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句鉴赏辞典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已有2300多年栽培历史,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4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茶油是从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植物油脂,营养成分丰富,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健康标准高于橄榄油、大豆油等油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符合人体健康标准的食用油。
恩施市现有油茶栽培面积7333公顷,主要分布在屯堡乡、盛家坝镇、太阳河乡、三岔镇、白杨坪镇和新塘乡6个乡镇的35个行政村。挂果面积3333公顷,鲜果产量1.3万吨。主栽品种有长林3号、4号、18号、23号、40号和53号6个。
在油茶产业基地发展上,全市采取以企业为龙头,以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发展种植大户为补充,带动农户促发展的产业模式。湖北省金贝嘉天然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市万山红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民营企业相继参与油茶产业发展。屯堡乡、太阳河乡、盛家坝镇等乡(镇)相继成立恩施市天然农业油茶专业合作社、恩施市金峰山生态油茶专业合作社等12家油茶专业合作社,采取依托国家项目投资、农民入股土地和投入劳务,企业保护价收购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推动油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全市初具规模加工企业4家,恩施宜恒植物油有限公司、恩施市中茶园油茶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生产的油茶品牌主要有六口茶、龙株、益中圜、百萸香,年产茶油780吨。
虽然政府及主管部门为发展油茶产业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总体上力度还不够,消费者对茶油认知度不高,甚至不清楚茶油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更谈不上发展油茶产业。
发展油茶产业氛围不浓,加上同为高端木本植物油的橄榄油从国外进入我国,在其大幅度地宣传下,造成大众只知橄榄油而不识茶油的局面,影响了茶油产品的普及推广。
全市现有油茶林中,理论上至少有50%的面积处于盛果期,但因茶农技术缺乏、管理粗放,大都处于荒芜状态。全市油茶挂果差,平均每公顷产鲜果4000千克,产量高的不超过15000千克,按市场价6元/千克计算,平均产值2.4万元/公顷,且大小年明显,其效益远不如种蔬菜、水果、茶叶等,老百姓种植油茶积极性严重受挫。
据测算,新造高产油茶林需投资1200至1500元/亩,低改林需投资800至1000元/亩。近年来,在油茶产业发展方面,对新造油茶林,市财政补助600元/亩;对低改林,市财政补助300元/亩,补贴力度相对较弱。油茶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产业,投入不足或将导致该产业发展缓慢。
恩施市没有优良的当家品种,有1/3油茶林为实生苗,遗传品质变异退化较明显。引进的品种鱼龙混杂,有1/2油茶林经济效益差。品种问题是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全市仅有4家初具规模加工企业,但设备比较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有限,市场份额少,本地市场仍以“金浩茶油”为主。
把油茶产业的发展,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山区乡村振兴的路径、作为保障粮油安全的国家战略,掀起恩施市油茶产业建设新高潮。到2030年完成10000公顷油茶基地建设,使油茶产业迈上新台阶,成为恩施市名副其实的大产业、支柱产业。
邀请湖北省林科院、湖北民族大学等林业科研院所专家授课,开展网络视频培训,到油茶产业发达地区参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学习油茶丰产栽培技术;采取举办油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结合科技下乡和下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深入基层传播油茶管理知识,使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成为油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油茶项目补助资金,做到应补尽补;市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油茶林抚育、管理和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省级林业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油茶产业列为林业贷款贴息、林产品加工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范围。加强油茶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本地油茶优良品种的认定审定工作;建立本地油茶良种繁育体系;对引进的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有计划、分步骤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展评价、筛选、区域试验、杂交育种等工作,选育出早晚熟多种搭配,生产周期长短相结合的优良品种。
积极培育油茶产业发展造林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发展,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大户、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油茶产业;积极培育一批油料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茶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制定恩施富硒山茶油标准,促进恩施市油茶产业提档升级。(作者单位:恩施市铜盆水国有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