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剑之裔初夏时节,行走在固阳县下湿壕镇后脑包村,缕缕药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黄芪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翠绿的新衣,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固阳县地处北纬41°黄金纬度带,土壤质地独特,高原气候凉爽,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是全国知名的黄芪道地优产区, 被中国中医药协会命名为“正北黄芪之乡”,特别是下湿壕镇,农民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种植黄芪,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在轮茬和育种上取得突破。
如何突破传统种植的瓶颈,2022年开始,下湿壕镇试点以直播方式仿野生种植黄芪,并依托中央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下湿壕镇中草药黄芪育种基地。
“这一排排的试验田有何不同?”在黄芪育种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的黄芪地,界限分明,且都有立在地头的“身份证”。“这里边可是大有说道,我们这18块试验田,分别按照施肥的比例和播种季节的不同进行分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种植黄芪,但有何区别?如何选择合适的有机肥?量和时机如何把握?我们的育种基地就是要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的试验田,探索最科学合理的黄芪种植方式。”下湿壕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吕晓峰这样回答。
据了解,这些坡度明显的地,是流转当地农民的退耕还草地。“这块地是村里王占山的,因坡度大,接近撂荒,我们仿野生种植黄芪试验正好需要,就按一亩地60元流转,一次性就付了10年。这样的坡地,育种基地共流转500亩,由国药集团种业公司提供优质“蒙古黄芪”种源,订单回收优质黄芪种子,由中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全程指导种植。”正在田间查看黄芪长势的当地种植专家王官清说。
王官清介绍,当地人有个说法,黄芪三年不回家(不起收),就视为野生,种植的时间越久,黄芪的产量越高,品质越佳。基地试验的蒙古黄芪二年后才开花结籽,种植三年以上的黄芪,既可以采集黄芪种子,也可以因质优而畅销且价优。为此,当地仿野生种植的试验田,划分了3—5年生长期不等的区域。待对不同生长周期黄芪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后,再引领农民科学种植,从而解决黄芪轮茬难、种植成本高等问题。
正在基地进行田间管理的农民秦高栓称自己是来“偷艺”的。老秦自家种有15亩黄芪,去年每亩收入2000多元。“我家从爷爷辈就开始种植黄芪了,种了大半辈子,也没摸出个门道来。在这里,有一份打工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想看看专家们是怎么种的,我也想能再多种点儿!”提起常年基地务工的原因,老秦说。据老秦介绍,像他这样常年在基地务工的农民有20多人。
“随着41°固阳献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固阳黄芪也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的新路子。通过试验,我们将持续发动周边农户使用优质黄芪种子种植优质黄芪种苗,以仿野生种植模式,带动当地黄芪产业的发展。并在满足市本级种子、种苗供应基础上,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让固阳优质的黄芪种子、种苗走向为更多的农民带来收益。”下湿壕镇党委书记贺志勇说。(邸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