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阳茶叶的发展轨迹二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1 0:19:46 | 【字体:小 大】 |
北邮李伊娜信阳茶业的发展轨迹,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那这条曲线几乎就是一个“V”字形。新中国成立前夕,曲线达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复苏,20世纪80年代才急剧回升。
据黄执优先生回忆,1949年4月1日信阳刚解放,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茶园的重建工作,通过采取奖励、减税和经济扶持等政策措施,鼓励垦复荒芜茶园和开辟新茶园。1949年秋,信阳县政府给茶农贷款300万元(旧币)鼓励垦复荒宪茶园。1950年4月19日,信阳县人民政府专为茶叶生产发出布告,规定公茶山实行包山,保证不荒芜,增加产量,以县政府的名义与茶农订立合同。到1958年末,信阳县茶园面积恢复到4100亩,产茶6.15万千克,分别比1949年上升64%和48.4%。1967年,信阳县开始在北部丘陵地区种植茶树,以扩大信阳县种茶的范围。当年春季,成立信阳县地方国营红旗茶场,職拉机开荒百余亩建场种茶,分两次从福建购进茶子1.38万千克,种茶95.7亩,育茶苗圃0.5亩,栽桑200亩。之后,信阳县政府动员干部群众在淮南山区、淮北丘陵到处开荒种茶,1971年全县茶园面积扩大到7400余亩,总产茶叶7.5万千克,种茶遍及19个公社184个大队818个生产队、县、社、大队,生产四级都办茶厂,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信阳县茶叶生产的第一个高峰。
1974年,信阳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1972年至1977年,信阳县每年均出动劳力5万人以上,出资48万元,购进茶子60万千克,开辟新式梯地茶园2.2万亩。
20世纪80年代信阳茶叶生产迎来又一个春天,1983年,茶叶生产也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园承包到户,茶叶产量、销售、税收任务都分摊到茶户,实行自负盈亏。信阳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27日发出文件,对茶园管理措施和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超产收益归己,承包20年以后还可以连续承包,并有继承权。这样,茶农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从此,信阳茶业走向高速发展的轨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阳茶业的生产管理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有国营茶场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减弱,出现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新体制,一批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相继成立,如五云、新林、文新、九华山、其鹏、傲胜茶叶公司,这些龙头企业使信阳茶业的产业化经营开始发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和发展,信阳的名牌茶品也越来越多,信阳毛尖、金刚碧绿、新林玉露、震雷春、赛山玉莲、仰天雪绿、龙眼玉叶、灵山剑峰.杏山竹叶青、震雷剑毫、仙洞云雾、香山翠峰,雷沼喷云等,享誉中外,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个时期,信阳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先后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地,大力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茶叶品质明显提高,适应了广大消费者健康理念的转变和对茶叶品质的新要求。
从1992年开始,信阳开始举办信阳茶叶节,“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扩大开放,全面促进,发展经济,振兴信阳”。自1992年至2004年,信阳成功地举办了12届茶叶节,为信阳茶叶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茶叶种植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个茶叶种植: 茶叶 总体产量持续走高 下一个茶叶种植: 没有了 |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