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朗扑克生产厂9月5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场高技术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希望——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粉垄耕作增粮减灾降碳技术”(以下简称粉垄耕作技术),再次向世界展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粉垄耕作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之一, “以活化土壤为中心,本质是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使耕地变为‘海绵农田’”。韦本辉在发布会上介绍道。对于这项技术,袁隆平、赵其国院士称为“农耕革命”,刘旭院士、张洪程院士等专家鉴定为“具原创性”“国际领先水平”。
全球绿色发展与碳中和是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主题。农业是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而粉垄耕作技术作为农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具有独特的固碳减排优势。
就在成果发布会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传来一则好消息:韦本辉课题组在这里实施的水稻粉垄直播“三合一”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稻田碳排放量测定结果出炉。结果显示,CH4累积排放量减少35.24%,CO2累积排放量减少28.35%,综合增温潜势降低30.26%。
在韦本辉看来,农业领域减排固碳是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2015年,我国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推进农业低碳发展,同年颁布“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行动”,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历时15年,韦本辉课题组已证实:各种作物生物量增加20%~30%%;在稻田上,CH4累积排放量减少23.67%~35.24%,CO2累积排放量减少10.84%~28.35%;在旱地上,CH4累积排放量减少30%左右,N2O累积排放量减少最高可达69.75%。粉垄耕作技术的出现,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粉垄耕作技术还为丰产减排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韦本辉告诉记者。
对于一项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而言,增加农产品供给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韦本辉对这一指标信心十足,他的信心来自于28个省50余种作物示范应用,良好的增产效果已证明粉垄耕作具有农业增产的普适性。
经第三方专家组对全国80余个点验收测定,粉垄耕作平均增产率达35.74%。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粉垄耕作一次可实现多年增产。例如,湖南隆回县羊古坳镇稻田粉垄1次后第9年水稻稻田耕作层仍保持30cm,增产135.3公斤/亩,增幅21.4%;河北粉垄后零灌溉第4年第7茬小麦产量440公斤/亩,增幅13.6%;河南兰考粉垄第6年种植玉米增产15.49%……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又是我国重要后备耕地资源。习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
为了充分挖掘后备耕地资源,韦本辉课题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方位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前不久,新疆尉犁县棉花种植大户李强又向韦本辉通报,重度盐碱地粉垄棉花第八年的长势依旧喜人。在这里,前七年粉垄棉花普遍增产48.08%~81.7%。山东东营农高区重度盐碱地治理也取得同样效果,粉垄小麦增产154.22%。
韦本辉解释,粉垄耕作技术创新性采用“钻耕”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使土壤颗粒化,相应地倍数拓展土壤养分、水分、氧气、微生物等“四库”维度,为耕地提供了新的“物理肥力”。
作为扎根在广西的共性关键技术,粉垄耕作技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甘蔗是广西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广西占全国60%以上。然而,广西甘蔗平均亩产已多年徘徊在4.5-5吨,农民种蔗收益低下,全区种植面积已由160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100万亩,制糖企业也因原料蔗短缺而活力不足。
生于广西、长于广西的韦本辉,对甘蔗有着独特情感。30年前,他引进繁育的甘蔗新台糖22号已成为广西的当家品种,累计推广超1亿亩。
早在多年前,韦本辉就为广西甘蔗原料蔗单产一直难以有大突破而寻找解决方案。分析原因,不断探索,他带领团队结合成熟的粉垄耕作技术,为甘蔗专门探索出甘蔗粉垄145模式。即甘蔗釆用粉垄耕作新植1年、宿根4年、5年每亩累增原料蔗5吨。
2021年,在广西科技厅“甘蔗粉垄145”重大驱动专项的支持下,宾阳邹圩镇韦兴村示范的1100亩在罕见干旱条件下,亩产7.17吨,比对照亩增2吨;上一年核心区亩产8.70吨,亩增原料蔗2.8吨、增幅47.46%。在隆安那桐镇镇流村示范560亩,测产结果同样喜人,粉垄亩产6.55吨,比对照亩增2.17吨。
值得一提的是,甘蔗粉垄145模式实现了产量和蔗糖分“双增”。如宾阳示范点,蔗汁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0.77%。宾阳县甘蔗种植大户黄功斗采用甘蔗粉垄145模式已有5个年头。“每亩甘蔗肥料费用可减少100元左右、除草剂农药可减少30~50元,每吨采收费用减少30~50元。”他计算下来发现,每亩可减少生产投入600元左右。
黄功斗进一步表示,以亩增2吨来看,按现行糖厂收购520元、产值1040元,加上上述减少的生产投入600元,每亩比以往种植模式可增收1640元。
对于韦本辉来说,他更关注甘蔗的可持续发展。“从种植制度上,甘蔗粉垄145模式采用1亩只种3分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耕、休两难问题;蔗地每5年的种、休互换,又促进了种地养地肥地。”韦本辉告诉记者。
经4年实践,甘蔗粉垄“145”模式已升级为“1710”模式,即粉垄新植蔗1年、宿根7年、8年每亩累计增产原料蔗10吨。至此,一项“增粮、提质、保水(节水)、减灾、降碳”共性关键技术不断得到验证,粉垄耕作技术于2017年被原农业部列入主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