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暗战起早摸黑,愧对家人,不在其中,难知其味,不敢奢望,社会地位,全靠傻傻,自我陶醉,送给所有从事猕猴桃植行业的果友们坚持!!!
很多人把之前用在工业、商业领域的经验,套用在农业,以为只要算好了利润空间,就能预测大致能赚多少钱。
比如经营超市,一般的经验是要确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润,最后才能有3%到5%的净利润。
但是,一进入农业领域,似乎进入了不可预知的“量子世界”,用纸面计算毛利润来预测收入,似乎已经不再适用。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往往无法提前预知“蒜你狠”“姜你军”这些“意外”。
其次是农业领域尚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很多以前被认为铁打的规律,都出现了变数。
比如养殖业界多年奉行的“猪周期”,即“一年挣、一年平、一年亏”,很多人就是确保第一年把后两年的钱赚回来,基本上就能避免风险。
很多产业看上去利润不错,比如肉牛,明明市场价格很高,赚钱不成问题,但很多农户可以做的产业,企业却不一定能做,原因在哪儿?
首先,农民自己从事养殖的时候,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其中的人力成本很多被隐藏了。
加上很多养牛的农户既不用建场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决,成本控制得如此低,最后才赚了些钱。
但相关行业的企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建场地、买草料、防疾病,哪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工成本。
淘宝很火,生鲜电商很热,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直接搬到农产品销售上,照样适用,甚至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就可以抢走菜市场的饭碗,但结果如何?风风火火开张,最后纷纷倒闭。
但现在对于国内大多数生鲜销售商来说,储藏不仅是技术难题,成本更让人头疼。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很多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时,都已经是被层层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变坏都是常事。
一旦卖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农药、机械成本,都统统白费。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每年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占到种植总面积的1/6,各种病害、虫害以及不可预知的极端天气,防不胜防。
要做好现代农业,不仅要懂生产、懂流通、懂销售,还要懂管理、懂政策、懂人脉、懂合作。
还要搞清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规律,从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到农作物的生物规律。
同时,必须有技术革新的意识,比如说高效储藏技术是目前农产品运输领域普遍缺乏的,这也就意味着谁先有技术创新,谁就占得了生鲜配送这门生意的先机。
重要的是,做农业还需要有品牌意识,用传统思路做农业,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环节,永远没办法把产业做大,也永远会被那些不可控的利润黑洞牵着鼻子走。
农业部也把今年定为了农业品牌推进之年,政策上会给予勇于打造品牌的农业经营者更多支持,品牌的竖立意味着享有更多市场份额的优势,也意味着规避风险的能力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