合,针对飞播造林成苗规律,本着无苗地造、稀苗地补、稠苗地间、天然苗留、被压苗抚、病虫害防的原则,在播区大力开展封山育林、补植补造、间苗移栽、抚育间伐和病虫防治等综合管理工作,整体提高了飞播造林成效,改善了林分结构,增强了森林抗逆性,促进了飞播林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在管护机制上,针对飞播区域农林牧用地镶嵌分布、飞播林前期生长慢、后期防火难和管护任务艰巨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以突出“管”字为中心,通过管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管护工作的建章立制,长年坚持落实县乡村社、局场站点双轨责任制,明确管护制度、管护责任,和乡规民约,使场站专业管护和乡村护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种子落地、明确权属、落实责任、管护到位,保证了飞播播区的早日成苗成林,更进一步地巩固、发展和提高了飞播成效。
飞播造林是模拟天然下种的机械造林方法,由于立地条件不同,多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一整套飞播造林的基本经验。
(一)正确选择播区是飞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求。多年实践证明:播区选择须具备“三适宜”(自然条件适宜、作业地形适宜、经济状况适宜)。选择以分布撂荒地较广,植被盖度适中的荒山荒坡为主,面积在万亩以上,宜播面积不低于80%,播区地形起伏不大、净空条件良好、山权地界清楚、农林牧矛盾小、水土流失严重、造林绿化缓慢的地方进行。
(二)播种适宜树种是飞播成苗成林的关键所在。飞播选择树种时,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造林目的和经营方向,以获得最佳效益;二是所选树种须适应播区的立地条件,做到适地适树,充分利用自然力。实践证明:西和乃至陇南山区,飞播树种选择,海拔2000米以下,宜选油松最佳;海拔2000以上,宜选云杉为好。
(三)提高航标测设精度是保证飞播质量的前提。播区飞播作业航标测设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飞播作业质量的好坏。试验试点中,我们对如何提高航标测设精度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航标测设由起初采用的方格纸量算法改进为编制改算表查表法,最终提升成最成熟的计算器编程运算法。此法是应用计算器程序系统编制航标测设改算程序和坐标增量累加程序进行运算,并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控制精度,不但运算迅速准确,避免繁琐内业计算,提高航标测设功效;而且使航标测设精度控制进一步科学化,功效比常规方法提高5倍,精度达到千分之一。
(四)精选良种合理播量是飞播成败的物质基础。飞播用种质量和确定播量是否合理,会对飞播成效和投资成本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选种和确定播量时,必须做到“五考虑”(考虑提高出苗成苗效果、考虑种子质量优劣、考虑鸟兽危害程度、考虑用种成本大小、考虑气候变化状况),才能合理确定播量。根据实践经验,飞播用种应选国标一级种子,油松种子纯度须在98%以上,发芽不低于85%;播量每亩0.3—0.4千克为宜;云杉纯度85%以上,发芽不低于65%;播量每亩0.4—0.5千克为佳;
(五)把握季节适时播种是飞播成苗的主要环节。播飞造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播期的选择。因此,在选择播期时,必须做到“三适”(适当的水热条件、适宜的生长时间、适合的飞播天气),根据气象资料,分析水热变化规律,在确定播种季节的基础上,按当年气候预报确定具体播期。就西和而言,夏季温高多雨,水热同期共济,极有利于飞播造林,播期宜选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六)作业地空配合是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保证。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种苗分布的均匀度。因此,在播种作业时,空中与地面、播区与机场、播区各航标线之间应紧密配合,做到通讯联络畅通无阻、信号摆设及时准确明显、保持航向严格压标飞行、合理调节播种器开口、把握行高就势作业、出入行及时关开箱、及时修正偏流和移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播种子均匀落地,达到飞播质量要求。
(七)人工模拟飞播是扩大飞播成效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灭荒工作的整体推进,尽快达到全面绿化。多年来,我们在开展飞播造林的同时,对自然条件适宜飞播,但不便飞播作业的宜林荒山,应用飞播成林的技术经验,实施人工模拟飞播,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撒播和点播的方法造林 ,显著提高了造林功效 ,降低了飞播成本,为不便飞播荒山荒地尽快绿化开辟了新的路子。
(八)播后经营管理是巩固飞播成效的根本措施。飞播后的播区经营管理,是巩固和提高飞播成林的一项长期工作。所以,每逢飞播结束,要把建立管护机构、配备管护人员、落实山林权属、明确管护责任、开展营林生产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来抓,长期坚持封山育林和科学育林,按照飞播林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规律,抓实验建档案、抓示范建基地,做到播封管、补抚防的有机结合,不断改善林分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了飞播林由点片向跨村跨乡大范围的整体推进。
(一)加快了荒山绿化速度。西和县飞播前夕,全县近百万亩荒山宜林地没有得到绿化,若按过去以往的绿化速度,需要七十年才能实现全面灭荒的目标。1982年以来,开展飞播造林,15年飞播绿化荒山将近30万亩,飞播净增森林覆盖率高达10%。在历年造林面积中,飞播造林占50%左右,对加速西和绿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成了大片林业基地。通过多年飞播造林,全县形成了以西部香山山系、北部萝卜山系、中部横岭山系为主体的三大飞播林区。这些飞播林区,连村跨乡,集中成片,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十分壮观,现已成为全县的新型林业基地,填补了过去县境西部和北部无林的空白,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森林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三)获得了森林综合效益。西和县飞播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源头山区,对增加森林储备、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良好作用。据有关部门观测:近年来,飞播区域洪水流量下降了三分之二,泥沙含量减少了70%,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到80%左右,年降水量递增了50毫米以上,林区小气候得到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增加,促进了林下植被的恢复和演替,以及土壤改良和肥力的提高。河流沿线过去被洪水冲毁的河滩农田,如今又重新恢复生产,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同时,林区营造林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解决了烧柴用材,森林的三大效益日趋明显。以后,随着林龄的增长,飞播林的效益将会愈来愈显。
回顾过去,飞播造林成绩显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广阔。面对辉煌成就和未来挑战,我相信:有县上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有林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西和的飞播造林事业,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再接再厉,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再现辉煌。因此,现针对目前的县情和林情,为进一步解决好现有飞播林树种单纯和抚育欠账问题,积极探索次生林的飞播改造,促进飞播事业向纵深发展。建议今后应按“巩固、提质、增效、发展”的八字方针,以科技兴林为先导,在全面开展抚育间伐和林分结构改良的同时,继续扩大飞播造林的试验范围,全方位提高飞播林经营的管理水平,促使全县飞播事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取得新的成果,再上新的台阶,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