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情之替身皇妃他叫邱宏瀛,是安徽省宿州市城管局派驻萧县青龙镇路口村的。身处脱贫攻坚最基层1年多来,他记录了几大本厚厚的扶贫日记。翻开他的日记,从遒劲有力的文字里,似乎能看到这位平凡的踩着草屑,粘着泥土,带领村民一路前行的魅力。
两个小时车程进入村里的地界,燥热的空气中夹杂着一股难以描述的味道。七扭八拐的羊肠小道,时而颠簸,时而急转。一眼望去,沟连着沟,沟与沟之间,正好容下这辆车,我下意识摸了一下安全带。送我来的年轻同志打破了沉默,他想拉我离开这个地方……
下午,在村里四处逛了逛,走访了8位群众,其中有5位贫困户。贫困户刘德锋很客气地招呼我在他家吃晚饭,主食是玉米面的大窝头和一种说不上名字的野菜梗子。我拗不过他,拿了两个窝窝头回驻地,但却难以下咽。
在城里,我已经吃惯了精粮细面。为此,妻子可没少念叨,“人到中年,吃天然绿色的粗粮好处多。”有时,她会蒸一锅杂粮窝窝头,拌一盘时令山野菜,配上一碟辣椒酱,别有一番风味。但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在这安静的夜,触摸到自己幼年时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时,却忘掉了“窝窝头”和“山野菜”其实是千万个像刘德锋这样家庭的主粮。
他原本准备利用“五一”假期到苏州看望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突然接到了下派驻村扶贫的任务,来不及和儿子做过多的解释,就匆匆收拾行李,来到了路口村。
没有新官走马上任的欣喜,巨大的现实压力,落到了邱宏瀛的头上:究竟该怎么干?随后,他在日记本的封面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字:“在村干什么?离村留什么?”
路口村地处豫皖交界,共有贫困人口1126人,基础设施差,村集体经济近乎为零,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按照之前有关部门明确的任务要求,2018年该村就要实现贫困村出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村第二天,邱宏瀛从挨家挨户走访开始,摸清村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可初来乍到的他并不被村干部和村民所接受。为了消除大家对自己的疑虑,邱宏瀛与村民“坐一条凳子”上唠家常,与村“两委”班子就着“一盆大锅菜”谈村事,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慢慢地,大家觉得这个上面来的干部似乎还是一个“靠得住”的人,谈话气氛一天比一天轻松,涉及的内容也一天比一天广泛。就这样,他掌握了路口村精准扶贫的一手资料,也理清了帮扶工作的思路。
今天,徐贵侠又到驻地找我聊天,与第一次沟通时的那种激动、认死理且痛哭流涕地自称自己就是一个“不讲理的人”相比,今天的她好像换了一个人。临走时她笑呵呵地告诉我们,“如果在你们的帮助下,靠着我的老本行,能过上好日子,我就不会再要政府资助,不再给你们添麻烦。”
这是徐贵侠近两个月来第一次露出笑容。她有过痛哭,我对她的痛哭印象深刻,也没有劝慰,因为哭声是她多年压抑在心中的那种对生活无助的释放,哭出来会好受些。但以后的日子里大家更期待看到她的笑,笑声对她来说代表着重燃起对生活的那份希望,更是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信任。
做一件事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只要你耐心加真心,就能换来老百姓的明白心,其实“不讲理的人”却是“很讲理”的人。
《“不讲理的人”却又“很讲理”》,这是今年5月30日路口村的一次党课中,邱宏瀛的授课主题。
家住村西头的徐贵侠,早年有一门烤红薯的手艺,加上丈夫在外打工,小日子过得挺不错。但5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改变了这个殷实家庭。
比现实中生活困难更可怕的是,亲人离去造成的心灵创伤。过度的悲伤,终日的自我封闭,让从前开朗的徐贵侠变了一个人,脾气暴躁,邻里关系紧张……2017年底,徐贵侠到村部吵闹,表示要申请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核实情况认为:她有儿子在外务工,家庭收入高于贫困标准。后经群众评议,她未能成为贫困户。以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徐贵侠,今年3月去市里上访。市、县扶贫局很重视,启动了调查程序,相应的问责压力随之而来。尽管这件事上,邱宏瀛光明磊落。但在被调查的那几天,邱宏瀛一直在反思:“群众的诉求,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上访途径来解决?”调查结束后,邱宏瀛决定,还是多理解徐贵侠,对她尽可能提供帮助。
今年6月,邱宏瀛在走访中发现,徐贵侠住的老屋出现了两处裂纹,阴雨天有渗水的隐患。对照危房标准,村“两委”班子当即集体研究,决定对她家实施危房改造。为了鼓励对方重拾生活的信心,邱宏瀛还反复找徐贵侠谈心。有一次,当徐贵侠回忆起曾经卖烤红薯的经历时,邱宏瀛趁热打铁,提出帮她重操旧业的想法。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邱宏瀛利用村里发展大棚产业基地流转土地的契机,专门为她“走后门”,划出一亩地,从山东引进优质红薯苗,红薯收获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徐贵侠,用于经营烤红薯生意。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徐贵侠渐渐迈出了心里的那道“坎”,少了愁苦,多了笑容,开始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有事没事还喜欢找邱宏瀛唠上几句。
徐贵侠的上访事件得到了解决。但邱宏瀛深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只是刚刚开始。
实现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路口村具有种植蔬菜的基础,周边各种大棚有近700亩。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是群众的心声,群众的企盼。有了天时、地利,我们干部更要做好“人和”,顺应群众要求,用好各种产业扶贫政策,改变村里传统农业结构,建起一个高效蔬菜基地,就能为路口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目前,产业扶贫资金已到账248万元。一期工程建设9个标准蔬菜大棚,分为育苗棚、新品种试验棚、生态种植棚等。每个棚将带动8-10户贫困家庭增收。每个大棚租金1.5万元,将给村子带来13.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聊起这个大棚蔬菜项目,邱宏瀛信心满满。然而刚开始,村民们并不买他的账。“我本来就是贫困户,万一亏了钱,让我去喝西北风呀?”贫困户徐贵兰的这番话代表着多数人的态度。为此,邱宏瀛和村书记刘四军可没少跑腿,从土地流转、务工、分红,一遍遍给贫困户算“脱贫账”。今年5月底,好说歹说才流转了100多亩土地。
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土地的问题,种什么、谁来种等问题接踵而来。经过反复论证,邱宏瀛同村“两委”干部确立了“1(辣椒制种)+1(西瓜制种)+X(生态反季节蔬菜)”产业发展模式,以竞拍的形式将大棚租赁给村里的大户,通过产业带动、入股分红、日常务工的方式,实现农民增收。
发展涉农产业,农产品品质是根本。邱宏瀛组织成立了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农科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蔬菜品质。为解决销售问题,他与淮北市蔬菜超市、蔬菜加工大户等签订协议,让村里的“菜棚子”定向对接城里的“菜篮子”。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今年7月底,淮北市20多家蔬菜鲜果超市组成的“联合考察团”来到路口村对项目进行了考察、并当场签约。“到大棚里务工,再算上分红的钱,一年至少到手1万2千元,做梦都没敢想的好日子!”贫困户刘鹏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蔬菜基地的建设已经完成了30%,公开征集大户竞拍工作也即将完成……”邱宏瀛告诉记者,除了发展支柱产业,村基础条件改善、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多项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利用群众房前屋后的小地块,村庄环境整治后的大地块,打造软籽石榴和薄壳山核桃种植带,路口村会越来越有“钱途”。 王 磊
|