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宠名门小夫人初冬时节,暖阳高照,走进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红瓦白墙的洋房整齐排列,苗圃里花卉苗木依然生机勃勃,库房里工人正在打包,库房外货车等着将包装好的各类花木绿植运往快递站点……
近十年来,聚贤村立足花木产业,加快“触电上网”,将各类花木绿植销往全国各地。在无数包裹寄送与货车往来之间,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日子愈加富裕。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欢迎新进来的花友,没有关注我们的可以先关注一波。今天还是上绣球、茶花……”打开淘宝账号“小默花卉”,一盆绣球花出现在镜头前,主播正热情细致地为观众讲解绣球养护知识,“货架”上陈列着夏洛特公主、纱织小姐、万华镜、鸡尾酒、细高跟、爱莎公主等多个品种的绣球花。这个小小的直播间,依托聚贤村花木产业,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小默花卉”直播基地负责人杜恒飞介绍,自己的创业要从2010年算起。“那时村里有不少人种花木,父母也种了十几亩。我看到有人开网店卖东西,就想也开一家试试。十几年前做电商的人非常少,没想到真能卖出去东西。”
依托父母的花木基地和附近的花木市场,杜恒飞大着胆子在自己的淘宝店铺上架了几十款宝贝。随着一个个链接被拍下,他尝到了电商创业的乐趣。“其实那会儿爸妈不赞成,他们认为我成天盯着电脑不务正业。”杜恒飞回忆,当时主要销售小盆栽,客单价约20元。“虽然销售额一个月只有四五千元,利润大概两千元,但自己很有成就感。”
随着店铺销售量平稳增长,杜恒飞的店铺宝贝也逐步增加到三四百个,还雇了几名工人专职打包。当电商开始在村里普及开来,越来越多花木上架销售时,他又“逆流”而行,将宝贝缩减至十几类。“大家都做电商,我们就没了平台优势。后来就专售绣球、兰花、茶花三大类,细分有100多个品种,主打的是十几个高端品种,客单价高。”
2019年,敏锐捕捉到直播电商的崛起,杜恒飞又果断引进直播销售手段,成为聚贤村最早涉足直播销售的创客。如今,他的创业基地共有4名专职主播。“一般一部手机就能讲解,除了讲宝贝,也讲怎么养花。有时即使客人不买,也能听一些养花知识,所以我们称观众为‘花友’。”
创业十余年,“花木+电商”的经营模式让杜恒飞收入不断攀升。“村里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机会,能坐在家里就赚到钱。而且,销售淡旺季分明,给人一种自由感。”他表示,未来会更加注重诚信,同时选品进一步精品化,尝试引进铁线莲等高端产品。“希望村里能给年轻创业者多提供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带我们多出去交流。”杜恒飞说。
聚贤村位于庙头镇以南2公里,花木大道、扎新路穿境而过,全村400余户从事淘宝电商。
不过,十余年前的聚贤村并非这般光景。“那时,大家也种花,但种了卖给其他老板,相当于‘后厨’,不做前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只有几万元。”聚贤村党委书记陈星星介绍,依托特色花木产业,近十年,聚贤村着力发展电商,让绿植从田头直接搬到消费者家中。
陈星星本人便是从电商创业队伍中走出的返乡创业新村干。“我们的电商从2014年起步,当时还是跟新河一位同学学习的。”陈星星介绍,聚贤村采用“支部+电商”形式,村干部带头创业,鼓励部分年轻人同步接触电商,进一步激发花木产业内在动能。略有成效后,村集体牵头成立电商志愿服务队,组织一批起步早、经验足、理念新的电商示范户为有创业意愿、遇到困难的电商们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更多本村居民返乡创业。“开始我们做淘宝店、天猫店,后来是京东、拼多多,到了2019年我们又尝试直播。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种花木,一半以上做电商。”
除了鼓励个体创业,聚贤村还紧抓机遇推进村企联建。2020年以来,聚贤村与花木龙头企业“苏北花卉”牵手合作,流转部分土地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又带动了小花木种植户转型升级。公司与村委会签订用工合同,吸纳420名劳动力进企业工作,平均月报酬3800元左右。
“花木+电商”的发展模式,让聚贤村线亿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21年,聚贤村人均纯收入升至2.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3万元。随着电商产业的不断壮大,村干部在换届后也实现了年轻化。如今村“两委”共8人,平均年龄30岁,大专以上学历6人,全部拥有创业项目。
陈星星表示,未来聚贤村将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引导部分村民种植高端产品,打造聚贤自己的花木品牌;依托花木产业,盘活部分民居打造民宿和农家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进一步释放美丽经济的活力。
尽管村民富裕已见成效,但乡村振兴依然在路上。陈星星分析,包括聚贤村在内的苏北乡村目前普遍存在的短板是思路闭塞。“我们的乡村干部应当多出去交流学习。就拿村图书馆来说,尽管村集体有这项资金,但以前从没想过要做这项公共服务,后来我们的干部到宜兴去参观学习,得到了启发,回来以后才实施的。”
左手举起一小盆郁郁葱葱的春羽,右手抓起半张报纸,麻利地将报纸卷在春羽四周,再在下半截贴上一层保鲜膜……不到10秒钟,仲伟扬便打包好一盆绿植,放进塑料筐里。其他工人将为这些小盆栽封好打包纸盒,贴上发货标签。
今年56岁的仲伟扬是土生土长的聚贤村人,在村里种过地、在外做过工,5年前回村,如今在儿子的电商基地里帮忙拉货、打包。
“没想到村里变化这么大,我住回村里才感觉到。”仲伟扬一边包花,一边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靠种植家中的6亩多地,一年能赚上四五千元。到了新世纪初,他前往苏州做瓦工,一年能赚上四五万元。最近几年,儿子的花木电商生意越做越好,他被“拉”回家帮忙。
“刚开始,我还不相信网上卖东西能卖出名堂,没想到如今家家户户已经靠电商富起来了。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住上两层小楼,十家有八家开上汽车,还有人家有两三辆车。”仲伟扬说,随着电商发展,村里不少花木基地需要招工,即使六七十岁也能找到工作。“我们虽然年纪大、识字少,但凭着吃苦耐劳一个月也能赚5000块钱。老两口一个月加起来就有万把块,好日子就在家门口。”
除了眼见村里花木生意越做越红火,仲伟扬还切实感受到村庄环境的改善。“十年前,村道还很窄,大部分是土路,没有路灯。现在都是水泥路,装了路灯。”他介绍,随着村里农房改善工作的开展,自己也交了17万元住进了新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十几年前住的是老瓦房,晚上上厕所要出门蹲旱厕。现在家里装上了抽水马桶,还没有味道。”
江苏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吕永刚:
聚贤村花木“触电”是苏北农村电商蓬勃兴起的典型,致富效应可圈可点。启示有三:一是乡村产业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大市场,产品虽植根于乡土,但有机嵌入外部经济循环,在需求牵引下持续优化产品类别,小产品就能撬动大市场;二是乡村振兴要保持开放思维、学习心态,勇于打破视野壁垒、思维局限,在自我超越中实现竞争力升维晋级;三是乡村发展要有打造品牌的胆识与睿智,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是探索、形成并确立特色竞争优势的过程,是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