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拼图结局秋阳在天,但秋天的黍田更像太阳,密密匝匝低垂的黍穗宛如千丝万缕的阳光。阳光普照,大地一片灿烂,壮丽而辉煌。
此时,丰收的喜悦,写满了王国军和李全喜的双颊。王国军是敖汉旗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全喜是凉城县世纪粮行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种粮大户。
行行出状元。对于把种植、加工、推广黍糜——黄米——粘豆包与油炸糕作为事业的王国军和李全喜来说,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自信。他们一致认为,事业自信,源于两地得天独厚的文化自信。
据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在兴隆洼遗址的窖穴中曾发现了碳化的粟和黍,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的物证。因此,兴隆洼文化所在地赤峰市敖汉旗被誉为中国旱作农业的发祥地。
兴隆洼文化走过千年以后,凉城县岱海遗址群又让考古界兴奋不已:“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遗址是土房矮房,而凉城的老虎山、园子沟文化遗址则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北方民族原来是由长城沿线的农业民族迁徙转变而来,在距今7000—6000年的暖湿条件下,仰韶时代早期岱海地区出现了农业文化”(《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40期)。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是王国军和李全喜一路走来的原动力。二人种了近30年黍子,对黍子的过往,自然心中有数。
黍子的种植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驯化最早的作物。据于省吾写的《商代的谷类作物》一文统计,“黍”字出现了300多次,这也反映出“黍”在商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度上升到“五谷”之首,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到了周代之后,我国农业日趋发达,种植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黍的地位一跌再跌。如今,黍(黄米)被归为“杂粮”之列。
“现如今,凉城县曹碾满族乡是一个普通的民族乡,但是300年前,曹碾是名传绥远的‘皇庄旗地’,属内务府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庄田。来自曹碾的谷子、黍子和糜子深受八旗将士的喜爱,成为‘宫廷贡米’。”说起凉城县黍糜史,李全喜的眼睛里满是自豪。
来自自治区农牧厅的资料显示:“黄米,又称黍子、软糜子,是我区的特色农作物,主要种植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旱作丘陵地区。”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内蒙古种植黍糜的区域,与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的“15英寸等雨线与长城走向基本一致”观点暗合。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从西北到东北,大多沿着明长城一带的居民,主要种植黍子,这也是历史地理条件决定的。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农作物的发展史,实际上是通过食物的形式表达的。有关黍子的食用史,炒米最具代表性和延续性。
据了解,炒米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炒米作为军队行粮。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炒米逐渐被游牧、狩猎民族广泛使用。比如蒙元时期的炒米,多用糜米(黍的一个品种)干炒,炒好贮存于器皿之中,食用时放入奶茶中,或者拌以奶油,喷香耐饿,便于储藏携带,适用于作战和长途放牧。可见,内蒙古餐桌上的炒米,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王国军和李全喜也加工销售炒米,主销内蒙古地区,也给河北省张北等地区供货。但是相对于粘豆包和油炸糕而言,黄米的使用量少了不少。
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奉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满族人出门打猎时的食物。后来,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粘豆包就成了冬天里的军粮。
关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如今喜闻乐见的油炸糕,清代文康写的《儿女英雄传》中曾这样描述:“那边上房里早已备好下点心,无非包子、炸糕、油炸果、甜浆粥、雨茶之类,众女眷随吃了些,才去重新梳洗”。
今年9月,敖汉旗四家子镇热水汤村宋晓梅拿到了敖汉旗粘豆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证书,这令她很有获得感,又开始准备申报赤峰市非遗传承人;李全喜已入选乌兰察布市第八批非遗传承人名单,他正在经营一个更大的项目——打造黄米汤圆“第一集团军”。
这两位非遗传承人,对粘豆包和油炸糕的制作工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黍子脱皮变成“黄米”,加工后为黄米面粉,上锅蒸后,东部区称“年糕”,西部区称“素糕”,加入豆沙馅或红糖,上笼屉蒸熟,是为“粘豆包”,放入油锅内炸制则为“油炸糕”。
粘豆包,至今仍然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其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传承,开了粗粮细作的先河。现在市场上的粘豆包,大都出于农村的乡镇企业,其速食粘豆包已远销河南、山东、青海、湖北、两广一带。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美好的祈求与祝愿常常寄托在“糕”上,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油炸糕文化”:小儿过满月、过百岁、过生日,逢年过节、接待贵客大多要吃油炸糕,说的是“炸糕圆又圆,长大中状元”;闺女出嫁时,早晨要吃糕,讲究“安棚饸饹起轿糕,公公婆婆都不刁”;农历正月初一中午必吃油炸糕,作为新年伊始、百事圆满、步步高升的象征,并传诵着祝福的谚语,如“炸糕包糖,五世其昌”“炸糕撒糖,事事吉祥”“油糕包葱,大运亨通”“炸糕蘸蜜,万事如意”“油糕炸得酥,必定收五谷”。
“故乡黍子满山梁,碾米蒸糕软又黄,甜粘适口香难忘,滑溜更脆爽。街坊蒸糕众人尝,东邻送,西户飨, 民风淳情暖柔肠。春盖新房,冬娶新娘,圆锁开学,过节待客,旧故还乡……”
漫瀚调唱起来,宋晓梅、王国军和李全喜的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之路正踏歌而行。(记者 王宗)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内蒙古聚焦解决当前奶业生产成本高、产销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最新出台《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执行期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升级版”奶业振兴政策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奶产业转型提档。 据自治区农牧厅奶业处副处长王红柳介绍,内蒙古从加强“草源”基地建设、提升“种源”自给能力、稳固“奶源”供给保障、做优做强乳制品加工、强化品牌培育、强化消费引导、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监管水平、完善保障措施9个方面提出33条具体支持举措。…
秋阳在天,但秋天的黍田更像太阳,密密匝匝低垂的黍穗宛如千丝万缕的阳光。阳光普照,大地一片灿烂,壮丽而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