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智能txt下载芒果是热带水果,国内主产区在海南。可比海南高8个纬度的四川攀枝花也在种。
1997年,四川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产量不足1000吨,品种杂乱品质差;2019年底,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66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果肉甜度高,鲜美多汁。
这一中国农业史上的奇迹,与海南热带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1997年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接力前往攀枝花市各区挂职科技副区县长,共9批21人。
2020年6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攀枝花研究院正式挂牌,双方合作自此步入新阶段。23年来,海南农业科学家将琼岛大地的热作科研经验,北移8个纬度,助力攀枝花成为我国晚熟芒果产区。
盛夏时节,是攀枝花的旱季。金沙江与雅砻江在市区交汇,四周光秃秃的山梁,禇黄色的岩石裸露着,一碰脆得掉渣的样子,这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貌。
100多年前,马帮从云南将芒果带入攀枝花,老百姓土办法种出的芒果吃起来塞牙,产量低,不成气候。
改革开放前,攀枝花很穷,老百姓靠种苞谷为生,芒果只有零星种植。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自然条件并不友好,土地贫瘠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
改革开放以后,攀枝花农业局曾搞过芒果良种繁殖园,搞品种选育与推广。不过,由于品种杂乱,品质差,面积最终没能上1万亩,年收入连1万元也够不着。
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地理环境引起农业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1996年,院士级别的专家到攀枝花市实地考察。
专家们认为,攀枝花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特征,以及丰富的待开发土地资源,具有我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质最优的较大规模的芒果生产基地的条件。
2020年6月,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所长、我国土壤学知名专家徐明岗在攀枝花考察干热河谷土壤情况。南亚所供图
于是,18位专家联名书写《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受到中央关注。1997年3月,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定居”海南近半个世纪、从事热带作物研究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攀枝花市“牵手”,签订合作协议,由此拉开了热科院科技帮扶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的大幕。
农业以种为先,没有好品种,一切成空。找出适合攀枝花生长的芒果品种是第一步。
中国热科院选出20多个芒果品种,从海南用大卡车将树苗运过去,免费送给农户栽种。最终选出红芒6号、凯特、海顿等8个中晚熟良种,在攀枝花“落户”。
1997年5月,中国热科院园艺所明建鸿、植保学院朱朝华作为首批挂职专家前往攀枝花。需要解决的种植问题就在眼前,在海南长势良好的品种,到了攀枝花“水土不服”,凯特芒与吉禄芒结果困难。
挂职专家在院本部支持下,着手研发一系列配套技术。凯特芒不断被改良,面积迅速做大。
仅过了3年,芒果成为攀枝花五大主产作物之一;2003年,芒果种植开始出现效益,种植面积以每年几万亩的规模快速增长。2005年,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圆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然而,随着新品种不断引进,攀枝花芒果不断出现新的种植问题,热科院南亚所芒果专家团队也被调入攀枝花参与科研,现为南亚所副研究员的王松标就是专家团队成员,“攀枝花日照时间长,全年可达2700小时,昼夜温差大,果肉甜度高,冬春干旱,病虫害少。然而,它的劣势同样明显,山高陡峭,土壤贫瘠肥力差。攀枝花的芒果种植技术与海南不同,成熟期晚也带来很多海南没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种植技术。”
中国热科院的专家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在海南从没碰到过的难题。其中,要数凯特芒最难对付。
最初,凯特芒的产量是每亩800多斤,按热科院专家的方法科学种植,亩产很快涨到1500公斤;应用套袋技术后,黑麻麻的果皮变得光洁诱人。从2008年开始,攀枝花的凯特芒收购价格稳定在每斤2.8元左右,亩产值上万元。
2010年前后,凯特芒的烂心率普遍高达45%。“凯特芒的优点是特别晚熟,产量大,可以长时间挂果,克攻烂心难题对攀枝花来说意义重大。”王松标与同事们从土壤调理入手,对烂心难题进行技术攻关。
第二年,烂心率陡降,整个收获季抽检过后,最终确定烂心率在1%以内。那一年,每一次抽检都伴随着果农们的惊呼。
凯特芒的烂心率降下来了,热科院专家们的名气再度攀升。自此,攀枝花的果农尊称王松标为“标哥”,年轻人这么叫,年长者也这么叫;果农这么叫,攀枝花的企业家、领导干部也这么叫,整个攀枝花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热科院的专家们从种苗开始,持续跟踪一年又一年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不断更新品种。23年来,完成了品种从劣到优,规模从小到大,品质从差到好的华丽转身。2019年底,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66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
23年来,攀枝花摘得诸多国家级荣誉与项目:已建成9个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成为全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芒果主产区,“攀枝花芒果”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获得国际商标注册,取得欧洲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攀枝花芒果”区域公用品牌被中国品牌促进会评估市值达32.72亿元。
2020年5月29日,攀枝花市召开大会表彰中国热科院30多位农业专家。南亚所供图
1997年以来,热科院共派遣9批21人,到攀枝花市各区县挂职。他们来自热科院南亚所、品资所等所站。这些专家是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参谋、助手,为攀枝花芒果生产起到了组织、示范、协调、决策的作用。
最初,挂职专家在攀枝花,要做好两件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专家挨家挨户前往果农与企业的果园,亲自示范进行推广技术,大水漫灌式地进行第一阶段推广。
2004年王松标刚去攀枝花工作期间,扎实践行科技入户,“农户对我们特别信任,我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农户生产中碰到难题,我们从来都是叫一声就到。”
“专家进门,科技入户”模式,在产业推广初期效果明显,然而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果农人数增多,千家万户的入户模式难以满足果农需求。
2007年,热科院挂职专家改变散打局面,与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市龙头企业合作,选示范户进行指导,同时划出基地搞试验种植,为攀枝花芒果定下“五统一”方案:品种、技术、物资、生产标准、销售全部统一。
王松标与当地农业专家赵家华共同创办了一所新型农民学校,把学校从果园搬到攀枝花市委党校,集中培训果农。自此,挂职专家的科技推广模式进入第二个阶段。
新农学校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技术推广,王松标一年前往攀枝花义务授课8次,授课方式灵活生动,“跟着农时走,果园现在干什么活就讲什么,上午讲课,下午去果园实地指导。”
“那时候从湛江到攀枝花,火车倒汽车,要走两天一夜才能到这里。从海南出发就更受罪了,得两天两夜。”王松标今年40多岁,当老师那会儿30出头,回想当年的辛苦,他感叹“没点责任感,还真坚持不下来。”
大龙潭乡新街村的果农不按科学种植,产量与质量都不高。村民小组长陈西平2008年来培训时,种芒果已7年,7亩地的年收入不足1万元。
“听老师讲课,施肥、修剪、打药,每个环节都是颠覆性的。”陈西平越听越想听。第二年,他的芒果卖了3万块钱,第三年涨到7万元。“这几年行情最好的时候,我的7亩地能收6万斤果,卖到24万元,而且是不超3天就被抢光。”
“老师们教给我们技术,我们也要发挥一下。”现在,学员汪友荣每个月去一次云南,指导当地芒果种植,一年去10次,对方支付他10万元技术咨询费。
2008年,热科院专家指导了一个村级果业合作社,到2016年,它成长为国家级农业合作社。
“北纬26度果园”是攀枝花芒果种植示范园之一,董事长卜凡自2015年以来,联络了1万多农户,以果园为支撑,在全市8个乡镇都建起了“三农服务站”。热科院的老师们在三农服务站授课。这一次,只培训核心骨干,骨干再下到果园培训农民。通过这个模式,热科院的技术得以覆盖全市20多万亩果园,农业科技培训迈入新阶段。
海南热带农业科研人员,通过23年的努力,让金沙江干热河谷成为我国最北端的晚熟芒果产区,与海南芒果生产期互为补充,让芒果成为我国唯一可12个月持续采摘供应的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