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追玉逐天寿光融媒讯(记者 付冰川)从渤海之滨到晋北农场,“寿光模式”跨越千里,扎根塞外,在“白色”的盐碱地里迸发着蔬菜果香和绿色希望日前,“逐绿中国”采风摄制小组驾车穿越太行山脉,来到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山阴县。放眼望去,塞外农牧场的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如同沙漠中的绿洲,给一方土地带来了新希望。
夏末秋初,当寿光及北方大部地区的大棚蔬菜处于歇棚期时,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的神农科技集团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的蔬菜大棚内,却是果菜飘香,正值采摘旺季。
“今天下午,这批口感番茄将乘坐飞机运往青岛,第二天一早就能出现在青岛超市。”园区仓储间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将刚刚采摘下的草莓番茄有序分拣、包装,准备空运至青岛。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杨宇星表示,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管理方法,他们种植的口感番茄甜味更浓,别具风味,不仅深受当地人喜欢,还撬动了北京、上海等高端消费市场,在塞外农牧场盐碱地上迈出了转型设施农业的成功创新之路。
山阴县位于晋北地区、雁门关外,农牧业比较发达。神农科技集团山阴农牧场一直以种草和养殖为主,新一届党委班子意识到,农牧场内的160余亩重度盐碱地长年寸草不生,基本没有效益,可以转型走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道路。于是在2021年3月,农牧场组成考察团第一次到寿光参观学习。
“我们当时考察了寿光一些设施农业园区,还进了几个老百姓的大棚,了解种植技术和蔬菜品种,感触很深。特别是了解到寿光盐碱地老百姓种植一个大棚,一亩地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而我们这边的盐碱地里种苜蓿,一亩地一年基本没有收入,我们决定发展蔬菜大棚无土栽培。如果项目成功,不仅能激活盐碱地价值,还可以给地区百姓蹚出一条致富路。”杨宇星表示,在多方推荐和交流后,他们与寿光市斟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海生团队达成合作协议,筹建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同年5月,项目着手施工,建设完成了5座冬暖式日光温室和5座无土栽培春秋拱棚。10月,首茬草莓番茄成熟,口感非常好,比起其他地区的番茄更具特色,很快在当地受到热捧,一些人甚至要“托关系”才能购买。
项目一期的“火爆”,增添了农牧场的发展信心。第二年,他们立项启动二期建设工程,又新建了1座冬暖式日光温室和8座被式拱棚。杨宇星告诉记者,目前,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共建成6座无土栽培冬暖式日光温室、8座被式拱棚、5座无土栽培春秋拱棚,并配套自动化水肥系统、育苗设备、蔬菜分拣和仓储等设施。棚里除了草莓番茄,还有南瓜、叶菜等多种反季节蔬菜,一年能够生产草莓番茄25万公斤,反季节蔬菜15万公斤,年销售额400余万元。
山阴县海拔1200米左右,全年温差大,自然条件比较适合茄果类蔬菜生长。不过,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内陆盐碱地上种植大棚蔬菜,这在当地史无前例。再者,塞外天气不同于沿海,蔬菜大棚能否抵抗住恶劣天气的考验?棚内作物能否适应盐碱地块?长出的蔬菜品质如何?能否顺利卖向市场在项目建设之初,作为投资方的山阴农牧场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我们跑了全国多个地区,对接了多个承建方,只有寿光建设方敢保证大雪压不垮,极寒天气下棚内气温不掉线。”杨宇星表示,建起大棚的第一年,当地就下了一场超过四十厘米的大雪,第二年又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强降雨,棚内平均积水超过一米深。不过,建设的蔬菜大棚都经受住了考验,这让他们更加有信心了。
“根据合同约定,我们不单要保证棚体的质量和极寒天气下大棚内的温度,还要保障蔬菜的产量和销路,也就是保收益,这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王海生团队从事大棚工程建设已有10多年经验。对于大棚承受雨雪的能力,他心里有底气,可对于盐碱地里保收益一事,起初也没底,虽然寿光南木桥村有可借鉴的种植经验,但山阴农牧场土地盐碱化程度更加严重,地下水位又高,不可预料的因素颇多。为此,在建棚前,王海生与团队成员多次往返寿光和山阴,了解农牧场盐碱地情况,将盐碱地土壤和水取样,拿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化验,并请教寿光农业专家。最后,根据农牧场盐碱地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无土栽培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高垄单行栽培方法。
近三年来,王海生团队不断摸索栽培管理方法,并利用山阴农牧场特有的牛粪、煤渣等丰富资源,调制出了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同时,采用小水小肥勤浇的办法缓解基质盐碱化,创新了一套适合晋北地区(雁门关以北地区)独特的草莓番茄种植技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年当中温差最小的时候,多数地区的番茄品质都受到影响,但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棚里种的口感番茄还能保持七八个糖度,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很受市场欢迎。”王海生表示,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他们团队也一直在谋求从单纯的承建蔬菜大棚向全产业链服务延伸。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的成功实践,可以说是他们服务转型的“代表作”。
习指出,盐碱地大有可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在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的辐射带动下,晋北盐碱地区多家农牧场和周边村庄纷纷投资建设蔬菜大棚。在山阴县薛圐圙白坊村,记者看到新建的大棚内已栽种好番茄苗,农户周照发正忙着吊绳。“我以前是做生意的,看到大棚口感番茄确实赚钱,也跟着建了俩大棚,种的都是口感番茄,很快就能结果了。”他高兴地说。
“山阴农牧场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的成功运营,是寿光模式和山阴农垦精神融合的结果,开创了适应晋北高寒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兴典范。”杨宇星表示,下步,山阴农牧场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盐碱地设施农业建设规模,计划建设50座冬暖式日光温室、80座覆被式拱棚、1座连栋智能育苗温室及部分春秋拱棚,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档次和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山阴农牧场将积极推动果蔬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果蔬品质,进一步强化产品外部市场竞争实力;促进观光农业发展,正确引导城郊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通过研究院工厂化育苗和栽培种植示范,向兄弟农场和当地农民提供蔬菜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服务。力争通过研究院的示范带动,逐步形成“研究院+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打造从育苗、种植、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研究院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区域性辐射带动效应,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苦心人,天不负。虽相距千里,但脚踏实地、创新实干的创业精神,让王海生团队与山阴农牧场同心同向,成就了一个晋北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新兴典范,为发挥国企担当、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也为广大内陆盐碱地带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蹚出了一条成功路径。雁北塞外,桑干河畔,融入到这片土地的“寿光模式”,孕育出了绿色梦想的种子,给这里的人们带去了幸福的希望。一段新时代太阳照在桑干河的动人故事,已在这片奋斗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