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恋言情小说疫情下的养老院采取封闭管理措施,长者不能随意外出,这对于临终长者来说,意味着养老院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他们除了要面对身体主体性丧失的失落感和无用感,还要面对不能完成心愿及见到家属的遗憾感和孤寂感。
为此,新会区慈善会第六届慈善公益创投活动“生命终站的陪伴”临终陪护关怀项目2.0遵从“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利用由医生、护士、护工、社工、营养师、灵性导师等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全人、全家、全社”临终服务,旨在提升临终长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临终长者家属的支持、提高院舍及社会对临终服务的参与度,不断完善院舍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其中,为了让临终长者获得生理、心理、社交、认知上的正面发展,项目采取园艺治疗的方式,让临终长者与植物进行接触,在此过程中感受自然生命陪伴,达致心境平和,以更坦然的心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历程。
在小组开展前,项目进行了前期的需求调研,了解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临终长者在心理、社会和灵性方面存在以下需求,具体表现为:
(1)消除不安和急躁情绪:通过照顾植物的过程,投注了心血,内心也不自觉接受了植物的安抚,减低在面临生死的恐惧感;
(2)获得联结和社会支持:通过招募院内热心公益的有为有志长者参与,服务和陪伴临终长者,给予临终长者社会支持;
(3)感受生命的变化,增加自我肯定:藉着植物不同成长期的变化,重温和体悟人生不同阶段的意义。当我们感受到有个生命需要照顾、呵护的时候,相对的便能够增加自我肯定,再度与生命联结,唤醒生命力,找寻生命价值。
小组的重点服务对象:“生命终站的陪伴”临终陪护项目2.0的临终长者、90岁及以上的高龄长者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由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陈丽云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概念中,“身”“心”“灵”三个字的意义分别是:“身”指躯体;“心”即心理,主要指情绪范围;“灵”主要是指精神和灵性状态,如人对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人的生死观、苦乐观。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基于人的身体状况(身)、情感与社会关系(心)和生命价值与意义(灵)是人的组成部分这一前提,采用多种模式的综合方法和能力取向的干预措施。
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促进身体、心理和精神康复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辅导过程(陈丽云等,2009)。
社会工作的心理及社会学派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人、环境相互影响,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经常交互作用。
这和园艺治疗中人、植物、环境三者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艺疗法由人与植物直接建立关系,与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建立关系,通过植物和进行园艺活动的场所与人建立关系,通过三者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相互影响。
因此,园艺治疗小组基于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理念,从身体运动、情绪调节和人生观念整合三个方面出发,依据人环互动理论让敬老院内临终长者、高龄长者通过栽种照顾园艺植物,参与制作园艺作品,观赏植物的生长变化,感悟人生的不同意义,在照顾植物的过程,舒缓身心,调节情绪,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减低在面临生死的恐惧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
总目标:让服务对象获得生理、心理、社交、认知上的正面效益,让服务对象与植物接触的过程感受自然生命陪伴,舒缓身心,调节情绪,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减低在面临生死的恐惧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
(1)80%的组员每次活动前后心情有正向的变化,选择“心情靓靓”或“心情极好”的选项。
(2)80%的参与者通过参与园艺治疗小组,在心理、社交、灵性方面得到正向的变化。
本次小组在目标达成方面上,采用评估方法是《心情指数量表》和《园艺治疗评估表》。
对于长者而言,在问卷评估调查时是困难的,社工协同护工、长者志愿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明白意思,填写问卷。
根据心情指数量表汇总表的结果显示:有5节小组里100%的组员选择“心情靓靓”或“心情极好”的选项,表明每次活动后心情有正向的变化。而在第三节小组尽管活动有难度,但对于组员而言,参加活动是开心的。
因此,78%组员都选择“心情靓靓”和22%组员选择“心情几好”正向选项,因此达成目标。
根据园艺治疗评估表前后测的结果显示:有7人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高7分或以上,达到量化评估指标中的要求(80%的参与者园艺治疗评估表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高7分或以上)。
从评估表中显示,2-3名组员在开组前有负面心理状况,在社交上感受不到院舍关心,普遍组员在灵性方面认为自己冇用,缺乏价值感、对生死有恐惧感,通过参与园艺治疗小组后,组员表示感受到来自长者志愿者、社工及院舍的关心和陪伴,通过种植和制作园艺植物及作品,用植物与自己的人生联结进行回顾,提升自身价值感,调节情绪,更坦然面对生命过。
在园艺植物的选取上,挑选一些有净化功能、颜色鲜艳大红、好种好照顾、生命力强的植物,让临终长者即使在室内的空间都能够感受心情愉悦,绿意盎然。
由于临终长者的状况难料,这次来参加,下一次不一定能再看到。因此我们在服务设计上无法以连续性的内容来设计,而必须是每次都是独立的单元,不同主题,服务形式上确定为开放性小组,欢迎临终长者随心而行。
临终长者的园艺治疗,更注重生命回顾环节,因此,小组在每一节环节内容设计上,添加一些植物与人生联结的元素,让长者回顾、回忆生命中的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从而总结自己的人生,重新信心和价值,或许会发掘到生命中的遗憾,或许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勉励、或许通过项目达成心愿。
临终长者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在感知觉层面都弱化了,社工在园艺治疗的设计上,利用“人在情境中”的人环互动理论,活化整合院内长者志愿者资源协助小组,在提升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的参与感的同时,让建立社交,收获关心,调节情绪。
对于院内长者志愿者来说,园艺治疗小组是全新的活动,他们也未必熟悉小组目标、环节及内容,因此,社工在小组设计上,需要安排长者志愿者培训,让其其清晰熟悉小组目标、意义、活动流程及协助内容。
同时,小组动力之源是关系建立,因此,在小组第一二节设计上,社工要注意设立建立关系的游戏及环节,让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与长者志愿者相互认识,慢慢建立熟悉及信任的关系,便于小组不断深入。
本次小组主题是“院耆同行”,重视长者志愿者与临终长者、高龄长者互动和参与。因此,在义工培训时,社工重视教育、体验、示范、训练及学习,让长者志愿者体悟到临终期长者的生命状态,提前体验园艺及种植的乐趣,训练及学习到与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协助活动。
在开展园艺治疗小组时,社工需要清晰把握各阶段组员的特征,小组工作者的任务以及社工的角色和地位。
尽管园艺治疗是单元剧,不是连续剧,在小组内容上没有关联性,但是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与长者志愿者组员间的关系建立和互动是逐步推进的,因此,小组工作者需要留意组员在小组各个阶段的表现,结合自己的小组角色,协助临终长者及高龄长者在心理、社会、灵性层面于小组内得到正向转变。
社工邀请长者志愿者、陪伴者(护工、家属)参与,带着园艺成品送给临终长者,放置在床头,通过植物正好可带给临终长者季节的讯息,感受生命的力量。
另外,此做法需要视乎临终长者的感知觉的退化程度及长者的喜好,有些临终长者并不喜欢植物或植物的气味,社工保持尊重。
园艺小组结束后,社工需要提醒护工、长者志愿者、同房长者定期协助临终长者照顾其小盆栽,并且在照护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展示植物的生长情况,让临终长者更好地感受生命的力量。
另外,对于一些未有园艺经验的新手社工而言,植物的后期照顾和维护也很重要,可请教有经验的园艺师、长者、员工及周边人,更好地栽培植物的生长。
园艺小组结束后,社工需要持续跟进长者的身心社灵的情况,是否有因植物的生长而产生各种情绪,是否有持续的正向的转变,保持定期探访和陪伴。
项目已连续2年获得新会区慈善会资助。项目遵从“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形成由医生、护士、护工、社工、营养师、灵性导师等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全人、全家、全社”临终服务,提升临终长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临终长者家属的支持、提高院舍及社会对临终服务的参与度,不断完善院舍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影响力,形成本土院舍临终服务的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