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玩恶魔魔幻红蝎星我2010年刚出学校第一份工作在昆明一二一大街苹果手机专卖店做网络推广,办公在写字楼,办公室员工就三个,一个业务、一个程序员加上我做推广。当时iPhone4刚上市到店,老板做了个苹果之家网站,线上线下同时搞。可惜太早不是智能机的时代,记得一台iPhone4的零售价格是4千多,利润大概是对半吧。干了一个月就没干了。同年,苹果团出来,依托华北强的地理信息优势,加上固定利润的模式,在行情价上加合理利润(一台苹果产品百十元)。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查了下这家平台竟然还在,自然年十一年了。而我在那家苹果之家网站早销声匿迹了。
后来在茶叶公司上班的时候,也把苹果团这个模式介绍给老板并建议去广东开个门档,而在那期间的广东芳村,很多茶叶门店做的业务模式跟这个苹果团很像。不同点在于使用QQ对接信息,曾经有个广东的老板发他开的业务单子给我看,总共10多万元的一个单子,平均一件茶几十元的利润。但市场好的时候一天能开好几单,也有几千的收入。那时候一件茶总价几千块钱。时过境迁,现在这种单子很少很少了,毕竟一个单品就几十万上百万了。当时那些香港台湾人在广东吃个单品都几百上千件,现在渠道多、茶品单价高、出品量少。茶品利润分配也不像以前了。
以前是品牌方定个4-5年后的价格做零售价,并不做价格管控,拿到茶爱咋卖咋卖。现在品牌方的出厂价是保证了很高的利润后上市,然后再在市场中进行价格管控,但这种管控实质上是一种掩耳盗铃的事,其实能多少价格成交心中早有数了。而经销的茶商(不管授不授权)都很被动,因为中国的商标没有权利耗尽或者默认善意使用声明,说直白点就是这个茶品打了这个商标,商标持有者是一直可以行使权利的。比如现在在阿里系产品(淘宝、天猫、咸鱼)的品牌普洱茶,只要品牌方去平台投诉,直接说你是假货,你就被动被平台删除茶品。扯远了,回到正题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大家的心目中多少利润才是合理的呢?很多品牌那个定价是卖不出去的。很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市场行情价。而行情价是行内人流通茶茶品的价格,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价都在行情价的基础上加价的。至于加多少得看沟通谈判。但就目前这种实际情况,大部分也就是点搬砖费,高了客户别处买,低了就亏本。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巴不得商家给消费者一个进货价,商家一毛钱都不赚。或者是很低的价格,比如几十块一单。
站在茶叶商家的角度,商家巴不得卖到建议零售价以上,这样说明这款茶品价值很高,越卖越涨价更好卖。
站在茶叶品牌的角度,巴不得按自己理想来卖,但很多品牌都尝试过品牌自己直销,结果都是差强人意,没了经销中间商,分出去的利润看上去少了,但量少了,销售周期更长了,库存更多了。
三者的角度不同,对于合理利润空间的看法就不一样。茶好卖的时候,大家都会按约定执行,但茶叶不好卖的时候,这种约定就没有了意义。另外一种就是打破这种局面的第三方大平台直接来给你品牌茶品补贴。被迫你的茶品价格低,但能保障供货商的利润空间。
很多人喜欢拿比例多少来说利润空间,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例如一片1万的茶30%利润跟一片1千的茶30%利润,比例同样30%,但实际差距是10倍。合理吗?
其实在买卖普洱茶的时候,商家是不会告诉消费者这个茶是多少成本?有多少利润的。因为这是商业机密。但同行之间互相买卖茶,至于利润合不合理就看交易的茶品你和客户认为值不值。值就是合理的,不值就是不合理的。当然,不值也就不会成交了。
普洱茶的利润多少并不是某一方就能定下来的,都是多方博弈之后的结果。这种博弈之后的合理性判断又跟很多因素有关系。
茶商、消费者自然看法不同很容易理解。因所处立场决定。茶商要赚钱,消费者要省钱,本来就是一个博弈和矛盾关系。
同样是茶商或者同样是消费者角度。造成看法不同就有更多的原因。茶商大多是经营理念不同,比如同一个茶品,有的人要到一定利润才做此次交易。有的人不考虑利润大多就为了成交。而消费者则是对于自有钱包、偏好、认知等等不同造成看法不同。很多人无法接受千元以上的普洱茶,仅是认知、偏好不在这方面,经济条件是没问题。而对于千元甚至上万的茶品,经济条件是基础条件,其次才是偏好、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很多普洱茶品牌把价格升上去之后,原料收购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茶品市场占有率反而下降,库存量大增。一个品牌的茶品价格成长是从低——中——高的趋势。目前很多品牌一上来就中——高。直接省略了低价位的茶品去市场中占有比例,可想而知如何能做到大知名度。大家都知道高价位茶品利润大,但高价位的客户比例是最少的。当然,能消费高价位普洱茶的人,并没有时间跟你讨论利润合不合理。他就是消费这个茶叶,跟消费一瓶高价红酒、一餐高价食品、一辆高价汽车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