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渔场130606“第四代住房”主要特征是: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家庭院,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空中家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
片中宣称“第四代住房”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拥有多项原创核心技术,它将彻底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彻底改变第三代住房鸟笼式的居家环境,使家变成家园,使城市变成森林 ,使人类居住与自然契合并和谐共生。
片中还说了“第四代住房”的“九大创新优势”:彻底改变目前鸟笼式的居住环境、每家都有一座私人小院、开启空中停车时代、不再建地下停车场、使房屋面积凭空增值15%以上、不增加占地和建筑成本、使投入与产出比发生质的变化、具有非凡品质却可造福亿万百姓、更适宜人类居住。
最近,号称清华“第四代住房”的某楼盘在成都开盘!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第四代住房又重新在朋友圈中火起来。
一位科技伦理和工程教育研究者,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办公室编审范女士就提出了质疑,指出“空中庭院”植物种植中的土壤、植物病害、耗水、污水处理及“第四代住房”规划可行性方面的五大问题;又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对把自然界中的石、土、水、林整体搬进城市,再托举到高楼上制造人文景观的所谓“第四代住房”的不可行性和不可持续性,进行了论述。
在“第四代住房”中说到“开启空中停车时代”,即住户车辆及访客车辆都可通过小区外围道路及智能载车系统,一分钟内即可开到所去任何楼层的公共院落里,停在所去屋前的停车位上。
“智能载车系统”,说白了就是载车电梯吧?想来电梯不可能直接到位——那将需要对应每个车位一部电梯——大概只能送到楼层吧?上楼之后如何智能移动,智能传送带吗?不大可能,难以想象用传送带把车送到每一车位所需的代价。或者机器人泊车?估计多半是人工操作:统一的泊车员,或上楼后用户自行泊车。那么,上楼后的移动路径的容量需要多大?既要行人又要行车的空中街巷需要多宽?起码要赶得上地面双行车道的宽度吧?
有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张路峰以及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蔡昭昀,得到的答案均是业界并没有所谓“第四代住房”这样的分法,而所谓的“空中庭院房”也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
张路峰说到:“目前确实有建筑师在尝试在空中打造所谓的【垂直森林】,但可以看做是在技术实验的阶段,完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就是下一代住宅的理想形态。”
全新打造的“森林城市”为柳州市规划局之全新城市规划项目,能帮助柳州容纳 3 万多人口并将会种植 4 万多棵树木以及 100 多万株植物,预料将可吸收二氧化碳 10000 多吨以及 57 吨粉尘,同时产生约 900 吨氧气,以改善城市环境的空气质素。这里将会设置办公楼、住宅、酒店、医院、学校等,而所有大楼均会被树木和植物覆盖,更会设置水循环以及废水收集系统,屋顶亦会装置太阳能板以获取可再生能源,并采用电动快速铁路作为通往柳州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杨经文就与马来西亚皇家王子汉沙(T.R.Hamzah)合伙成立汉沙一杨建筑设计事务所,在马来西亚Mesiniaga大厦、Roof-Roof House以及新加坡EDITT热带生态大楼等高层建筑中引入垂直绿化。
新加坡EDITT大楼所设置的绿色空间与居住面积比例为1:2。设计理念在于:持续的适应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楼将安装太阳能面板充分利用热带凶猛的阳光,就像植物把污水转化成沼气和肥料一样。通过斜坡式的公共入口设计,绿色空间从街区入口一直延伸至屋顶,形成从平面空间向垂直空间的延展,并与高达26层的楼体结合,形成一道独特的立面景观。这样当然“植物建筑”可促进城区的生物品种数量的增加,并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些接触大自然。
在现代化的小区里,从竖向空间实现垂直绿化在技术上不成问题。对于宣传片“第四代住房”中的“庭院房”概念,其实在较早时就有。在国内,“庭院房”概念最早源自南方一带城市,最初是以赠送室外花园的形式进行推广,但推广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中包括建筑成本、绿化种植和养护成本、植物适应性、消防隐患、卫生处理等诸多问题。
但换个角度思考,将植物作为建筑外维护结构或立面造型的一种手段,可以达到改善建筑热工性能,节省建筑能耗,增加空气湿度以及调节城市微气候的作用,并且让建筑立面富于生机和趣味。
对于“开启空中停车时代”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已经落后了。空中停车早就实现,而将来会普及的停车技术可能是机器人停车、一键导航停车之类的新技术停车系统。目前我国已经生产初全球首创“激光导航+梳齿交换”式汽车搬运AGV机器人,能够实现10台AGV同时调度。
而空中庭院房,其设计初衷是绿色、生态、环保和自然,这是值得提倡和普及的。
在法国戛纳揭晓的第14届未来建筑奖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炘的空中庭院—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作品荣获“未来建筑奖”大奖,该作品同时还获得“新与旧”分项奖。
郑炘教授引入“空中庭院”的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一般是在地面上的,新建区域的建筑将二楼设计为庭院。建筑主要为三层小楼,一层为参观展示区,二层设计成无顶的平台,种上植物后设计成庭院休闲区,三楼为私人休息区。”
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也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的空间各得其所,这也是一个创新。
所以,空中庭院让人能近距离体现生态自然是非常好的,但需要考虑是否能以相对较少的资源和合理的代价实现这些目标,让周边人群受益,决定其是否可持续和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