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网“地里积水多,机器下不了地,玉米熟了,只能人上”……紧急时刻,“排涝突击队”来了,“秋收帮扶队”也来了。各地出台各种帮扶措施,党员干部带头下田帮农民秋收秋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平原地带排水沟等不畅通,需引起重视。
在济阳区回河街道寺前刘村,尽管雨过天晴,地里还是插不进脚,脚踩上去就像被粘在了地上。正在作业的履带式收获机却如履平地,成了农田里的“明星”。济南市农业农村局9月底下发紧急通知,优先补贴履带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型机械最高能补到三分之一”……如何完善细化农机应急机制,需进一步思考。
玉米收起来,晾晒和烘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水分大,必须尽快晾晒好。”秋收中,烘干设备也成了“香饽饽”。我省各地为了保证玉米颗粒归仓,在烘干方面加强组织。有的地方专门出台奖补措施,按照每烘干一吨玉米补贴40元的标准,对烘干合作社、企业进行补贴,种粮大户只需持身份证即可前往烘干……袁本刚下决心购买烘干设备,上3组120吨的烘干设备。他希望补贴比例能有所提高,同时烘干设备一般占地面积大,农业设施用地比较紧张。
今年部分地区小麦播种要推迟。省农科院专家提醒,晚播要注意浅播,差不多离地面2-3厘米就能保证出苗晚,晚播麦田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寒露以前播种的一般每亩播种15-18斤,一般适播期之后每晚播种两天增加一斤,但11月之前每亩地最多不要超过35斤……一位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地增加10斤播种量计算,1000亩地得多支出1万斤种子,以一斤2.2元计就是2.2万元。“好在供种不用操心,是县里统一供种。”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9月以来,山东多地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部分地块土壤水分饱和,甚至出现农田积水,对秋收秋种产生不利影响。
秋雨连绵中,全省各级各地行动起来,多措并举保秋收秋种。记者蹲点济南市济阳区、东阿县、齐河县、临清市等地,记录田间地头秋收秋种一线故事。
“过去都用收获机,这点儿地两三天就收完了。今年地里积水多,机器下不了地,玉米熟了,只能人上。”齐河县胡官屯镇吴集村朱树青说线日还在地里忙活,自己家和婆家一共20亩地,5个人忙了半个月。
“轮式收获机进不了地,拖拉机也进不了地,太湿了。”东阿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科长刘传涛说,为了把田里掰下来的玉米运出去,东阿县一户村民把无人植保机改成了“运输机”,从地头吊着两个水桶往外飞。
紧急时刻,“排涝突击队”来了,“秋收帮扶队”也来了。各市迅速行动,出台各种帮扶措施,组织人员力量,党员干部带头下田帮农民秋收秋种。
“你看见泡在泥水地里的那些人了吗?第一批下水帮俺们掰棒子的,就是这些党员。”临清市老赵庄镇后丁村村民周世平说,“我家地多,心里急。镇上的党员先锋队帮着抢收,人多力量大。一块儿挖排水沟,将掰的玉米放在脸盆里,顺着水流往地头拉。装车后,运到收粮点卖。今年玉米价格不错。”
齐河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本刚10月10日发了一条朋友圈,是齐河县关于实施玉米收获补贴和深松补贴的公告,“凡是10月15日前收完的玉米,每亩补贴20元,真金白银帮我们。”袁本刚说。
记者在蹲点采访中,多次遇到一线的专家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包县包乡、进村入户、深入田间指导农民抢收抢种。在济阳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济南市成立了6个“三秋”生产督导组,分片包干区县,督导秋季作物“抢收”和科学晾晒。
近期连绵降雨,是导致田地积水的主要原因。东阿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黄绪甲说,这些年,的确没有见过这么多秋雨。东阿县9月的降水量311.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44%,截至10月10日降水量达到了356.7毫米。济阳区降水实况显示,今年9月降水量157.1毫米,突破1962年建站以来9月历史极值,10月截至10月10日14时降水量117.9毫米,突破1962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极端雨水天气,给农田排水带来不少难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平原地带排水沟等不畅通,也需引起重视。从往年气象数据看,山东秋季较干旱,所以很多农户琢磨怎么存水留水,却对排水困难估计不足。
有专家提出,应加强大田农业排水沟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开挖维护,确保来年再遇到这样的极端天气可以把更多水排出去。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宗新最近在全省多地查看玉米受灾情况,德州市陵城区、齐河县的高标准农田,由于水利设施完善、排涝给力,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到位,万亩玉米依然高产在望。
10月13日中午,济阳区回河街道寺前刘村,一台崭新的履带式收获机正在田里作业,车后的拖斗不时把刚割下来的整穗的玉米倒入运输机。
尽管雨过天晴,地里还是插不进脚,脚踩上去就像被粘在了地上。正在作业的这台履带式收获机却如履平地——这种看起来底盘像“坦克”一样的收获机,成了农田里的“明星”,不时有村民过来观看。
“刚买的新机器,轮式收获机没法用。”济阳区五谷丰登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承立10月3日下单了一台履带式收获机,10月4日就开始下田作业,从早到晚,十来天时间收了400亩。
东阿县牛角店镇,青源家庭农场的1000亩大田还有800多亩等着收割。“小户还可以找人帮忙,大户必须有机械。”一天晚上九点多,农场负责人张青收到刘传涛的微信,告诉她刚刚协调了一批履带式收获机,需要的话抓紧对接农机公司。“这么晚了,还在为我们收玉米操心。”张青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履带式收获机很抢手。”临清市老赵庄镇王集村村民冯西俊为了找履带式收获机颇费周折,“我先自己打电话联系,发现机器早租出去了,最后找到我们村支书。村支书在朋友圈发布募集通知,并且提供免费食宿,到高速口去迎车入村。镇上也连夜统计机器需求。第二天下午三四点,机器就下地了。”
履带式收获机由于可以雨天作业和稻田作业,南方使用较为普遍,相对干旱的北方往年则很少用到。田地泥泞,今年秋收,各地想方设法调配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到10月7日,临清市调配各类玉米收获机2100余台,通过平台发布等方式调拨履带式收获机33台。东阿县农业农村局紧急组织调配了200台履带式收获机,“有淄博的、滨州的,还有从南方协调来的,有农机公司直接到淄博的一家农机生产企业等着机器出厂。”刘传涛说。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9月底就下发紧急通知,优先补贴履带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型机械最高能补到三分之一。”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光煌介绍,济阳区还出台政策,直接对履带式收获机作业进行补贴,自10月7日至15日,对履带式玉米机械作业农业服务组织给予每亩补贴50元,“这样能刺激大型合作社尽快购置农机,也能帮助小农户降低收割成本。”
“还以为履带式收获机要涨钱,结果不仅没涨价,还抹了零头,政府帮着出面协调,就是好。”临清一位农民说。不过,在一些地方,履带式收获机租用价格因为市场紧俏也水涨船高。“机收成本高,原来70块钱就能收一亩地,现在履带式收获机最高200块钱收一亩地。”有农民告诉记者。
为保证秋收,各地探索改装农机,也成为一种办法。一家农机生产公司提供拖拉机改装三角履带的服务项目,通过增大轮胎(履带)接地面积,使收获机能在潮湿泥泞地面正常行走作业。在济阳,五谷丰登专业种植合作社把简单改装后的四驱拖拉机开进了田里,专门用来运输玉米。
李宗新也在关注履带式收获机的情况,他了解到有的厂家现在下单要到1个月后才能拿到货。“宁肯备而无用,不能用而无备。”张光煌认为,这种在北方并不常用的履带式收获机,让种粮大户或合作社都采购并不现实。如何完善细化农机应急机制,需进一步思考。比如,可否以镇或县为单元,统筹好一地应急农机分布情况,用好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便于在关键时刻调得出、冲得上,保证紧急之用。
10月10日上午,东阿县牛角店镇胡庄村,人们在赶制“玉米栈子”,一种用钢筋支架支起来的晾晒架子,两三米高,网状的钢丝绳便于通风透气。张青走到广场上查看正在晾晒的玉米粒。“水分大,必须尽快晾晒好。”
在东阿县大桥镇赵庄村联创农服中心,3台大型烘干机正在连轴作业,20多米高的烘干塔组矗立在地上,一辆卡车上工人正在把烘干好的玉米粒装车运走。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中心有一台湿塔,两台干塔,总容量150吨。烘干塔单次作业60吨,需要6-7个小时,如果水分比较大,作业时间8个小时。这样的烘干设备东阿县共有36台。
“我们也想上设备,问了一下价格太贵了,一台就要上百万元。”刘承立说,虽然有农机补贴,但至少也要花费30万元,关键是一年就用一次,长时间闲置,不划算。刘承立比较自豪的是4000多平方米的大晾晒场。“我们这个晾晒场是用农村闲置土地改造的,属于符合标准的农业设施用地,上级很支持我们。这个晾晒场,今年起了大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各地为了保证玉米颗粒归仓,在烘干方面加强组织。有的地方专门出台奖补措施,按照每烘干一吨玉米补贴40元的标准,对烘干合作社、企业进行补贴,种粮大户只需持身份证即可前往烘干;有的地方组织召开玉米烘干现场会,对玉米机械化烘干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和推广培训。
袁本刚下决心购买烘干设备,上3组120吨的烘干设备。他希望补贴比例能有所提高,同时烘干设备一般占地面积大,农业设施用地比较紧张。
张光煌建议,一方面各地可探索加大粮食烘干设备补贴额度,增加烘干设备保有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另一方面应研究小农户适用的小型粮食烘干设备。“一般农户几亩地,几千斤粮食,应聚焦这种小而美的服务设施研发。”烘干设备也属于农业机械,但是对于北方而言应用场景有限。记者采访中发现,章丘区一家庭农场曾在3年前购买了一套烘干设备,这些年一直没大用,今年的利用率最高。烘干设备占地面积大、价格高,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恐难应对突发极端天气。如果能按烘干塔单次加工量,测算出辐射区域面积,按储备农机来进行政策引导和购置,既可防止一哄而上,也能避免规模不足无法满足特殊情况需要。
往年这个季节,10月11日-13日左右,小农户就已经把麦子种到地里了,种粮大户一般在15日-16日前后播种,但今年小麦播种要推迟了。“看地里的墒情吧,可能‘霜降麦’,也可能‘立冬麦’了。”刘承立看着正在收割的玉米地,若有所思。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宾刚从邹平等地指导回来,他发现有的农户在收割玉米的时候一并粉碎了秸秆。他提醒要注意“散墒”,就是让土里的水分充分蒸发,而秸秆粉碎还田会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他建议秸秆先留到地里,不要直接粉碎还田。今年底墒充足,有利于缩短播种到出苗的时间。“晚播要注意浅播,差不多离地面2-3厘米就能保证出苗。”
记者在田间采访中,多次遇到了各地派出的技术专家服务队。“每亩要多种5-10斤,注意预防茎基腐病,最好还是包衣拌种。”10月13日,记者在济阳区回河街道,就遇到了济阳区农业农村局的干部带队下田进行技术指导。
袁本刚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地增加10斤播种量计算,1000亩地就得多支出1万斤种子,以一斤2.2元计就是2.2万元。“好在供种不用操心,是县里统一供种。”
张光煌告诉记者:“济阳是统一供种(团购),由区农业农村局种子公司负责统一安排,老百姓享受批发价1.7元/斤,除自己安排制种基地(制种村)外,还调进济麦22、鲁原502、济麦44等优质小麦良种,保证用种基本没问题。”刘承立说,由于是连片大面积的育种地,他每年从济阳区种子站接收种子,收获后直接卖给育种站,价格比市场上高。“这样比较省事,包衣也是育种站都做好了给我们。”
张宾建议晚播麦田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寒露以前播种的一般每亩播种15-18斤,一般适播期之后每晚播种两天增加一斤,但11月之前每亩地最多不要超过35斤。对于品种的选择,可以考虑济麦44、济麦106、济麦22等一些早发性强或者生产中综合抗性强、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也可以选用一些早熟的品种,例如济麦17等。
“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张宾也用农谚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小麦整地播种期间要注意提高整地质量和技术到位率,做到适墒播种,建议土壤暄松或地表裂缝较多地块在早春小麦拔节前进行划锄。
“农业的种植管理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也要有统筹思维。”李宗新认为,“如果今年小麦种得晚,那么也会挤压明年玉米生长期,所以明年的玉米品种就要考虑早熟或者中熟的。”这次极端天气下的秋收也给育种方向提了个醒,就是应该趋向多方向育种,全方位储备多类型的种质资源和品种。近些年来,玉米育种方向主要是面向高产、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等性状,也选育出诸如登海605、鲁单9088、鲁单510、立原296等优良品种,相对忽略了综合性不错特别是抗病品种的选育。“藏粮于技,根本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像受气候影响较大的抗旱、耐涝、抗病等品种的选育和抗逆减灾技术也都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储备在身,关键时候用之则有。”李宗新表示。
本报济南10月17日讯 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17日17时,全省秋粮已收5869.4万亩,占89.8%,其中玉米已收5491.8万亩,约94.2%。枣庄、济宁、临沂、聊城、菏泽、济南、淄博、泰安、日照、德州玉米收获基本结束,除青岛、威海外,其他市均收获8成以上。
“三秋”生产事关今年粮食丰收和明年夏粮生产,事关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局。面对持续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9月26日开始,省农业农村厅陆续派出多个工作组,赴济南、济宁、德州、聊城、菏泽等9个农田积水较重的市,指导各地做好农田排水和“三秋”生产各项工作,做到灾情不解除,督导不结束。
各地不等不靠,对于已成熟地块,抓住晴好天气窗口期,组织机械及时抢收;农田渍涝严重地块,一方面组织抽水机、水泵等机械上阵,做好积水农田排涝工作,为收获机械进地作业创造适宜条件,另一方面,迅速调集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突击抢收。截至10月17日17时,全省累计上阵玉米联合收获机12.31万台,玉米机收4690.5万亩。
秋种方面,对墒情适宜地块,各地最大限度加快播种进度,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对因田间积水、土壤湿度大造成播期推迟的地块,各地根据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印发的《全省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合理选用早熟品种,提高整地质量,视情加大播种量,播种时施足底肥,抓好种子包衣等,为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为着力解决“三秋”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困难和问题,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10月11日起一直到秋种工作全面结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采取驻地蹲点方式,分片包干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协助当地制订与当地生产情况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方案,助力打好“三秋”生产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