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同居产子今年夏收期间,豫南豫北豫东豫西频传捷报。由于各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也由于党的惠农政策的威力和科技的力量,小麦产量增长了,品质提高了,农民增收了。近日,记者对周口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及一些县的种子站站长进行了专访,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丰收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我省夏粮主产区周口市再传捷报,首次实现“夏粮单产超千斤,总产过百亿”。其中,“周麦27”百亩高产示范方现场机收实打测产,实收平均亩产为1643.4斤,创造了国内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周口的夏粮生产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佳绩?近日,记者采访了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课题主持人殷贵鸿。
坐在记者面前的殷贵鸿,由于长时间在大田里搞试验的缘故,皮肤显得黝黑。年仅40岁的他,一脸沧桑,显得老成、干练。
聊起小麦生产,殷贵鸿侃侃而谈。他说,我国小麦生产需要高产再高产的小麦新品种。而在2005年前后,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较对照增产率低、抗性较弱,这样很难实现大幅度增产。
研团队紧紧围绕超高产、多抗、广适小麦育种目标,设法寻求突破。通过大范围观察鉴定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精选亲本,要求亲本综合性状优良、优缺点互补,选择自育的矮秆大穗大粒高光效的国审“周麦16”为母本,河南科技学院培育的矮秆抗倒、高产、稳产、广适的国审“矮抗5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生理育种、双单倍体育种、一年3次加代、抗病性与品质平行筛选等多种新技术相结合,经过6年定向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周麦27”克服了多穗与大穗、大穗与大粒、多穗与株叶型、矮秆与早衰之间的矛盾,集超高产、多抗、广适于一体,是目前国内产量潜力最大的小麦新品种。
据悉,“周麦27”在2010年参加国家区试时,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9.95%,达到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
品种的第1位。2011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8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2%,居第1位。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谈起培育小麦良种的成效,殷贵鸿颇有成就感:“我们周口小麦育种团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两大贡献,一是直接贡献。河南省推广十大小麦品种,周口就占3个。河南省使用周麦系列品种播种面积达2000万亩,占全省四分之一。二是间接贡献。创制出的周麦8425B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核心种质资源,河南省目前参加试验的大多数小麦新品种与其有亲缘关系。”
如今,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周口,殷贵鸿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对此,殷贵鸿深有感触地说,农民种植他们培育出的周麦新品种,比他在国外顶尖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更令他感到快乐。
殷贵鸿,1974年12月生,农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课题主持人,兼任周口市科协副主席等。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从事小麦育种近20年,先后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1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10个,河南省审定5个,正参加试验的新品种6个,小麦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育成品种累计推广2.5亿亩,新增粮食65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9亿元。
6月30日,一提起粮食高产创建,焦作市种子站站长刘长青仍很兴奋。她说:“焦作今年夏粮又获大丰收,小麦高产创建突破6项全国纪录,其中高产攻关田亩产827.4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焦作粮食高产创建仍有后劲。”
一份资料显示,自2008年粮食高产创建,至今已有6年,这6年中,焦作市累计建设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19个,高产攻关田368个,示范面积510.9万亩,先后创下多项粮食高产纪录。去年,焦作小麦亩产511.1公斤,比2007年提高20.3公斤。
刘长青说:“自2008年,焦作市每年都有新纪录,年年都有新高度。焦作粮食生产之所以连年高产,是因为焦作市从上到下有一股子创高产的劲头。市委、市政府将抓粮食生产上升到发展战略高度,长抓不懈,舍得投入。从市职能部门到各县市区都将粮食生产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他们深入一线、进村入户已成工作习惯,为粮食高产创建不遗余力。焦作市广大农技人员是粮食高产的基础,他们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焦作市现有50余家繁育种子企业,已繁育77个品种(系),其中有11家企业参
与了小麦万亩示范方创建活动。目前,焦作共发展小麦种子专业村205个,特色乡镇l6个,繁育面积59.5万亩,生产种子2.4亿公斤。优良的粮食生产品种,给焦作粮食生产带来发展实力,他们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制一代。
刘长青深有感触地说:“粮食高产创建需要人才,我市先后培育出王焕英、吕平安、王乾琚、王素霞、李文举、宋世忠等一批育种家。我市连年突破全国纪录,他们功不可没。粮食高产创建,没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不行,没有各级干部深入一线不行,没有广大农技人员无私奉献不行。只有上下一心,才能不断开创粮食生产新局面。”
1965年10月出生的浚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张富国对工作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主持实施了浚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粮食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3项,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6月26日的采访中,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质量管理是种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业安全用种的重要关口。”
张富国说:“我们今年对县城及各个乡镇、村的种子经销网点不断进行巡回检查,重点检查种子标签、种子经营档案,共检查经营店145个;对种子进行抽检,在试
验田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共抽检玉米品种60个、小麦品种88个;对麦田进行田间纯度检验,共检查13个公司、8个品种、40个制种村、12万亩制种田,对不合格的500亩制种田责令作报废处理;在小麦收获时到田间查看机械收获情况,严防机械收获时混杂现象发生。通过对全县农作物种子的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全县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了100%,小麦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8%,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案件为零。”
张富国告诉记者,近年来,浚县大力支持种子繁育工作和种子企业发展,自主研发并通过国家及省级评审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达到了15个,为粮食丰收打下基
础。他们创建了国家级玉米新品种和省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中心、繁育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高产攻关技术示范中心,支持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春晓种业等种子企业加大了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的力度,借助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解决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
张富国说,建立浚县国家级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每年可展示10个农作物新品种,辐射面积达600万亩。浚县已将12万亩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划入高标准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确保了种子生产的长期稳定。
“今年舞阳县小麦亩均产量达到57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良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0%,对促进全县小麦单产总产创历史新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6月27日,舞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吴利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先列出两个数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作物良种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推广之前必须通过多年多点引种试验,才能充分了解其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从而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吴利强说,要加速小麦新品种推广,就必须及早引进小麦新品种。
研育种单位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将其新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及早引进并安排品比试验,从中筛选出表现优良的小麦新品系,然后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多点鉴定,为小麦新品系的推广打下基础。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种子管理工作的抓手,使基地达到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带产业发展的目标。”吴利强介绍说,“目前,全县小麦优良新品种试验、展示试验地50亩,参试品种48个;示范试验地150亩,示范品种7个;16万亩方小麦试验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3.5万亩,小麦亩产要求达到600公斤以上。”
在抓好高标准建设基地基础上,舞阳县积极组织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科技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观摩,加大科技成果
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基地展示的好品种、好技术、好项目在全县推广开来。
统计显示,目前,舞阳县通过小麦良种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带动小麦试验示范基地3.5万亩核心区实现平均单产651.8公斤/亩,超额完成了600公斤/亩的目标仼务,比前三年平均单产543.5公斤每亩增收小麦108.3公斤,共计增产小麦379.05万公斤。
“我们将通过开展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坚持高标准建设理念,创新基地运行模式,放大示范效应,将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示范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实习基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战略升级。”吴利强说。
●5月30日,从商水县农场周麦22号1200亩示范方传来喜讯,该示范方平均亩产764.2公斤,创造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亩产纪录。
●6月7日,省农业厅组织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的专家,依照有关程序对浚县1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和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分别进行了实打验收,其中浚县12万亩示范片实收3个地块共4.29亩,平均亩产641.0公斤;浚县5万亩示范片实收两个地块共5.01亩,平均亩产679.9公斤,创我省同类地区同面积小麦高产纪录。
●6月14日,“三夏”已近尾声,焦作小麦生产突破6项全国纪录,其中小位村攻关田亩产达821.4公斤。
●漯河市郾城区西大坡十万亩高标准粮田是漯河市三个十万亩高标准粮田之一,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种粮大户杨付安在西大坡十万亩高标准粮田流转土地200多亩,他说,今年一亩收个1200斤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