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2005版伴随着科技前行的脚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质的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的提升,让农作物不仅有产量,更出高品质;“机器换人”、遥感技术的快速普及,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生物农药、生态种养模式让农业更加绿色……在江北,科技让农业变得越来越绿色,越来越高效。
“近年来,江北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用农业科技发展为我区乡村振兴助力前行。”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地处洪塘街道鞍山村的宁波市江北宁浩家庭农场是我区有名的生态稻米种植地,在去年首届宁波市“十大好稻米”评选中,该农场选送的“南粳9108”分数排名第一。作为宁波市农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宁浩家庭农场坚持生态化种植已经7年了。“我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用1克农药,绿肥植物紫云英替代化肥,在防病治虫方面,主要采用性诱剂、种植香根草等诱虫植物来压低虫源基数。”农场负责人毛智浩说。
宁浩家庭农场的稻田里,场景总跟别家的不同。天气热时,稻田里蜘蛛网交织,还会出现许多黄鳝。“蜘蛛和黄鳝的大量出现,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稻田生态在不断地修复改良。”区农技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生态化种植并不会大幅增加产量,但品质确大有保证,也更受市场欢迎。”毛智浩告诉记者,去年,生态化种植的稻米亩产量在500公斤左右,低于传统种植,但因其口感好、品质高,价格往往比普通稻米高出三分之一左右,算下来,亩收入增两成以上。
今年,毛智浩打算尝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首次试水水稻龙虾混养。这两天,宁浩家庭农场正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开辟了一小块水塘,用来养殖幼虾。“我们打算混养10亩地,看看效果,也积累一下经验。”毛智浩笑着说。
尝到生态种植带来甜头的还有宁波市江北慈城春波蓝莓农场,这家位于慈城镇洪陈村夏家的农场,105亩地全部用来种植蓝莓,与宁浩家庭农场一样,这里的蓝莓全部实行生态种植。春波蓝莓农场主要种植“奥尼尔”和“蓝美1号”两个品种的蓝莓。5月底,“奥尼尔”进入成熟期,农场第一波蓝莓即将上市。“今年蓝莓长势好,预计产量在50余吨,销售收入约300万元。”该农场负责人王春波高兴地说。
今年是春波蓝莓农场第七个年头,农场种植的“佳健丽”品牌蓝莓的品质早就深深抓住了市民的味蕾。销路好不好,不是王春波最在意的事情,蓝莓品质高不高,才是他最为关心的。“如今,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最喜欢的就是绿色生态水果。”王春波的农场从成立之初,就秉承生态种植,防病治虫尽量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春波蓝莓农场是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基地,而在肥料补充方面,春波蓝莓农场一改传统的施肥方式,每年花费10余万元,购买100余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每年每亩地都会补充近1吨有机肥,连续7年下来,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2%以上,而一般有机质土壤的有机含量在10%-20%。
宁浩家庭农场和春波蓝莓农场仅是我区实现农业转型、绿色发展的两个缩影。“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加入生态种植的行列,已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基地8家。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广生态种植,积极落实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各项技术,推进病虫害防控与绿色田园融合,实现绿色生产。”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应用,不仅解放了农民,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了科技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据悉,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机械,钢架大棚、玻璃温室逐步取代简易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农用无人机、智能控温控湿设备等融合信息化技术的现代农机装备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植保无人飞机盘旋在绿油油的稻田上空,不停地洒下一条条细细的白雾,交织成一幅立体的现代农业彩色画卷……去年8月30日,我区在庄桥街道召开植保无人机“飞防”现场会,精良的植保无人机、高效的作业场面引来观摩团成员的阵阵称赞,也让前来观看的农户赞不绝口。据悉,2018年我区已在庄桥街道、慈城镇等地开展水稻病虫害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11200亩次,通过“飞防”减少农药用量约20%,同时每亩次减少人工89%,农药减量节本增效成效显著。
“提升农业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不是多买几台机器那么简单,农机与农艺必须有效地融合起来。”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区一直以农机农艺融合为契机,不断推动“机器换人”。
慈城镇五联村的宁波市江北区百农茶叶专业合作社,2016年乘着国家鼓励机器换人政策的春风,筹措资金采购适用机械,实现了从起初人工锄草、人工液压剪刀修剪茶树、人工采摘大宗茶到微耕机锄草、修边机修整茶树、双人采茶机采茶的转变,一系列茶园管理作业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此外,合作社引进节能喷灌设备进入茶园以后,就不用再担心干旱引起茶树旱死,保证了土壤有足够的水分,从而也保证了茶叶的正常生产。
说起机器换人的原因,社长朱明君解释,随着合作社生产的茶叶品质的提高,口碑渐渐打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受到劳动力日渐紧缺的影响,大宗茶的产量已经跟不上顾客的需求了。“完善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原始的手工生产,使我们合作社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了飞速提高,目前我们的年产量达到了2吨,产品也从单一的绿茶发展到白茶、红茶,除了本地市场,还销往上海、江苏、山东等周边省市,合作社的收益也得到了大幅增长。”朱明君笑着说。
2015年就开始无土栽培的宁波大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早就尝到了“农机+农艺”带来的甜头。大龙农业只有5000平方米土地,但每年的产量可以达到3.25万公斤。“无土栽培通过各类栽培设施可实现立体化种植,加上温室智能操作,不再受气候制约,原本一年一季两季的作物,到了我们这儿,一年可达十季。”该公司负责人庞利民告诉记者。
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无土栽培不受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限制,大幅度减轻了土传病、细菌、根线虫、微量元素等对植物的危害,解决了水体流失、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的是绿色健康蔬菜。
近年来,我区以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推广和关键重点突破为主抓手,深入推进水稻、茶叶、果蔬等重点产业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区农机合作社8家,农机维修网点3家,省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3家。去年,庄桥街道创建为我区首家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街道。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然而,以施用化肥作为增产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量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会造成肥水流失、耕地板结等后果,导致生态问题和经济损失。
2014年,甬丰农资引进了一台智能化配肥机和生产罐装设备,并成立了实验室和检测室。这一年,甬丰农资对全区早稻、晚稻、小麦3个品种的粮食种植地块取土化验几十个,形成了大量数据,为第二年测土配方肥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2015年我区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肥,用数据说话,让施肥更科学。甬丰农资安装了一台触摸式终端电脑,农户只要轻轻点击触摸屏,就能知道自家承包田的土地等级、肥力如何,土壤中缺哪些成分等信息一目了然,如果想知道施什么肥料合适,立马生成的施肥建议卡会给出选肥、配肥的推荐方案。
甬丰农资的智能化配肥机配备了尿素、碳铵过磷酸钙、钾肥、微量元素等多种肥料元素,从中抽出几种,就可以配制出早稻、晚稻、小麦等不同农作物所需的肥料。这台智能化配肥机随需、随量、随时,这是智能化配肥的最大好处。只要进入与机器关联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系统,点击一处田地,输入种植作物以及面积等信息后,机器就进入工作状态,开始自动配制。
“测土配方肥颠覆了‘施肥越多越增产’的传统观念。”区农技推广总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简言之,作物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从而达到化肥减量、农户节支增收的目的。数据表明,农户施用配方肥后,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长5%-10%以上。去年,我区测土配方技术实施面积7万亩。
除了粮食作物的测土配方肥,果园的秸秆循环利用也逐步得到了推广。宁波市江北阿东水果专业合作社是我区最早开展葡萄秸秆循环利用的合作社,其承担的2017年度宁波市《葡萄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于2017年底通过了专家组验收。“秸秆循环利用技术是一种资源再利用、绿色环保、增创收益的发展模式。”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堆肥工艺完成后形成的有机肥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可作为土壤调理剂使用,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后,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秸秆不再燃烧,用来替代部分化肥,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目前,阿东水果专业合作社、森田果蔬专业合作社、春波蓝莓农场等陆续开展了秸秆循环利用技术。
此外,为降低农药废弃包装物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区自2017年开始实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集中处置。2018年全年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1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