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宝贝当一个科学奖项既不叫国家某某计划也不以著名学者命名,反而给自己起名叫“菠萝科学奖”时,难免令人对其权威性产生怀疑。尤其这个菠萝科学奖的组委会还怕人不信,到处反复声明“我们是一个正规严肃的科学奖项”,只会让正常人更加警惕。就算他们紧接着报出“还是浙江省科协指导的呢”,大家也是略有疑虑。
于是,“好像是骗子”的标签,自十几年前菠萝科学奖横空出世起,就在脑门上若隐若现。不止一个获奖人在听完整个电话通知后(如果有足够耐心不提前挂断的话)还反复确认“真的不用交钱吗”,仿佛看不透这个奖想要骗他们点儿什么。可能,是骗点好奇心吧。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slogan。好奇心让牛顿捡起地上的苹果,好奇心让阿基米德裸体跳出浴缸,好奇心让富兰克林在暴风雨中用金属杆放飞风筝……好奇心,是科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作死的源头。
菠萝科学奖关心宇宙万物,啥都研究,但是不解决问题,不涉及任何变现途径。它的选评标准就是【嘉奖那些并无野心改变世界,但也不会被世界摧毁好奇心的科研科普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历年获奖的研究,不论听起来多么奇葩,都是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严肃科学——
2021年11月,一名重庆产妇临盆,妈妈深夜赶到医院掏出一叠钞票让她“数钱止疼”,还宽慰她“数完这叠还有你爸爸给的那叠”,堪称菠萝科学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里程碑事件。
除了这些基础学科,菠萝科学奖还设立有幻想奖、发明奖、特别奖等时有时无的奖项。这个奖虽然一毛钱奖金都没有,但很神奇,每个来到现场的获奖人都表示不虚此行。
——每年11月的菠萝颁奖典礼,实在是一场科学狂欢。所有获奖和颁奖的严肃正规的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开始他们非常不严肃的宣讲和吐槽。十年的举办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创意的科学家或许能带出一个杰出团队,但策划过程中几个过于聪明的头脑聚在一起,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曾经邀请诺奖获得者给菠萝获奖人颁奖,他们居然还线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舍特曼、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先后参加了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杨卫、孙优贤、郑树森、李兰娟、欧阳自远、朱位秋、王坚等多位院士专家都为菠萝科学奖的发展成长关心助力,我们还请到过李诞、马伯庸、于谦、王凯、柯蓝、陈晓卿、郭龙、马条等知名人士来参加晚会,后来他们更火了,所以,这个奖自带“火命”。
我们以节俭(qióng)著称,以至于节俭到官微和现场都充满了“请珍惜今年的菠萝因为明年不一定还有”或者“干活之前先把去年劳务费结一下呗”之类的吐槽。节俭到获奖人和嘉宾都知道了:菠萝奖的报销范围最大只到浙江省内交通,且优先邀请本地科学家作为嘉宾,要是会骑自行车就更好了。
2019年起我们告别了自行车,以更加international的视野登上了青科会的特快列车。今年,我们更加努力思考如何高效地薅峰会的羊毛。白天,全世界的青年科学家在台上探讨疫苗、新能源、数字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晚上,另一群科学家在同一个舞台上讨论恐龙会不会得颈椎病、怎样才能把杯垫扔得更远、男人的长胡子是不是为了防挨揍。
菠萝科学奖,一个历经十年风雨,听起来仍然很像骗子的奖,今年依然要以它古怪有趣的方式向好奇心致敬。
今年的颁奖晚会,主题是【生命,我猜你不知道】。但对菠萝奖的参与者和关注者来说,最令人惊叹的是菠萝奖自己的生命:它已经走到了第11年,都到了该发愁小升初学业压力的年纪了……
第11个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能成功举办吗?晚会上会有怎样的精彩环节?又会有哪些大咖赏脸大驾光临?最关键的是:今年,又有哪些脑洞大开、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严肃研究得奖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