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杀屠神金黄的花瓣、红红的花心、翠绿的叶子、嫩黄的萼片……这不是一朵美丽的太阳花吗?凑近一看,却是一盘精美的水果拼盘。在武隆区长坝镇中心小学的劳动技能大赛中,孩子们各展其才,或做水果拼盘,或包抄手,或调制凉菜,或为植物修枝剪叶,个个动作麻利,表现优秀。这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果。接下来,请长坝镇中心小学校校长王成中为我们分享学校的劳动教育经验。
2018年,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主两辅三途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一主”就是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两辅”是指校内劳动基地和校外劳动基地,这是整个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三途径”就是进一步细化“两辅”的具体内容,分年段、分难易,按照递进层次拟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校内三种途径包括班级种植地、班级种植角、校内日常劳作,校外三种途径包括家庭种植、社区实践、家园日常劳动。
走近我们学校,首先你肯定会被校门口大片的种植基地所吸引。在这个五六百平方米的种植园里,按照不同的季节,种植着玉米、茄子、黄瓜、丝瓜、辣椒、四季豆、红苕、洋芋、西红柿、南瓜等不同的农作物或蔬菜瓜果,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就是我们校内劳动基地中的班级种植基地。
相对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在地理资源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我们在校门口租用了这块五六百平方米的土地,每班分得25~30平方米作为班级种植地。为了保证作物种类的丰富性,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同时种在地里的作物不得少于六个品种,相邻班级种植的作物相同品种不能超过两个。暑假时间较长,期间作物收割后可以在九月开学后种植,班主任统一规划不同季节的种植作物。
除了班级种植基地,校内劳动基地包括班级种植角和校内日常劳作。其中,班级种植角由学生在每期开学时,把花盆花草带到班里,装扮、绿化班级。行课期间进行养护观察,放假时统―带回家里管护。这个活动—方面美化了班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养护花草的能力。同时,班级内还分小组开展种植竞赛、记观察日记、作对比试验等,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积极性。
校内日常劳作是指利用科技室、劳技室开展的手工制作,还有学校平时组织安排的劳动事项,比如大扫除、运泥土到顶楼种植三角梅等。同学们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用劳动维护学校的整洁卫生、绿化美化。
校外劳动基地包括家庭种植、社区实践、家园日常劳动三个方面。家庭种植是指每个学生在家里也要开辟出不少于2个平方米的种植地,按照节气、当地的种植品种进行耕种,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请教大人进行指导,探索种植技巧,形成观察记录。
社区实践是指参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求每个孩子利用寒暑假独立完成一到两件没有大人帮助、参与的实践活动,比如到餐馆洗碗、到广场打扫卫生、清理牛皮癣、清理河道垃圾等,培养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家园日常劳动是指学生在家里参加的劳动。做饭、洗碗、打扫清洁、整理房间等,主动分担家务劳动,感受父母的付出和不易,养成劳动习惯。
在校外劳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将劳动记录在自己的劳动手册上,一学期一本,作为学生成长档案的一部分。前期我们制作了“争当劳动小能手”记录手册,后期融合体育家庭作业于—本,取名“家校联系手册”,开学下发给学生,期末统一上交学校存档。整个过程由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每月学校组织抽查完成情况。我们的劳动模式建构做到了学校有中期计划、班级有学期方案、学生有劳动记录手册、教师有劳动过程记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指导性、可复制性。
通过校内外劳动基地锻炼,整合课堂实施的成果,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大赛。初赛在各班级展开,然后举行校级赛,各个年级项目不一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感知劳动兴趣,体验劳动价值,并最终爱上劳动。
通过四年多的不断实践,孩子们通过上网调查、实地观察、对比实验、动手实践、成果分享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体验“翻地—整土—施肥―播种―移栽―管理―收获”的完整过程,达到了学生参与全员化、活动方式探究化、指导教师多元化、评价方式趣味化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合作、探究、感恩、自律、尽责,助推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王成中:武隆区长坝镇中心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武隆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武隆区第二届中小学骨干校长,武隆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文:王成中 编辑:张晓宇 新媒体编辑:王树凯(实习)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153-1154期《“一主两辅三途径” 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这样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