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寻妻门在此,首先要代表参赛的每一位学生、专家、评委、建筑师感谢安吉政府为参赛的各国院校提供了一个“在地”展示创造力的平台,同时,要感谢茶荟集团,因为你们的慷慨赠予和社会责任感让创意的种子深耕发芽,并让参赛学生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同时还要感谢
以艺术为生产力,以文化生态为引领的乡土建设已成为了当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2021安吉|国际竹建筑设计大赛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收到来自世界各国院校贡献的九十余件参赛作品。本届大赛主题“道法自然,构筑东西”。旨在遵循自然法则,在自然中呈现美学,融入人文,同时在构筑中探讨营造学与建筑学、低技术与新技术、自然材料与新型材料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并以此为契机探讨艺术介入乡村使竹材应用成为更广泛可持续的议题;一种现象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如何激活乡村?使其产生具有内生力的理想家园,路径各有不同。八年前,我在龙泉宝溪乡策划的竹建筑双年展。与来自世界各地十一位建筑师,以场所精神,乡土建设为主题,创导“在地”、“低技术”、开启民智,历经四年的践行,我们逐一实现既定目标,宝溪乡也从“守望”,走向了觉醒复兴之路。如今江南乡村大地,四季皆景,风清水长,宜居、宜游、但城乡间文化的落差却日益加大,如何以国际视野为背景,通过当代的艺术、设计介入乡村,解决城乡间的二元结构,弥合城乡间现存的文化鸿沟,依然是眼前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个问题,为乡村赋能,共创美好家园成为此届国际竹建筑设计大赛的愿景,参赛的各国高校及四位建筑师开始聚焦安吉上墅乡,通过他们“创作一一建筑、公共艺术表现多元文化融入在地,缝合城乡间隙,构筑起一个共同的家园的无限可能性。综合多达百件参赛作品,对我而言就是一次学习和梳理。
一,学生的整体创作,作品在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同时,表现了他们对历史感知、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趋势的想象,其多元和丰富令人惊叹,他们中绝大部份作品摆脱了以往参赛作品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有形无实或模仿挪移,创作自觉关注“在地”,诠释建筑、公共艺术与乡村内生关系,同样,超越蓝图表现日常、享受自然身心愉悦已成为了他们创作的路径。
二,参赛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竹的精神物理属性,并有意识地在设计的形态上,回避了竹构造型常见的“经典”,有的作品已经有意识的表达建构美学,发现建构中的“光“所带来的视觉体验,从“风“的声波中发现有维度的听觉,并在触觉中获得人与物与空间的交互关系,如果要创新有质感的乡村空间,不容置疑这些作品为建造、工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另一个重大的突破在于同学们的作品。在贡献开放性思维同时,作品表现出足够的对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的尊重。他们在创造乡村环境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同时也在实现一个目标。建筑、公共艺术如何转译为乡村的文化生态,同学们的作品清晰地传递了乡村社区的空间意识,并对这些特定空间赋予了文化、记忆、社会性---公众的参与和体验。
评审委员会主席沈康院长:谢谢葛老师,谢谢组委会,也谢谢各位评委,把今天这个评审程序顺利完成。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次竞赛水平很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今天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或者说评选出的名次并不是很重要。我觉得这个评奖过程蛮值得我们回味的,当我回看这次参赛作品,发现参赛单位对竹子的运用、材料属性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理解,在创意方面有明显的表现,开放性和多样性都特别好,这是本次大赛一个整体的面貌。今天的评审,我们老师把那些认为平庸和常态的作品放在了靠后的位置,而把一些可能还不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会顺利的作品挑选了出来。所以我会说,今天的评选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也许我们评选出来的作品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巨大的挑战,但它是一个导向。不管是公共艺术组还是建筑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具有开放性的,对材料应用的可能性,不仅可以把竹进行热弯,还能把它们串起来,可以把它作为围护材料或支撑材料,或者作为其独特的连接方式等等。我觉得今天在对材料的认知和理解上已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但也正如方海老师所讲的,这方面是我们在目前教学里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较为生涩,但这不是问题,这些恰恰是我们这次大赛的目的,大赛能够起到促动和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创意,我强调今天只是一个过程,我非常期待接下来实施的这个过程,我想这个过程既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充满挑战的。
评审委员会委员邵健院长:这次总的感受是学生以创新方式呈现出来的参赛作品水平不错,参赛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都是有的。我提一点想法,我认为这次竞赛实际上是一个竹构建的大赛,虽然有些作品评选出来了,但我感觉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会有难度,是不是能够让学生在关键的构造节点上有一个1:1的呈现,不要全做,就做1到2个节点,体现出材料是如何连接的。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用真实的照片记录下来。
评审委员会委员黄耘院长:我觉得这次竞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特点体现在挑战创新,让学生从材料和结构同环境的关系进行思考。很多参赛作品有突围和创新的可能性,它的意义在于转型。
评审委员会委员方海院长:我体会比较深的是,因为这次主要是学生的方案,在我们教学里对材料的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来弥补这方面的内容,这次竞赛给了我们一个警钟和提示。这方面是在我们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缺憾,跟欧、美、日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次竞赛时间紧了点,创意是都有的,但是怎么来落地,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评审委员会委员意大利建筑师马儒骁:本届参赛作品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作品都很有趣,评审工作具有挑战性。
我作为大赛的海外顾问非常荣幸能与葛千涛工作室及其团队合作,我们共同邀请了全球诸多大学参与此次竞赛。
我认为此次竞赛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赛作品形式多样,建造方法各异,作品提交的绘制方式也各不相同,参赛者能够相互借鉴与学习。
至于评审,主要从创新性、可实施性、合理性、艺术表现方面考量。创新性和可实施性对于学生而言都是较有难度的,因为这两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竹材应用和建造经验。合理性也非常重要,我在评审中,对于场域、尺度、当地文化等方面都有考量。艺术表现虽然只占10%的分值,但非常重要,它需要平衡之前的各项要素,才能完美呈现。我认为评审标准设计的简明扼要,具有专业性。
最后,祝贺所有参赛院校的师生团队,感谢安吉县人民政府为年轻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下一代接触到竹建筑,了解竹材应用于建筑创造了机遇。
评审委员会委员比利时建筑师高仕棠:看到参与者对这次大赛如此感兴趣,并产生这么热烈的反响是多么的令人兴奋。 这些针对不同点位设计的参赛作品具有多样性和独创性,我们将很快在这些点位上进行建造。 所以,首先感谢所有申请参加比赛的人,看到你们的创意作品是一次很棒的经历。
这次比赛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您能提交设计方案并有机会看到它们的建造是非常罕见的。全世界对可替代的可持续建筑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竹材应用将是应对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虽然竹子越来越受欢迎,但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并且在建筑界也经常被低估。所以,如果你想通过竹建筑来促进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展示其潜力。因为大赛正是以探索如何创新应用竹材、提升其实用性以及其在建筑领域的突破为指引。本次竞赛的主要目标正是:展示竹子如何创造出创新、实用、伟大的建筑以及与城镇的交互。
现在,我们收到了大量提交的作品,与评审团一起完成评审工作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我寻找的元素是“独创性”:对竹子的应用有新的想法;“创新性”:设计师所追求的创新品质是什么,他们是否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东西;“可实施性”:虽然你可以用竹子做很多事情,而用钢铁或石头等其他材料做不到,但你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所以对于某些项目,我们真的必须要有想象力才能弄清楚如何实现它们。但是对于最终获胜的项目,我们非常有信心,如果我们将现有团队的所有技能和工艺结合在一起,一定会取得最终的成功。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寻找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情感”:那些感人的项目,除了这些实际的限制外,还讲述了竹子独有的故事,显示出高品质空间,成为人们去后想再次去体验的项目。
我想祝贺所有入围的获奖参赛者,也非常期待看到完工后的作品,并希望能够在疫情结束后尽快来到安吉。
我还要感谢比赛组织团队的邀请以及为这次大赛所做的工作,当然还有参赛者和获奖者出色的作品。祝贺!
评审委员会委员日本建筑师前田圭介:当我回顾自己作为本次比赛评委的经历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们提出的高质量建议以及建筑和艺术装置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也被很多同学以不同的方式捕捉和利用竹子的特性所感动, 如同质构造和强大而灵活的特性。此外,通过由天然竹材制成的结构所提出的建议似乎对现代工业产品所创造的标准化城市场景具有一定的反思,这使得这次比赛更加有趣。学生们的设计帮助我思考,未来用天然材料建造建筑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评判时,我优先考虑通过利用竹子的特性,在建筑形式、结构、作品、位置等方面在人工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关系的设计。我欣赏那些创造互动关系的设计,这些设计有助于建筑丰富周围环境。我总是试图从现代数字技术和人类模拟感知两个方面考量设计的重要性。这将引导我们去探索新的建造方法,并克服随之而来的挑战。
因此,我最后想说的是,我想挑战所有学生,让他们继续思考竹子结构将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存在。作为快速生长的材料,竹结构能够通过用新竹子替换旧竹子的方式使其在各个位置保留多年。请尽量思考用竹子制成的结构如何能够长时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感谢各位院长,感谢葛老师为这次大赛做的大量的工作。我能够感受到这次大赛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大赛,它在探索本土文化的振兴和自信,尤其体现在安吉在重组竹加工和未来的应用,国外建筑师对重组竹运用于公共建筑比较多。目前,在建筑上使用原竹较为普遍,但是在安吉,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次竹建筑设计大赛的举办,其实是对竹产业的认知和了解起了一种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